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

10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其中一个数据是:家务劳动活动的参与者每日平均时间为1小时59分钟,比2018年减少28分钟。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负责人将居民在家务劳动中进一步“解放双手”的原因归结于,智能家居在生活中的场景应用不断升级,点外卖、找家政等家庭服务逐渐得到大众认可,并认为,居民家务劳动活动时间的缩短,反映出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

阅读“调查公报”,会发现家务劳动活动时间的缩短,与互联网、联网设备的普及,以及网络购物行为的日常化有紧密关联。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使用互联网的居民比例为54.7%,比2018年提高38.1个百分点;居民使用互联网每日平均时间为5小时37分钟,比2018年增加2小时55分钟。通俗一点理解就是:使用联网设备控制智能家电(如洗衣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等做家务,节约了时间;上网“云逛街”购物、买菜,省去了出门走路的时间;用App点外卖、找家政,不必做饭、做家务杂活,留出了更多娱乐、健身时间。我国居民运动健身活动参与率为49.6%,比2018年提高18.7个百分点,与家务劳动时间的缩短也应有着内在联系。

谈到家务,在过去总让人感到这是个容易引起焦虑的话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限于物质条件、经济基础、信息互换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绝大多数家务都需要人力手工完成,这当中,女性做家务的比例尤其引人关注,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曾针对全国女性地位进行过调查,显示我国女性平均每天照料家庭成员、做饭、清洁、日常采购等无偿劳动为154分钟,这个时间是男性的2倍,这一数据客观上也反映了家务劳动在时长分配上所存在的一种现实状况。多年来,家务话题总是与家庭、婚姻、性别等议题密不可分,也与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紧密相连,如何看待以及解决家务问题,的确影响到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判断。这次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公报”,让人看到了居民家庭生活方式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在智能家电承担起一般家务之后,机器人做家务进入家庭门槛的时代呼之欲来,再加上家政服务的不断职业化升级,对于许多有条件的家庭来说,家务已经不再是构成压力的主要障碍。

家务之所以会带来疲劳与家庭矛盾,在于这一劳动没法选择,而当家务可以通过机器、设备、网络“分配”出去,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之后,人们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家务来做,由此家务也将逐渐回归到“生活的艺术”这一本质上来,一些年轻人参加“烹饪班”,告别外卖与预制菜,在家里看视频平台美食博主的作品学做菜,这一潮流便是证明。当告别了繁重,家务的劳动特征也会转化为审美与创造,比如收拾书架、改变家居布局、插花等,就可以良好地通过家居环境来体现主人的生活品质追求,当可以在精力足够的前提下,为家人或朋友做饭做菜,烹饪的过程也便成为一种深切的情感表达……家务是可以被代劳的,但家务自身所携带的美好内在却不应被全部取代。

从被动地承担家务,到主动地享受家务,对于不同家庭而言,这一过程有长有短,但解决方案已经存在,在努力工作与认真生活之间,可以把“缩短家务时长、提升家务质量”当作一种追求,当更多人体会到家务作为“生活的艺术”而存在的时候,讨论家务分工等话题就会轻松许多了。

□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