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对于人类而言,是生命之源,滋养了世间万物。它在唐朝诗圣李白的笔下,变化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长江。在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里观乎为“横无际涯,朝晖夕阴,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洞庭湖。在一代枭雄曹操的《观沧海》中誉之为“日月星辰,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沧海。在诗豪刘禹锡的《望洞庭》中称之为“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深潭。在开国领袖毛泽东的诗词中喻之为“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北戴河。在韩愈的《古今贤文》中赞之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于水”的冰。还有那山间清泉,涓涓细流,轻轻潺潺,蜿蜒灵动,千岩万壑,不辞辛劳,驰波跳沫的小溪,皆说的是浩瀚而千变万化之水。
- 盱眙县明山水库。盱眙县境内有中小型水库114座,本着节约用水的长效管理机制,在基本保障本县人畜、粮田用水的同时,多年来还为周边县乡提供粮田灌溉。许昌银 陈太宝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水的别名不胜枚举,水挂在天空为云,蓄在地下为泉,浮在水上为冰,飘在空中为雾,落在地上为雨,滚在叶面为露,沾在草上为霜。呈现的形态称之为:波浪、江潮、海涛、涟漪、漩涡。文人则以碧波荡漾、浪涛滚滚、波光粼粼、惊涛骇浪等等,生动地描绘水的千姿百态。水的意境得到历代诗人的称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水抒发豪情壮志的李忱,后来成为一代帝王唐宣宗,写《虞美人》感叹人生无常的李煜却为此被宋太宗赵光义赐下“牵机药”毒杀身亡。因水而衍生的奇文妙辞锤炼精纯、激洒落拓,令读者在情景交融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史上与水相关的故事、寓言层出不穷,“曹冲称象”“草船借箭”“水淹七军”“刻舟求剑”“大禹治水”等等,有的说明了智慧并不取决于年龄,展示了一个小孩运用等量替换和浮力定律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彰显了智勇谋略,利用天时、地利,身处逆境,寻求契机,随机应变,达到目的。有的告诫人们遇事不可拘泥固执,古板机械,不知变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名垂千史。
相关水的成语数不胜数,人们唯对“上善若水”“滴水穿石”敬畏有加。“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阐述了水的美德和高尚情操,无私奉献,谦卑包容,顺应自然,改变环境,哺育世界,润物无声,不求回报。处于众人不愿去的地方,却因此接近于“道”。它柔软而强大,随顺应势,万物一视同仁,涵养一切生灵。
“滴水穿石”的成语,最早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枚乘传》,指水滴不断,可以滴穿石头。安徽广德太极洞有“兔形”的滴水穿石,山西五台山有菩萨顶滴水檐大殿,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因为常年雨珠滴沥落地注石,形成了蜂窝状的石坑,说明了方向正确、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达到目的。
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2000多条,源头通常是高山地区的冰川。水沿着地形的低点流动,逐渐汇入更大的河流与海洋。中国十大河流中,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全长6300公里,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黄河是世界第五、中国第二长河,全长5462公里,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自西向东流经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我国湖泊众多,有两万多个,其中面积较大的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水惠泽天下,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人类大家庭,滋润了万顷良田,使国之根本、民生之基的稼穑得以硕果累累、五谷飘香,储实了天下粮仓,使林木苍翠、枢干壮伟、百草丰茂、生机盎然。
它是世界贸易的纽带,承载着通向各国港口的集装箱,混装、散装、冷藏等各类运输船,环海物流的航运。
它是人民海军保卫海域的阵地,驾驶着航空母舰、战斗舰、攻击舰、核潜艇、登陆舰、补给舰进行巡航,坚强刚毅地担负着守卫领海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它是成就梦想的摇篮。那些跳水皇后、游泳健儿、赛艇冠军,冲浪滑板、花样滑冰、冰壶团队的竞技胜出,极大地体现了动静之美和取舍智慧,丰富了全民体育文化生活。这些项目涵盖了速度、技巧、艺术和冒险多种元素,赏心悦目,美得窒息,险象环生,惊得心跳,吸引了无数运动爱好者的目光。
它是人间美食天然资源的宝库。盛宴上的参、鲍、翅,餐桌上的多宝鱼、石斑鱼、象鼻蚌、帝王蟹、鲈鱼、鲑鱼、鲳鱼、扇贝、花螺、龙虾以及鳊、白、鲤、鲫、青鱼,皆来自江河湖海的养育之恩、无私奉献,善莫大焉!
