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毛主席当初离开家乡时曾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决不回韶山!”一句豪言壮语让这位有志青年踏上救国救民之路,他这一走就是三十余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家乡成为红色革命旅游圣地,韶山百姓都引以为荣,每每谈及毛主席时都是掩饰不住的自豪。八十年代时,美国记者向韶山的一位老妇人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毛主席和邓公谁更好?那么老妇人是怎样的回答的呢?
时间回到1959年,毛主席已经阔别家乡32年,这一年在考察完长沙之后,毛主席特意叮嘱罗瑞卿等人:“不要派部队去,特别不要派公安人员去,我要随便接见群众”,于是有了毛主席与乡亲父老合影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是毛主席坐在案几前亲切地与乡亲们交谈,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其中有一位怀抱孩子的妇女,她就是文章开头提及的老妇人汤瑞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可她所开的饭店却是去过韶山旅游之人非常熟悉的名字——“毛家饭店”。毛主席喜爱吃的红烧肉、火培鱼、豆豉辣椒等都是这家饭店的招牌菜,每位前往的顾客都会点这些毛味特色菜,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了解毛主席的喜好、回忆过去的岁月,而这一切都是汤瑞仁这位女企业家用心经营的结果。
汤瑞仁并不是富农出身,更不是商人后代,她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员,她1930年出生,小时候家境贫苦,家中没有顶梁柱,为了生存她小小年纪就学会唱“讨饭歌”,每天靠乞讨为生。那时候她受尽了打骂与欺压,可她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压倒,心中对未来生活一直有所期盼,长大后她嫁给了毛凯清,她不但成为了毛主席的同族亲戚,还与毛主席成为了邻居。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国事繁忙一直未能回韶山探望乡亲父老,但他心中一直挂念着他们。一次毛岸英到韶山调研之后,向毛主席说了家乡贫苦之事,毛主席特意给临近的六户邻居送去了布匹、米面和一些钱财,毛凯清、汤瑞仁一家享受到了毛主席这份浓浓的关怀,他们没想到伟大的人民领袖会惦记着他们这群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对毛主席充满了感激之情,做起事来格外有动力。
汤瑞仁是位勤劳的女子,平时经常帮助乡亲做农活,在村里留下不错的口碑,当公社设立公共食堂时,她成为公共食堂的掌勺大厨。当毛主席1959年回韶山时,曾提及公共食堂的事情,汤瑞仁详细地向毛主席报了菜单,毛主席夸赞她说:“你可真能干,是个烹饪大师啊!”汤瑞仁真诚的感谢毛主席,她知道,没有毛主席带领群众搞革命、搞生产,就没有今天的生活条件。
韶山百姓的生活日见好转,而韶山因为是红色革命旅游胜地而逐渐热闹起来,汤瑞仁一直记着毛主席的话:“可不要怠慢远道而来的客人喽”,当她发现游客没有喝水的地方时,她为游客提供免费的茶水,慕名而来的客人也越来越多。时间到了八十年代,那时候新兴起了“下海”一词,汤瑞仁也想走在新时代的前端。
汤瑞仁熬了一锅绿豆粥挑出去售卖,可是她没有做过生意,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更不好意思开口吆喝,只能等游客“主动上门”,当她卖出去第一碗绿豆粥时,在游客的宣传下她的一锅绿豆粥一售而空。那一天她赚了四块钱,在那个年代、那样的环境中已经是笔不少的收入。迈出第一步之后,汤瑞仁逐渐增加一些特产,不久她成为村里的第一位万元户。
1987年时,汤瑞仁开起了“毛家饭店”,她的生意异常火爆,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前往,同时也引起了媒体的注意。一次有位美国记者特意前去采访她,想得到一些独家新闻,于是他问汤瑞仁一个刁钻的问题:“毛主席和邓公谁更好?”这两位都是中国的伟人,在中国历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可汤瑞仁轻松给出了答案。
她反问美国记者:“毛主席带领我们翻身做主人,邓公带领我们勤劳致富,你说哪一个更好呢?”她的回答震耳欲聋,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同时表达出对两位伟人满满的敬重与维护之情。汤瑞仁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致富之后不忘记回报社会,她热心于公益事业,救灾捐款、资助贫困儿童,还收养了上百名孤儿,她的高尚品行赢得全社会的赞扬,如今她的女儿接过了爱国拥军的接力棒,继续沿着母亲的脚印前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