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策社会学是一门全新的、独立的学科。“政策社会学”的专有名词正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Ozga(1987)最早在教育学著作中引入了“Policy Sociology”的概念,政策社会学的思想种子(Intellectual Seeds)得到播种。政策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与政策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见图1-1),是社会学和政策学的交叉学科,是把政策看作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运用社会学和政策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社会与政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书强调“政策-社会”的双元范式,构建一种思考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的新思路。

研究意义

理论是根本,实践是基础。政策社会学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政策社会学作为政策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构建:一方面,作为“理论取向”的社会理论在对“社会之起源”、“社会构成”以及“社会如何成为可能”等问题的阐释中,给予了政策科学看待社会问题的理解视角、解释方向,为政策科学的相关理论提供了价值合法性的来源,在此意义上为政策科学提供了理解社会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社会学规范理论是对社会结构、社会现象和社会性的总体解释和阐述,包含着基本概念、理论分析工具以及对基本社会问题的价值阐述,是借鉴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来阐述社会结构、社会现象等的话语体系。“批判的社会理论”可为政策科学提供批判性思维。批判理论的独特作用就在于其坚持不懈地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重大争议,力求弥合曾经在传统的实证主义中占据核心位置的“鸿沟”,也就是事实与价值之间的鸿沟。而且,后实证主义者主张通过质性的研究方法对被各种政策现象当作文本或文化现象的对象进行批判性的解读,重视社会情境与价值分析,意图重建政策分析框架。将事实分析与价值分析有机结合,组织公共参与活动,开展政策协商,以实践理性替代实证主义所强调的科学理性,不单纯依靠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推导,而是通过在理性指导下的对话和辩论得出政策结论。

(二)实践意义

政策社会学是一门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应用科学。正是因为重视实践应用,政策社会学的学科地位才得以不断巩固和提升。政策社会学既有系统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连接社会理论与政策活动的“桥梁”和“纽带”。政策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政策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机制。这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科学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从而为他们制定更符合社会实际的政策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政策社会学不仅关注政策的制定,还关注政策的实施和效果。通过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政策社会学可以帮助决策者发现政策的不足和潜在改进空间,进而推动政策的改进和创新。政策社会学的实践应用有助于提升政策的效果和效率。通过对政策影响的评估,政策制定者可以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以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同时,政策社会学还可以帮助决策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政策社会学的实践意义还在于它能够通过改进和创新政策,推动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科学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进而为经济的稳定增长创造有利环境。政策社会学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福利,致力于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和生活水平。这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福祉水平,并增强人权保障。

研究结构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本研究内容共分为十章,具体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政策与社会的关系。为了高度概括地介绍本书基本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和研究结构特别设计了这一章。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上来说,政策社会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章政策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哲学是科学之母,也是政策科学的根源和支撑;哲学不是政策认识的“万能药”,但“哲学攸关”却是不争的事实。从本体论来看,政策具有五大本质:话语权威、科学体系、行动措施、价值规范和动态过程。从认识论来看,对政策的认识应该通过四条路径:理论规律、实践活动、创新创造和理解想象。从方法论来看,政策的研究方法具有六种视角: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政策实证主义、政策建构主义、政策诠释主义、政策批判主义。从哲学方面来看,政策社会学的哲学基础是一种综合的政策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抓住了政策的本质和特征;情境主义作为政策活动的一种哲学基础,提供了边界和横断性;未来主义为政策过程提供了“洞察力”和“规律性”。

第三章政策社会学的概念、框架与发展。政策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系统和政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政策社会学研究重点关注社会实在、社会运行和社会理解对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监控的影响与作用;也关注政策系统对社会系统的塑造、规范和刻画。政策社会学也是坚持批判性思维的,致力于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政策知识,洞悉政策方向,审慎地做出政策评估。最后要说明的是,政策社会学是一门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应用科学,但政策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基础哲学辨析和理论研究,正因如此,政策社会学的学科地位才得以不断巩固和提升。

第四章政策社会学与政策科学。政策社会学与政策科学同源不同宗、同根不同枝,是青蓝交织、共同体现“社会良知”的两门学科。第一,原则一致的政策制定。政策科学特别强调“民主决策原则”,主张“政策吸纳社会”;政策社会学重视“社会参与原则”,人民群众以及社会组织、社区社工、专家智库等是政策制定的重要参与力量。政策科学的决策依据是政治目标、经济基础和社会实在;而政策社会学细化了社会实在的类型,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等成为影响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第二,表里相依的政策执行。政策科学的执行资源是权力、利益与精神,政策社会学对应的是社会管制、社会交换与社会激励。经典的政策执行有三种路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由外而内。自上而下的政策组织必须依靠社会动员,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得益于社会支持,由外而内的路径往往来自社会主导。第三,花开两朵的政策评估。政策科学的事实评估主要关注目标达成、成本效益与因果关系,而政策社会学依靠的是社会描述、社会分析与社会模型。从价值分析来看,政策科学关注政策规范、政策质量与政策情感;而政策社会学认为规范需要社会诠释,好坏源于社会理解,情感归属社会信任。

第五章政策社会学与社会政策学。政策社会学和社会政策学这两门学科之间的重叠得到了承认,两个概念之间的共同点包括:政策社会学和社会政策学都依赖于社会学方法,不仅都与社会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都是基础社会学的广泛应用之一;都利用社会学理论和观点理解社会政策产生、实施和“接受”的过程和语境。政策社会学和社会政策学也存在差异性,二者研究不同类型的问题,寻求不同类型的知识:政策社会学更强调用理论方式,从理论领域出发探讨政策体系的社会基础;社会政策学则是用实践方式,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探讨社会政策并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政策社会学更强调知识“驱动”政策,贡献了许多知识利用的“工具性”模型;社会政策学更强调用政策问题“刺激”学术知识,以提供直接解决方案。

