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努力适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下更大功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理念。5年来,上海深入学习领会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要义,在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等领域做“开路先锋”,在城市治理、民生福祉等领域打造实践样板,在凸显城市人本价值上成为榜样,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成绩斐然的发展之路。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需要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放在”,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适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行动,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下更大功夫,在人民城市建设征程上砥砺前行,奋力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

适应城市工作新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我国城市工作面临全新的形势,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调整和适应。

一是在城市发展中更加注重问题导向,制定更为精准的针对性政策。比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加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关注城市安全韧性面临的压力等。又如,“商旅文体展”联动成为城市消费复苏的最大亮点,网红文体旅热潮、文化娱乐消费潜力等都显示出城市消费市场的新方向、新趋势。

二是对于城市高品质生活空间建设与改造的关注持续提升,带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比如,城市更新带动房地产供给增加,旧区改造以及“两旧一村”改造等民心工程都加快推进,新型城市规划建设方兴未艾。与此同时,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注重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延续。

适应改革发展新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城市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必须也必将在新一轮改革中担当重任。

具体来看,一是要始终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强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先进性和专业性。二是持续完善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机制,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区域发展新优势,重点推动基础设施高效一体、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以及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三是更加强调生态和安全,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

此外,在数字经济时代,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目标,要持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技术融合、数据融合及业务融合,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要抓好城市“里子”工程建设,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解决城市综合承载力问题,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海坚持“以大民生建设增进人民群众社会福祉”,推动人民生活迈向更高品质。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人民群众期待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产业体系不断优化、市场功能体系日臻完善等;人民群众期待实现更高的就业率、更好的创业环境、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人民群众期待完善的医疗服务、可靠的养老保障、优质均衡的教育供给以及公正的法律环境等;人民群众期待更丰富的文化生活、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广泛的文化参与机会等;人民群众期待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构建和谐优美的城市自然、人文环境。为此,亟须健全制度、完善政策,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提高民生福祉和生活质量,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推动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强社区服务和提升服务功能。

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下更大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高品质生活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内容,是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

要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这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基础性工作。要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利用新技术持续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让科技赋能高品质生活。

打造人人参与、人人服务、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把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民城市理念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把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中,提高其归属感和满意度。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持续做好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让人们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围绕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包括:提高教育质量,使人民群众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改善医疗服务,确保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提高健康水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为人民提供生活保障。

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公共产品提供给人民。科学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提供更多绿地和公共休闲空间,提高生活环境质量。

进一步实施城市更新活动。老旧小区问题是群众最为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其改造也是让群众有直接获得感的重要工作,要加快包括交通、水电、燃气及通信等生活设施的改造,切实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便利性。同时,提供更多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帮助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建设,对供水、排水、燃气、热力、桥梁及管廊等城市生命线进行实时监测。持续抓好建筑施工安全、房屋安全、燃气安全、汛期安全等工作,防范各类事故发生,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此外,还要提高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保障。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