它致富了瓶装水生产厂家,方便了消费者。瓶装水因便于携带,给越野、登山、勘探、出行、旅游、野外施工、高空作业的人群提供了饮用水的方便,在抗洪救灾中挽救了很多遇险者的生命,功德无量!
江河平缓流淌,大地风调雨顺,江山风景如画,一切千好万好。一旦各种因素引发水灾,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最典型的是1998年,我国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涉及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全流域地区,受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达2.23亿,死亡4150人。房屋倒塌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660亿元。党中央一声令下,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出动了30余万人,各类汽车12500辆,1170艘舟艇,200余架飞机参加抗洪抢险,帮助了十万百姓撤离,为了堵住洪水缺口,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人墙,被洪水冲走的不计其数。百姓跪地哭求:“你们不要再跳下去了,房子我们不要了。”此次洪灾,解放军官兵和搜救人员牺牲巨大,展示了崇高精神。在表彰大会上,一曲“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让全场与会者泪流满面。
为了防止水灾的发生,我国防洪抗洪的历史悠久,相传2000年前就有共工“雍防百川”“鲧障洪水”“禹疏九河”“疏川导滞”修筑堤埂和疏通河道,保护居住和农田的防洪措施。秦代蜀守李冰修建“都安大堰”(即今都江堰)水利分洪工程。宋代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报汛制度。
如今为了减轻洪灾的威胁,我国防洪体系日趋完善,在全国范围内整治江河,修建了大小型水库8万余座,使用计算机、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观察预报水情、雨情。
我国长江上的三峡大坝,始建于1994年,于2012年投入使用,实现了高峡出平湖的盛景。大坝用来拦截河流和渠道的水流,调整水量和水阻结构,防洪泄洪,供应水源灌溉、发电和提升航道便利等,既改善了生态环境,有效地防控了洪涝灾害,而且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一项伟大成就。
我国虽然河流很多,但仍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地区分布极不平衡。长期无雨会造成河流水位下降、干涸和断流,土地裸露、草木枯萎、苍茫荒凉。21世纪以来,2006年重庆、2010年云南、2013年贵州均出现了大面积的旱灾。干旱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且会导致人类饮用水和个人卫生难以维持,引发疾病,面临生命威胁,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
据调查,我国缺水最严重的是西北五省和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等地和华北地区的京津冀。尽管上海和江苏位于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因庞大的人口总量和工业用水,它也出现在极度缺水的名单中。
笔者曾身临其境,体验了大西北用水现状。那里系不毛之地,不少铁路段、站靠水罐车运水使用,储存于水塔,住户仍然沿用着传统的用水方式,前往限量领取或付费买水。用水节俭,程序是:洗完脸的水用来擦桌凳、拖地,搞完卫生的水再用来浇洒盆栽的葱蒜,真是一水多用,洗澡那是极大的奢侈。偶然天公作美降雨,人们欢呼雀跃,男人会赶紧脱衣擦身,洗个露天澡,遗憾的是这种机会太少了。
为了应对缺水的挑战,古有陕西关中“郑国渠”和湖北“长渠”(又名白起渠、荩忱渠),今有河南安阳的“红旗渠”,这些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开凿,展现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工程典范,为引导水源灌溉农田,维护城市卫生环境,促进经济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为杰出的是南水北调工程,该工程为东、中、西三条线路,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江河相互联接,构建起“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调水量达到448亿立方米,供水范围覆盖145万平方公里,直接受益人口达1.5亿人,缓解了北方地区的缺水难题,优化了水资源配置。一条条碧水穿行山川田畴,举世瞩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永载史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国必先治水,从中央到地方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采取了多角度综合措施,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在全国江河湖泊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明确责任。植树造林,提高绿化面积,防止水土流失。搬迁沿江、沿湖化工企业,杜绝水源污染。取缔湖泊人工水产养殖,净化水源,对污水排放企业实施最严格的管控,安装净化设备,达标排放。进行河道疏浚、河岸驳坡,使水清岸绿。从过去的江河萎缩到清水复流,从粗放用水到以水定产,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我国用水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人与水是生命之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每一滴水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节约用水是我们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一弘清水,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让我们身体力行,于细微处见精神,节水俭水,勤集雨水,关好水龙头,清水莫白流。使每一滴水物尽其用,共建人水和谐的美好家园,崇德尚贤,造福未来!
(陈爱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