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何以成为今天的中国?中华文明又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近日,20组中小学生家庭跟随指导老师一起,开展了"何以中国:社区里的历史课堂"第三个月度主题活动,共同探索中国青铜文化,见证中国青铜时代的诞生。

此次"何以中国:社区里的历史课堂"项目,由金杨社区公益基金会发起,是上海社区公益基金会系统2024公益创投大赛的获奖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紧密依托考古题材优秀纪录片《何以中国》,与时俱进面向社区普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最新研究成果,引领亲子家庭走近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共同探寻中华文明形成的来龙去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亲子家庭还将自主策划并举办一场"何以中国"社区儿童展,面向社区展示深度学习和共创的探究成果。

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整合

在10月主题活动《青铜时代:王朝的诞生》中,孩子们循序渐进开展了三个阶段的深度学习。

第一阶段,孩子们开展亲子共学工作坊,构建起王朝诞生历程和青铜文明发展的知识框架;第二阶段,孩子们浏览纪录片《何以中国》》,亲子家庭在家庭中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第三阶段,一行人来到上博东馆青铜馆开展参观研学,并现场设计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特点的"何以中国"主题文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场,一名家长说,"何以中国:社区里的历史课堂"项目打破了学校和学科的边界,用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整合的方式在社区里普及中国历史文化教育的创新模式。

比如在上个月的主题《良渚文明:实证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孩子们通过四大文明古国的横向比较,辨析了文明和文化产生的前提和标准。

以屈原的名作《天问》入手,孩子们从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故事开始热烈讨论,进而观察到四大古国文明普遍存在"大洪水"的传说,也发现了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秘密。

指导老师结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母亲河的演变历史,从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曾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下游繁荣兴盛了上千年之久的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会突然衰落。进入到大河流域的中游地区地势比较高、相对比较干旱的地方,"择天下之中而立国",也成为大洪水时期四大文明古国共同的选择。而大规模的防洪治水、兴修水利工程等,是促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素,中华文明正是因此逐渐从"满天星斗"的邦国向"多元一体"的国家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对比5000年前和现在共同遭遇的全球气候变暖的危机,孩子们也深入探讨了两者产生原因的异同,更加明晰落在每一个人肩头的共建绿色家园的责任。

探索社区共治、公益研学的创新模式

研学活动中不仅安排了青铜文明的集中讲解,还同步开展了小组定向寻宝,孩子们手持任务单,分组对前三个主题涉及的玉器、陶器和青铜器的馆藏珍品进行探究性学习。

现场的观察员浦杨琴发现孩子们的变化:"在玉器馆开始寻找任务卡答案时,他们出于安全考虑,将队员集中在一起,逐个拍照查资料并誊抄,导致效率较低。进入陶器馆后,小组内部进行了策略调整,细分为两个小组。较小的两个孩子负责在馆内寻找目标并拍照打卡,而稍大的两个孩子则负责上网查询所需资料并做记录。这一改变使得任务完成更为直接且迅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于清华美院的策展导师刘婧一老师趁热打铁,在2小时的珍品文物参观寻访结束后,现场指导孩子们回顾印象最深的器物和纹样,为"何以中国"项目设计主题文创。

玉器、陶器和青铜,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孩子们通过课堂学习,了解到它们代表性的文化特征,然后在家浏览纪录片,收集或描摹感兴趣的器物的纹样细节。通过现场参观研学,孩子们在策展导师刘婧一老师的指导下,将多个文物的特征进行拼接、重组和创新,用铅笔简单形成"何以中国"的主题文创设计的初稿,然后在家进行修改迭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筚路蓝缕的中华先民锻造了古老的文明,上下求索的"考古中国"文明探源擦亮了灿烂的记忆。"项目负责人说,《何以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我们祖先和历史的故事,也是我们正在继承、创造并将留给后人的故事。

作者:王宛艺

文:王宛艺 图: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祝越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