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一位年近7旬的老人,因为早些年眼睛受过伤,旧伤复发,不得已进行了手术,将眼球摘除,手术很成功,医药费用去了600多元。老人早些年当过兵,乡镇人武部的领导们很关心老人的生活,得知老人进行了手术,一位领导告诉老人的儿子,让他拿到发票后让老人签个字,可以到民政所将这笔费用报销。老人看到儿子拿来的发票,却十分生气,对儿子斥责:“家里没有这些钱?还要向国家要?”老人左思右想后,将发票全部撕掉。这名老人是谁?他当年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战斗,让他受伤严重?他又为何这样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江西高安市大城镇的一户普通村民,迎来了家中第7个孩子,父亲为他取名叫陈训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陈训杨家也深受时代的影响,陈训杨的6个哥哥都先后失去了联系,两个被日军炸死,两个参加了红军,两个被国民党抓走没有回来。陈训杨就在这样艰难的生活中成长,但陈训杨最终也被时代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1948年,国民党军队在我解放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为了能够维持战事,他们不惜抓壮丁参军,陈训杨的父亲刚刚离世,28岁的陈训杨就被国民党军队捆住双手,诱骗“去运送装备”参了军。

但国民党军队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失去了民心的他们企图用强迫的手段,维持战争,但仍然挡不住取得民心的我解放军的进攻,不到4个月,陈训杨在一次战斗中被我解放军俘虏,最初的陈训杨认为自己这是又一次“被抓”,但接下来的生活却让他转变了观念。

战场上冲锋在前

被俘后的陈训杨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餐,一个高粱面的窝窝头,这是一名班长给他的,先让他垫垫肚子,但由于风餐露宿,那个窝窝头有点硬,陈训杨啃了一口啃不动,班长看到这种情况,就带他到炊事班为他煮了一碗面条,热气腾腾的面条让陈训杨心里也有了暖暖的温度。

陈训杨此后也面临回家乡还是参军的选择,面对这样的局面,陈训杨心里隐隐有个声音告诉他,这支军队和国民党军队不一样。此后在诉苦大会上,大家都说出了自己被地主恶霸,国民党军队欺压的事情,听完这些事情,陈训杨想到了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几个哥哥,轮到陈训杨时,他在台上抑制不住的悲痛之情,讲出了自己的父亲和几个哥哥的悲惨经历,得知了陈训杨遭遇了这样惨痛的事情,当时在场的连长和指导员都很同情他,为了纪念,连长和指导员临时制作了几块灵牌,与他一同纪念亲人,在此陈训杨心中有了答案,他选择参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渡江战役打响,国民党军队凭借长江天险,妄图阻止我解放军渡江进攻南京。陈训杨所在的第二野战军16军46师138团,是师里的尖刀团,为了能够为我军开路,138团决定成立渡江突击队,派遣部分战士先行乘船攻占敌人的渡口,为大军渡江做好接应工作。

突击队选择战士的要求需要懂水性的战士,毕竟这样才能减少伤亡,如果在战斗中不慎落水,懂水性的战士生存的几率更高。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战士们一听到选突击队,纷纷报名,无奈,部队领导从中选择了最精练的战士组成了突击队,其中就有陈训杨。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突击队战士们乘坐着小船,一声令下,战士们划着小船向长江南岸驶去,敌人发现战士们后,马上开火,密集的枪声和火炮声不断在小船边上响起,炮弹落在小船边上冲起无数大的水花,鱼儿们也被炸了出来,突击队的战士们顶着猛烈的炮火,顽强的划着小船,在战斗中,有人受伤牺牲,但战士们仍然凭借信念冲锋着。

最终战士们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防守,占据了敌人的阵地,300余名的突击队,最终只剩下了50余名战士。

陈训杨占领敌人阵地后,又接到了新的任务,将战友们运送过江。陈训杨就这样在枪炮声中,来往于两岸,连续六次将战友们运送过江。最后一次渡江,陈训杨的小船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万幸的是陈训杨凭借一块木板支撑了下来,在江上漂了许久,凭借不错的水性陈训杨最终上岸。

