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美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近期称,美国在部分太空问题上正谋求与北京强化沟通。NASA也在与中国航天机构展开谈判,目的是让美国科学家能够获取并分析中国从月球带回的土壤样本,他觉得中国会同意提供样本。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第75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纳尔逊向路透社记者表示,“华盛顿方面正在太空问题上寻求与北京加强沟通”,并且NASA的官员一直在与中方商讨出借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的协议条款。
身为NASA局长,作为如今美国太空领域的引领者,纳尔逊的态度仅仅代表着美国太空界而已。从嫦娥五号成功带回月球样品,到现在嫦娥六号于月球背面进行取样工作,美国太空界显得十分躁动。而中国秉持着推动人类太空领域发展的理念,愿意与国际社会共享成果,已经向18个国家开放了取样机会。虽然《沃尔夫条款》摆在那里,但并非是中国不给美国面子,而是美国自己断绝了共享中国带回月球样品的可能性。然而纳尔逊却故作镇定,他盲目自信地认为即便有《沃尔夫条款》的存在,中国也会为美国开绿灯。
在第75届国际宇航大会上,NASA局长纳尔逊针对中美两国航天项目阐述了三点内容。其一,鉴于中国计划在月球构建太空基地,而美国同样有此计划,因而中美两国需要平等地探讨数据交换以及任务规划事宜。其二,美国的阿尔特弥斯计划与中国的月球可延展计划均致力于将人类送上太空,所以中美两国理应在航天领域开展合作。其三,美国在数年前曾与中国就消除火星轨道冲突问题进行过对话,所以中国应与美国再次就该问题进行探讨。
事实上,美国人自身也十分清楚,“沃尔夫条款”禁止美国与中国开展任何双边太空活动,这一禁令横亘在中美航天合作的道路上。而如今,嫦娥项目取得了辉煌成果,相比之下美国登月计划却一直没有进展,在这种情况下,若要获取月壤,就只能避开这一限制。也正因如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才企图为自己的请求找寻合理的托辞,例如声称是中国首先向国际开放申请的,中国月壤具有“独特价值”,有助于探测等。毕竟,美国人所提及的这些所谓“价值”,实际上正是他们自己无法自主获取的战略资源。
据美国国会统计,多达12000种零件,其中包括美国军用航空发动机的零件,原本是从中国进口的。像F404航空发动机这种特定型号,其部件有80%是由中国生产代工的。这表明中国方面一旦出现状况,美国方面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近两年来,由于中美之间相互实施制裁,中国停止了这些关键零部件的出口,这给美国F - 35发动机、雷达、导弹甚至炮弹子弹的生产装备带来了重大冲击。禁运之后,美国F35隐形战斗机的交付量急剧减少,原因是雷达中的一些中国产零部件缺失且无可替代。
“只要中国不再向我们出售零件,我们美国连仗都打不了。”这是美国一位议员在大选辩论中的言论。该议员借此强调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其认为只要美国拒绝中国的零件,就能将中国拒于门外。不妨思考一下,美国人这般自信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呢?然而,美国依然认定自身在科技和工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似乎对中国制造的崛起熟视无睹。但他们所不了解的是,中国制造已逐步成为支撑全球经济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制造能力也已经超越了诸多西方国家。
自美国全方位对中国实施制裁打压以来,中国方面在好言相劝无果后已忍无可忍,于是开始采取措施,且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就在今年,中国直接把9家美国军工企业列入制裁名单,并且主动发布了有关战略物资的禁令。然而,令美国真正感到棘手的并不只是“锑”这一物资本身,而是“锑”对于军工产业的重要意义。美国军方忧心的是,部分高科技武器系统的研发与生产进度或许会被延缓。在这种困局之下,美国军工企业只能被迫开始寻找替代供应商,不过这并非易事。
中国制造的崛起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历经了数十年的艰苦拼搏。中国把握机遇,承接了诸多国际产业转移。借助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不断完备的基础设施,中国得以迅速发展,摇身一变成为“世界工厂”。当前,中国已是全球制造业的头号大国,中国制造的产品行销全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美国身为全球科技强国,在很多领域同样依赖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和产品。这种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美国在某些领域的自主性,这也是中美贸易摩擦的起因之一。
美国常常打着“自由市场”与“公平竞争”的幌子,然而一旦事情的发展有悖于其利益,其态度便立刻转变。中美之间的博弈并非仅仅局限于战略层面的对抗,更多地体现在实际的经济利益的争夺上。尤其在美国总统大选即将到来之际,这场博弈似乎愈发激烈。中国的新规定无疑是在向美国传达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并非是任凭美国制裁与打压的对象,若美国继续以诸如“国家安全”之类的理由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那么中国同样有诸多手段予以回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