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的厌氧发酵罐。
近期,全国秋收接近尾声,田里的秸秆何去何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日前走访了位于成都市大邑县的一家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一探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背后的系列“黑科技”。
如何处理?
40℃厌氧发酵粪污、秸秆等30天
在成都市大邑县王泗镇白衣村大邑农业有机废物综合处理利用中心,4个十几米高的巨大罐子引人注目。“这4个是厌氧发酵罐,每个体积7000立方米。”该中心负责人王晓辉介绍,主要处理对象为养殖粪污、农作物秸秆、果蔬垃圾和酿酒废水这类农业有机废弃物。首先会把它们放入调配池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再调整酸碱值、含水率、碳氮比等,之后在厌氧发酵罐里,以约40℃的温度进行厌氧发酵30天。随后产生的沼气再经过脱硫、脱水、脱碳处理,就达到了天然气的标准,可以直接接入管网,为市民提供能源。剩下的发酵残余物,经过固液分离后,固态的沼渣可以制成有机肥、土壤改良剂,液态的沼液肥,则可以用于农业生产。
王晓辉介绍,中心每年可处理粪污35万吨,秸秆、果腐及尾菜2万余吨。通过厌氧产生沼气1100万立方米、沼渣肥5万吨、沼液肥30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约11万吨。“整个处理过程全封闭、无害化、全回收、零排放,做到了绿色环保无污染。”
发展绿色农业
探索种养循环新模式
大邑县是“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酿造业。它们所产生的秸秆、粪污、酒糟和废水等,通过处理后转换成有机肥料、蛋白饲料和天然气,实现了种-养-酿产业的良性循环。
据大邑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该县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三年以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探索形成了“政府补贴+养殖企业付费”的种养循环共赢模式,既解决了养殖场粪污排放难题,又确保了农田生物质肥料需求。截至目前,大邑县共建立了涵盖168个小区的5年定位试验点,开展田间2季试验,制定粪肥合理科学施用技术标准,确保种植户用得放心。
记者从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成都市着力构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农药包装废弃物、废旧农膜等纳入各级财政补贴范围。2021年以来,在大邑县和蒲江县开展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建设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区20万亩,探索形成了多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式,基本实现了让“污染源”变“资源”、“粪污”变“粪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博 摄影报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