战役后,陈训杨被授予了一等功和“水上英雄”等称号,还加入了我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渡江战役结束后,陈训杨又跟着部队参加了解放大西南战役。

西南地区地势复杂,地势起伏很大,扛着30多斤重的轻机枪行军,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长期的从军生涯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烙印,他的右肩膀上始终有一块磨得失去了纹理的皮肤,见证着他曾经的岁月。之后陈训杨跟着部队,先后参加了成都战役,以及剿匪斗争。

1950年,在云南剿匪的途中,陈训杨的左眼被藏在暗处的土匪用枪打伤,陈训杨此后接受治疗,视力得以恢复,却留下了后遗症。

此后陈训杨跟随部队入朝作战,在朝鲜战场上他顽强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踏实肯干 建设家乡

1955年,陈训杨经过组织批准复员。复员后,陈训杨被分配到县里从事林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中,农业是重中之重,而影响农业最严重的就是江河的泛滥。搞好水利建设是势在必行。

陈训杨因为有过部队经验,很快被调去参与高安水库的建设中,为了修筑大坝,陈训杨的儿子出生,陈训杨也没有回家,他和其他的乡亲们一样,辛勤劳作,没日没夜的干,凌晨三点起床一直干到晚上十点,陈训杨总是最晚收工的那个人。为了纪念那段岁月,陈训杨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坝根。

陈训杨此后参与了多次水库建设,他参与的高安上游水库建设,在当时不仅是高安最大的水库,还是全国60座大型水库之一。

1960年,水库建设完成,组织上想将陈训杨调到黄沙苗圃去工作。这份工作是个闲差,陈训杨却觉得自己不能就这样过一辈子。他找到领导,放弃了这份工作,回到家乡当了农民。

回到了家乡,陈训杨在村里担任职务,为了让村里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他带领村民造林开发果园,疏通河道,陈训杨都踏实肯干,带头去做。村里有人偷奸耍滑,想要偷懒,陈训杨会严厉地斥责他。

要组建农村初级社时,陈训杨将自己的300元复员补贴都搭了进去,买了两头水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训杨曾参与修建的上游水库全景

家风传承

1993年,老人眼伤复发,将眼球摘除,面对报销的发票,老人却拒不签字,并训斥了儿子陈坝根,为了不让家人再有这种念头,老人将住院的发票全部撕掉,在老人的坚持下,陈坝根最终缴足了费用。

在老人良好的家风下,陈坝根也成了党员,老人的孙子也在大学期间成为党员。

40岁时陈坝根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他辞掉了职务,在家附近建了一个养猪场,想通过养猪来致富,可由于行情不好,收入一直没有好转。行情好转时,因为环保问题,养猪场被要求关停。陈坝根心存侥幸找到父亲,跟父亲商量能否等到冬季猪肉价格上涨时卖完猪肉再将养猪场关停。陈训杨面对儿子的说法,十分生气,他完全不同意这样的做法。

他训斥陈训杨:“我们都是党员,拆这个养猪场本就该我们先带头,你不仅不带头还要拖后腿,你好意思吗?”

陈坝根听完父亲的话,认识到了养猪场拆除对环保的意义,经过商量,第二天一家人就将猪低价卖掉,将养猪场拆除。陈坝根因此背上了50万元的外债,但陈坝根却并没有灰心,他知道自己的父亲历经了那么多的磨难,都没有被生活所打倒。自己怎么能被眼前的挫折给打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陈训杨已经是百岁老人,家中四代同堂,在得知疫情爆发后,老人马上带着2000元到村委会要求捐款,2000元钱对于老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值班人员也知道这一情况,他婉言谢绝了老人的捐款,向老人表达了谢意,并询问老人家中是否缺少生活物资,老人的回答还是和工作人员到他家走访慰问的回答一样:“谢谢组织关心,我很好,家里啥都不缺。”

陈训杨在战争年代,不怕牺牲,勇敢地执行各项任务,到了和平年代,全身心投入到建设中去,不怕苦,不怕累,勤勤恳恳,只求付出,不求回报,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