第六章社会制度与公共政策。《汉纪》说:“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对政策过程至关重要,所有的政策过程都是“制度攸关”的。政策社会学运用制度主义和政策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制度与政策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制度与政策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政策是制度的“具象化”,制度是政策的实质和灵魂。制度对政策制定具有主导作用,对政策执行具有动力作用,对政策评估具有约束作用;而政策系统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制度的调适和变革。

第七章社会结构与公共政策。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是历久亦稳的累积性行动模式,是依赖社会中的人类关系所构成的系统,是能够使行为得以结构化的集体规则与整体资源(Porpora,1989)。中国正处于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是分析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政策本身是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它的制定原则和设计目标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对社会结构产生“路径依赖”和“预期适应”。

第八章社会行动与公共政策。社会行动的目的是采取行动以影响另外一个个体或更多个体的行动。相互作用是社会行动得以发展的条件,许多学者把它看作社会科学中恰当的考察单位。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单位和核心内容,许多著名的社会学家对社会行动专题做过研究,而在行动研究多样性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多种观点并形成不同的理论流派,因此可以说对社会行动的研究占据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任何理论都或多或少涉及社会行动。社会行动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主要分为五个类型:社会合作、社会交换、社会竞争、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

第九章社会理解与公共政策。关于政策,拉斯韦尔认为是基于“洞察力”而获得的“对人的理解”(Lasswell,1958:96);哈贝马斯认为是“以行动为导向的自我理解”(Habermas,1977:351)。社会理解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先决条件。社会理解既包含对社会行动的客观因果性探讨,也包含对主观意义的理解。

第十章社会运行与公共政策。社会运行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基础和框架;政策运行是社会运行的动力和支撑。具体到中国的政策社会学,要助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政策体系,包括:坚持人民至上的政策目标,构建自信自立的政策框架,树立守正创新的政策原则,采取问题导向的政策行动,使用系统观念的政策方法,表达胸怀天下的政策情感。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政策范式,既为中国的政策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世界人民的政策理论提供了中国智慧。

(节选自本书第一章 政策与社会的关系;内容有删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书速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封面跳转至小程序购买)

政策社会学

陈志光 李兵 著

2024年9月出版 / 定价98.00元

ISBN 978-7-5228-4096-3

内容简介

国内外第一部系统介绍政策社会学的专著。政策社会学是政策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是把政策看作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政策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

政策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与学科辨析。本书从一门学科的基础入手,阐述了政策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介绍了政策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主体框架和发展趋势,并辨识了政策社会学与政策科学、社会政策等相近学科的渊源与异同。

政策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与理论分析。本书从一个制度、两向运行、三层结构、四种理解、五类行动等方面对社会系统如何影响政策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会系统和政策系统的辩证关系,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政策本领。

作者简介

陈志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讲师,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政策科学、政策社会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课题1项,出版专著4部,在《社会政策研究》、《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社会学文摘》、《新视野》、《人口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李兵,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策科学、社会服务和养老服务。

目录

上篇 学科篇

第一章 政策与社会的关系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结构
第二章 政策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
一 政策哲学导论
二 政策的本体论:五大本质
三 政策的认识论:四条路径
四 政策的方法论:六种视角
五 总结
第三章 政策社会学的概念、框架与发展
一 政策社会学的历史与起源
二 政策社会学的概念与框架
三 政策社会学的学科与理论
四 政策社会学的实践与工具
五 政策社会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四章 政策社会学与政策科学
一 政策科学的历史发展与基本特点
二 政策社会学与政策科学:殊途同归的研究框架
三 政策社会学与政策科学:原则一致的政策制定
四 政策社会学与政策科学:表里相依的政策执行
五 政策社会学与政策科学:花开两朵的政策评估
六 总结
第五章 政策社会学与社会政策学
一 社会政策学的历史来源与学科发展
二 政策社会学与社会政策学的相似性
三 政策社会学与社会政策学的差异性
四 政策社会学与社会政策学的未来发展

下篇 理论篇
第六章 社会制度与公共政策

一 问题的提出:制度对政策过程至关重要吗?
二 制度主义的源流、概念与内涵
三 制度对政策制定的主导作用
四 制度对政策执行的动力作用
五 制度对政策评估的约束作用
六 构筑有利于公共政策的制度基础
第七章 社会结构与公共政策
一 社会结构的基本概念
二 宏观社会结构与公共政策过程
三 中观社会结构与公共政策过程
四 微观社会结构与公共政策过程
五 优化社会结构,推进公共政策
第八章 社会行动与公共政策
一 社会行动的基本概念
二 社会行动与公共政策的理论框架
三 社会合作与政策生产
四 社会交换与政策运行
五 社会竞争与政策调整
六 社会冲突与政策安全
七 社会控制与政策维护
八 做好社会行动,推进公共政策
第九章 社会理解与公共政策
一 社会理解的基本概念
二 社会理解与公共政策的理论框架
三 社会滞后与公共政策
四 社会学习与公共政策
五 社会诠释与公共政策
六 社会理解与公共政策
七 更好的社会理解,更好的公共政策
第十章 社会运行与公共政策
一 社会运行的基本概念
二 社会运行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三 畅通社会运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策体系
四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 上下滑动浏览 )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