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组晚清北京老照片,拍摄者是一位没什么名气的英国摄影师。但在这一时期来中国的西方摄影师中,他的影像非常有价值。
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摩尔(Charles Frederick Moore,1837 - 1916 年),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1860 年,他开始在香港的殖民办公室军需处工作,作为军需官他跟着英国皇家海军的恩康脱号(H.M.S.ENCOUNTER)来到宁波,期间参加了中外联军平定太平天国的镇海、余姚战斗,然后加入了戈登时期的常胜军(Gordon’s Ever Victorious Army),转战苏州、常州。1864年洪秀全的天京被攻陷,据说他在南京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此后他进入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大概工作了九年。
摩尔在中国北方以及宁波和九江周边进行了大量的摄影。到 19 世纪 80 年代初,摩尔已成为一名驻北京的专业摄影师,曾经制作了一本折叠式相册,名为《北京、天津及周边景观,Views of Peking、Tientsin and Neighbourhood》,其中包含 48 张印有文字说明标签的照片。
1868 年,C.F. 摩尔与Bibianne Yii在北京的英国公使馆结婚,二人共有 11 个子女。1885 年,摩尔一家搬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开始从事公证人工作。1916 年 6 月 21 日,他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市去世。
C.F. 摩尔现存的玻璃底片和一本相册收藏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市的皇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博物馆(ROYAL BC MUSEUM)内。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底片当中,有十几张是北京圆明园的照片,拍摄时间大概在1870年1880年之间,照片保存状况一般。
海晏堂西面。 海晏堂是西洋楼景区内装饰最为精美的建筑,据前人考察,“墙隙处俱嵌五色琉璃蕃花,抹浅粉红灰,其上顶覆孔雀绿色琉璃瓦”。
海晏堂西喷水池背面照片。注意看这张照片的左上角,还能看到法慧寺琉璃塔的塔刹。
法慧寺琉璃塔,仿楼阁式密檐实心多宝塔,位于长春园西北部的法慧寺建筑群之内,铜鎏金覆钟锦罐式塔刹,三层塔身佛龛环绕,通体覆绿、青、黄、紫、翡翠五色琉璃构件装饰。
线法墙门楼残迹,这是目前已知拍摄时间最早的一张线法门旧照。线法门是线法墙上的门楼,位于谐奇趣西南的线法桥上,西面是中式园林,东面是西洋楼。照片可以清晰的看到,线法门一面是西式钟楼,一面为中式亭子。
线法山八角四券西洋亭。
线法山八角四券西洋亭残迹。
线法山东牌楼局部。这也是目前发现的仅存的一张线法山东牌楼照片。
谐奇趣主楼东侧弧形平台的游廊残迹。谐奇趣建成于1751年,是西洋楼景区最早的建筑。
谐奇趣的南边有一片湖面。在西洋楼最具光彩的乾隆时代,湖西有一座西洋装饰风格的石桥及拱门,它们与音乐亭、连廊以及装饰着大量琉璃的主楼一起倒映在水中,成为西洋楼一景。上图上色照片是1873年德国人奥尔末拍摄的谐奇趣。
谐奇趣东八角楼厅残迹。
这张照片看不清,似乎是大水法残迹。
养雀笼东面。养雀笼建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位于谐奇趣东北,黄花阵东南,方外观西侧,实为通往东部西洋各景的入口。养雀笼中间为东西向的穿堂门,西面为中式牌楼,东为西洋宫门样式,东门和西门外的左右券窗下都设有小型喷水塔。
方外观残迹。方外观规模不大,上下两层,各三间。楼上三间为石券花窗,东西两边各开角门一座,可从楼外左右环形石梯直接登楼入室,大门和楼梯均用青铜制成,异常精美。
在圆明园被毁后,遗址仍然属清廷管理,任何人未经容许,不得进入,但西洋楼景区却被清廷彻底遗弃,一片残垣断壁,是当时北京城很多留京外籍人士探古寻幽的最佳之处。这也是常看到一些圆明园早期照片多是西洋楼景区的原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