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掌一面的“催阳方”!看似低调,实则奢华!
老师常说:中医里的学问,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
学,只需要我们盯着书本,把该背的都背了。
品,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创造性地去理解。
所以要想真正把中医方剂的真髓学到手,就必须有足够的悟性。可惜这方面,我十分平庸。我只能把我所感受到的,那些不足挂齿的东西,说给大家听听。
比如说四神芄。它就是值得品味,值得感受的方子。
它是一张温暖脾肾,固肠止泻方,基本构成是: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在临床上常作为汤剂服用,用量酌情变化。
这个方的主治,其实就是五更泻。患者肾阳不足,累及脾阳,于是黎明时分,阳气当升不升,阴浊降泻,导致患者腹泻腹痛。表现出来就是每天凌晨左右腹痛腹泻,白天则一切如常。而且这类患者多伴随食欲差,消化不良,或久泻不愈,腹痛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它的根本病机在于脾肾阳虚。方中补骨脂辛苦而温,可补肾阳,暖脾土,性收敛能止泻。肉蔻,温暖脾胃,涩肠止泻。五味子,固摄肾气,敛精止泻。吴茱萸,暖肝脾肾三经,散寒。脾肾之阳得到补充,脏腑之寒得以驱散,后门由此被关严实了,五更泻就治愈了。
这么一说,似乎四神丸也没啥特别之处。但你仔细品,会发现,四神芄在整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是阳气升发的催动剂、润滑剂。
打个比方,如果说阳气是一团烈火,那四神芄不仅是点燃烈火的一颗火星,更是火势蔓延时必不可少的那一股疾风。四神芄对人体阳气的意义,不仅在于补充,更在于“催动”。
前一周,就有位47岁的患者前来就诊。主诉三年前患过肝病,治愈后,每到凌晨时分就满头大汗。但一到早晨起床了,汗就停止。这个毛病,患者三年来遍求名医,治疗效果都不好。
最近半个月,症状加剧,凌晨时分汗出明显,而且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睡眠质量差,面色很差。伴有口淡无味、食欲不好,吃不下东西。手脚总是不温热,大便溏,小便清长,里面经常夹杂不消化的食物。
刻诊时,观其舌脉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迟。于是我就给她用了四神芄+白扁豆、山药、麻黄根来改善。
结果3剂后,患者及时反馈汗出相对减少,晚上睡觉开始安稳下来,食欲恢复。于是原方再投4剂,诸证消失。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就在于黎明时,阳气当升不升。
主诉:黎明多汗。为啥多汗?要么体表的阳卫之气不足,固摄不住。要么就是身体有内热,迫津而出。这是最常见的两个原因。但患者是几乎整夜不出汗,只在黎明出汗。这就基本排除了夜晚阴虚内热所致盗汗的可能。
再结合患者平时四肢不温,便溏,口淡,小便清长,舌淡脉沉迟,苔薄白的特点,完全可以得出结论,此人是脾肾阳虚,导致阳卫之气在黎明时分升发、输布不足所致。
我们人体在黎明时分,其实是经历了很大的一次波动。阴气主事即将过去,阳气主事的时间来临。那么在阴阳交接的过程中,如果一切顺利,阳气顺顺当当升起来,阴气有条不紊退下去,我们就不会出毛病。什么五更泻,什么凌晨多汗,都不会有。
但若凌晨时间,阳气当升不升,就会出现问题。比如:拉肚子、腹泻,凌晨自汗。阳气升不起来,体表阳卫之气的输布不开。患者就容易这个时候出汗。换句话说,患者的问题除了阳气有点虚弱以外,更有“升发不及”的问题。它该上却上不去啊!
所以,补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要升发和催动阳气。一团火,只有借一股疾风、劲风,才能形成燎原之势。那这个时候四神芄就扮演了关键先生的角色。
其中,补骨脂和肉豆蔻,温补脾肾。吴茱萸入肝经,暖肝脾肾三经,可升发舒畅肝气。肝主疏泄,属木。肝阳升发,则一身阳气才能顺畅地升腾起来。五味子入心经。它引脾肾之阳入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阳得升,则五脏之阳的升发态势才最终稳定下来。
所以四神芄,不但补阳固涩止泻,更可暖肝疏肝,引阳入心。这就为一身阳气的顺利升发带来了方便,打下了基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