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翻译家协会携手杨浦区图书馆举办2024“金秋诗会”导赏讲座,首场邀请到复旦大学副教授姜林静,为市民读者解读诗歌中蕴含的德意志精神,走遍海德堡到柏林,走进德国人心中的小城镇与大都市。
讲座中,姜林静由图库尔斯基的一首情诗切入,其中“位于维也纳的莱茵河畔的海德堡”一句,乍一看自相矛盾,实则暗藏着德国人对于小城镇和大都市的不同态度。相较于大都市,德国人更偏爱海德堡这类小城,艺术家们也更愿意将小城当作自己的创作摇篮,例如魏玛之于歌德,吕贝克之于托马斯·曼,拜罗伊特之于瓦格纳。
而海德堡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家心目中的精神象征,其一是因为1386年建成的海德堡大学,其二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海德堡被山峦与河谷包裹,内卡河穿过老城汇入莱茵河,古桥连接起海德堡大学与古城堡,自然和人文在此处融合,赋予海德堡的风景一种特别的张力。不单是德国人,许多外国艺术家也在这里汲取精神养分,为海德堡倾注自己的感情。
现场,姜林静带领读者精读了荷尔德林的诗作《海德堡》,她对于这座“精神之城”的总结是——海德堡涌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是一座世界之城,地方主义又恰好以普世的面貌在这里出现,世界主义和地方主义的结合,使它成为一座普世意义上的城镇。当读者听完有关海德堡的解读,便渐渐了解了德国小城镇的魅力何在。
讲座后半段集中展示了以柏林为背景的表现主义作品,无论是拼贴画中的楼房,还是诗歌开头扼住喉咙般的头韵发音,大都市流露的不再是海德堡那种自然环绕下涌现的生命力,取而代之的是囚禁感。尤其《城市之灯》和《去邻居家》两幅画作,让人迅速联想到沃尔芬施坦在《城市人》中写下的孤独疏远。即使大都市有明亮的电灯、快捷的电车,但因为内在性被淡化,个体被扬弃,德国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对大城市的批判。
讲座最后,姜林静表示此次讲座中提及的德国人对城镇与都市的观念,局限在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时期,一座城的内在精神也会随着时间改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电影、建筑、大学教育等多个方面,了解更多德国城市中隐藏的德意志精神。
据悉,今年的“金秋诗会”导赏讲座共有2场,11月2日(本周六)还将为市民读者奉上一场英国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诗歌赏析,主题将与“迷宫”有关,欢迎诗歌爱好者们通过官方渠道报名参与,一起解开诗歌中暗含的隐喻。
文字:汤顺佳
通讯员:张燕
编辑:周梦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