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花大盘的创烧成功,是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与匠心传承的最好证明,它无异于景德镇新的文化地标,书写着“千年瓷都”新的传奇。

作者 | 刘丹 张伊 张若茜

题图 | 青花大瓷盘

1320℃高温烧制而成,所用泥料整1000公斤,成品重量达500公斤,直径2.48米。

10月18日,由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倾力设计打造的“丝路传奇·青花大盘”,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国之最)——最大的青花瓷盘”纪录。巨型青花瓷盘的问世,是对景德镇千年窑火不熄的生动讲述,更是对时代精神和匠心传承的致敬与珍视。

问鼎“中国之最”的青花大盘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它的身上又承载着怎样动人的故事?让我们走进“丝路传奇·青花大盘”的创作团队,听他们娓娓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花大盘在2024景德镇论坛揭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这句诗描绘的就是青花瓷,它作为象征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远渡重洋,成为历史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

以青花绘画的方式再现“丝路传奇”,无疑是一大创举。但知之非难,行之不易。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从萌生想法到真正落地,从寥寥几笔线条到精美的设计稿出炉,其间所付出的心血难以估量。

“前期我们的压力很大,每天抓耳挠腮想设计,但无论是对我个人来说,还是从更大层面来说,把这个瓷盘做出来,这件事情本身是特别有意义的。”青花大盘主要设计者之一化灿灿说。为了把瓷盘做好,整个团队在前期花了大量时间去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调研,馆内丰富全面的陶瓷实物和资料,为她们提供了无数灵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计者汪楚正在手绘线稿。

经过不断地讨论和构思,设计团队最后决定以“克拉克瓷”作为整个瓷盘的装饰风格。

“克拉克瓷”是16世纪至17世纪景德镇为国外特别是欧洲、西亚、东南亚等地生产的一种青花瓷器,其主要特点是宽边开光,又称“开窗”。为了使器物上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在器物的显著部位以线条勾勒出或圆或方的框架,框内绘制各种图案,是十分典型的中西文化交融之产物。

“结合‘克拉克瓷’的历史来源,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搜集各个国家和陶瓷有关的典故,进行历史溯源,搞清楚海上丝绸之路是怎样发展的,景德镇的陶瓷又是怎样影响到这些国家的,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不断追问,答案最终呈现在我们的笔下。”谈及青花大盘的设计理念,另一位主要设计者汪楚介绍道。

在反反复复地推敲和修改之后,一张又一张手绘线稿堆成一摞,青花大盘设计稿历时一个多月终于完成。

整个瓷盘以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为设计切入点,运用了景德镇传统青花梧桐山水的表现手法进行装饰,赋予画面强烈的层次感。盘心则绘制了景德镇历史文化景点以及御窑厂制瓷场景图,盘周边八个开窗内将世界著名八大产瓷区贸易往来的场景进行串联,展现了景德镇瓷器从生产到行销海外的全过程。

同时,边纹的部分融入了八大产瓷区的国花元素以及方胜纹、暗八仙等象征美好寓意的中国吉祥纹饰,繁简得当,满而不乱。

于一盘之中讲述与景德镇息息相关的世界陶瓷史,多元文明共生互动的世界性历史图景在此刻得以重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花大盘整体设计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青花大盘从图稿变成实物,就像是要逾越一座高山,哪怕是有着24年拉坯经验的余良对此也没有十足把握。

“大”之所以难,到底难在哪?

时间紧任务重。类似的破纪录项目余师傅做过不少,基本上都是半年到一年才完成,但是这次只有不到45天,抛开制瓷过程中利坯、烧窑等环节不得不“耽误”的时间,留给他们的时间愈发短暂。但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余师傅毫不犹豫地蹦出三个字:没问题。随后把自己厂里当时能放下的活计全部放下,一心要做好这个瓷盘。

“我在景德镇待了大半辈子,终于有一个自己做的瓷器可以留在景德镇,这种感觉表达不清楚,觉得很亢奋、很激动,时间虽然很紧张,但我想全力以赴攻下这个盘子。”回想起当初“临危受命”的时刻,余师傅显得无比坚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计者化灿灿正在手绘线稿。

泥料选择有讲究。大件陶瓷制作的第一道门槛体现在泥料上,需要考虑其软硬程度、粘性、排水性以及可塑性等多重因素。如果泥坯过硬,拉坯时很难成型,过软则随时会塌;同时,如果粘性不好,利坯晒干时很大概率会开裂,但粘性过好,坯体里的水分又不易排出,容易影响成品。

为了提高成功率,余师傅走遍了十几个泥料厂,用不同的泥料反复拉坯做试验,在短短三天之内,和其他四位师傅一起做出了12个半成品泥坯,最终选出了最适合的一种泥料,为之后的烧造各个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序繁且难操作。“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景德镇传统制瓷工序的每一步都紧紧相扣,但由于瓷盘坯体过大,每个环节操作起来难度倍增。拿绘画这一环节来说,这个直径2.48米的大瓷盘显然不像小件陶瓷一样,可以将手搁在案板上慢慢画。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余师傅团队临时设计了一个悬空的铁架子,长达半个月的绘画时间里,手绘师傅需要整个人悬空趴着画,由于头部一直朝下,经常画了十来分钟就要坐下休息,调整好之后继续绘制,这个过程不断重复,这才有了眼前这栩栩如生的青花大盘。

移动坯体风险大。从修坯、打磨、画坯、吹釉、满窑,每个需要移动的环节都必须小心翼翼,这也是最惊心动魄的时刻,任何一点受力不均都会导致坯体断裂或倒塌,所有的付出也将前功尽弃。

这时就不得不借助机械的力量,以往因为人力的局限,使得最大的瓷盘直径仅有两米左右,如今依靠机械,能够更高效地完成某些人力所不能及的环节。

瓷盘周边八个开窗上色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瓷盘周边八个开窗上色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件陶瓷的烧制之所以更具挑战,是因为成功率极低,往往“十窑九不得”,但青花大盘却一次成功,余师傅说是自己运气好,说景德镇是一座被“窑神”眷顾的城市。

但在运气背后,是过往无数制瓷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倾注,更是景德镇的许多手艺人对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创新和突破。

“我们想破这个纪录,但让我抱着必胜的决心做这件事,主要还是想挑战自己。上个纪录到现在将近十年了,我想看看我们的技术、人员、泥料各个方面有没有进步。”余师傅说,像他一样的手艺人还有很多,他们犹如一颗颗火种,照亮一代又一代人。

“丝路传奇·青花大盘”的创烧成功,就是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与匠心传承的最好证明,它无异于景德镇新的文化地标,书写着“千年瓷都”新的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绘线稿。

千年窑火,万里瓷路。过去,景德镇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在传播和输出中华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青花大盘以瓷为媒,将“丝路传奇”的历史脉络与文化记忆复现当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景德镇也正用小写的“china”持续讲述大写的“China”。

悦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