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字数虽短,却喊出了中国志愿军为了祖国,甘于献身的英雄气概和不惧牺牲的无畏精神。1964年,电影《英雄儿女》在全国上映,影片一经上映,就轰动全国。不仅是全国影院,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就连当初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也抽出时间去看了这部电影,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特别是当剧中的志愿军战士王成喊出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呐喊时,更是让国人血脉喷张,点燃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激情,一个伟大的英雄就此成为了中国人的记忆。
影片中所讲述的故事来源于巴金老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团圆》。1952年3月,在抗美援朝战争还处于白热化阶段的时候,为了采写志愿军官兵的战斗生活,也为了清楚地记录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我国的著名作家巴金以及所有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组织创作组的文学家们,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
在朝的时间段里,巴金以及创作组的文学家们深入到战争的最前线,与志愿军战士同甘共苦,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巴金听到了许多的声音。回国之后,巴金将当时所听到的一对失散多年,在朝鲜战场上相认的父女的故事整理了出来,经过七八年的沉淀,创作出短篇小说《团圆》,并于1961年8月发表在了《上海文学》上。
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罢,被故事中的人物情感所感动。于是他马上提出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
在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长春电影厂最终决定将这一项重任交给了导演武兆堤。在研读过小说后,武兆堤被巴金先生小说中对亲情、友情的描写十分深深吸引,可是在他编写剧本的时候,由于小说全篇内容只有两万字,体量较小,达不到剧本创作的要求。再加上原著小说中缺乏高潮,特别是在描写英雄王成牺牲的时候,仅仅只有“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这么一句话。武兆堤认为,王成牺牲时,单凭原著的那句简单的话语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有分量的情景,高度集中的表现出志愿军战士英雄气概和无畏精神。
随后在与编剧毛烽的商讨中,他们决定在原作小说的基础上进行加戏。由于毛烽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并曾在朝鲜战场有过三年的抗战经验,对志愿军的生活十分熟悉。最终在武兆堤的建议下,毛烽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体验以及在那段时间里所发生的感人故事融入到了剧本当中。在与武兆堤奋斗了二十多天后,《英雄儿女》终于在北戴河完成了。
剧本确定之后,紧接着就是选角的问题了。有意思的是,在剧中饰演英雄王成的刘世龙在影片开拍之前,几乎没有任何人看好他。在讨论王成的演员时,导演和厂里的领导陷入了分歧。厂领导认为,虽然刘世龙已经33岁了,虽然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但是他个子太矮,人太瘦,不像那种高大威猛的战斗英雄,只适合演一个普通的战士。但是,谁知导演武兆堤一眼就相中了刘世龙。
在他心中,王成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是在他的身上却有着千千万万人民志愿军为了祖国,为了和平不怕牺牲的精神。刘世龙虽然普通,但是性格坚毅,曾多次上过战场,敢为人先。于是他力排众议,坚持启用刘世龙饰演王成。
故事中的王成,怀着对朝鲜人民的爱,怀着对美帝国主义的恨,无数次的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刚从医院养病归来,便投入到战争当中。为了拍好这部电影,为了将王成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刘世龙在拍摄中遇到不少危险,多次受到炸药余波的波及,在多次烈火中的奔跑,像王成一样不断跌倒,不断爬起,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感受到了梦想中的英雄,再加上他多年的从军经验,已经没有人觉得他不像是个英雄,凭借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凭借着那句发自肺腑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他硬生生地将王成演活了。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地;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好不容易在战场上遇见了自己的哥哥的王芳,却没想到那一次会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得知哥哥壮烈牺牲之后,王芳含泪写下了这首《英雄赞歌》。
王芳,这部影片中的女主人公。虽然她是一名女文艺兵,但是她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气质丝毫不亚于前线的人民志愿军战士。为了掩护炊事班的同志,她身负重伤,但是伤好之后,又立马回归部队。在战士们身心疲惫的时候,她会展示自己的才艺来鼓舞大家继续战斗;在得知哥哥牺牲之后,她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反而积极参与到战场上,只为早日结束战争。而就是这样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却给武兆堤在选角上,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早在影片开拍之前,武兆堤走访了总政、空政、海政等各大军队的文工团,可是来来回回二十多天,他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万般无奈的武兆堤将自己的困境告诉了自己的好友,著名导演谢晋。一天,谢晋在北京电影学院办事,在校园里和一个姑娘打了一个照面,而就是这一次偶遇,最终确定了影片当中女主王芳的扮演者,刘尙娴。
谢晋认为,眼前这个略带羞涩的女生扮演王芳最合适。但由于当时仅仅是擦身而过,所以他连那个女生名字叫什么都不知道。错过了一名好演员,谢晋不由有些懊恼,不过由于知道武兆堤缺一个合适的女演员,便急忙联系了武兆堤。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历经了数个小时之后,他们终于在一间女生宿舍找到了刘尙娴。
虽然刘尙娴是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的,但是武兆堤并没有急于立即拍板,反而是亲自将她带入剧组试戏。由于这部影片不仅隆重,而且意义重大,当时在刘尙娴之前还有几位前辈,这对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刘尙娴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挑战。
但是刘尙娴并没有让他们失望,她的表演真挚,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将作为英雄的妹妹王芳诠释的很到位,演绎的很真实,很快便通过了剧组的考核。影片一上映,便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由于王芳在剧中的角色,是文工团的成员,要为士兵唱歌、排话剧,以各种方式为他们带来希望。为了这个角色,刘尙娴还特地去学习了音乐和舞蹈,更是苦练敲大鼓,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随着影片的播出,她瞬间成为了亿万大众的偶像。
影片中在体现战争的残酷之外,同时穿插着各种对亲情、伦理的渲染。
在影片一开始,父女两人就见面了,只是互不认识。可爱的姑娘消失在人群,政治部主任王文清的心头,划过一缕似曾相识的感觉;远在故土的养父王复标特意写书信告知自己年岁虽高却仍心系与党和人民;在王芳于战斗中负伤之后,朝鲜人民不顾严寒,用担架抬着王芳淌过冰冷的河水;在发现了王芳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后,王文清并没有急于相认,而是帮助她完成歌颂王成的创作任务,并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
正是因为对人物关系的情感渲染的同时对炮火连天的战地氛围的营造,使得影片《英雄儿女》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包含着亲情和道德力量。
《团圆》,是以一个叫李林的人的视角,来观察父女俩的团圆之路。而在影片的最后,王芳的养父王复标随着慰问团来到了朝鲜,最终向王芳揭示了真相,王芳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父女得以团圆。影片到此画上了句号。
事实上,电影英雄儿女不仅收获了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就连原著作者巴金先生也是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1994年12月24日的上午,在王成的演员刘世龙以及王芳的演员刘尙娴看望巴金的时候,躺在病床上的巴老握着他们的手缓缓说道:“你们的表演我看过了,演的太好了”。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巴金老先生早已驾鹤西去,而在不久之前刘世龙以及刘尚贤等众演员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可每当听到《英雄赞歌》,听到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我们还是会热血沸腾,还是会想起那部名叫《英雄儿女》的电影,想起那段不可磨灭的峥嵘岁月。英雄已逝,但是他们带给我们的故事,却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永垂不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