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晓萍,今年32岁,在一家私企做会计。

老公李明是建筑公司的工程师,月薪18000。

我们结婚5年,有个3岁的女儿。

公婆住在郊区自建房,我父母在市区有套70平的老房子。

这本是普通的小康家庭,直到一通电话彻底打破了平静。

那天傍晚,我正在厨房准备晚饭,妈妈的电话突然打来。电话那头,妈妈开门见山:“小萍,你们每个月给公婆那么多钱,是不是也该给我们一样多?”

我愣了一下:“妈,这是怎么说的?”

“你二舅告诉我的,说你们每月给公婆8000块钱。我和你爸也是你们的长辈,凭什么差别对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深吸一口气,解释道:“妈,公婆那边情况不一样。爸爸去世早,婆婆一个人拉扯老公长大,现在腿脚不便,需要请保姆照顾。再说他们家里供老公读书都花了不少钱。”

“这么说我们就活该被亏待?你爸妈就不是父母了?”妈妈的声音越来越高。

我正要说话,老公刚好下班回来。看到我的表情,他问怎么了。我把手机开了免提,让他也听听。

妈妈继续说:“你看看人家谁家女婿,哪个不是月月给岳父母钱?就你们,眼里只有公婆,把我们当外人。”

老公皱着眉头:“阿姨,我每月工资就这些,已经给了爸妈8000,剩下的要养家。您和叔叔不是每月有退休金吗?”

“退休金才4000多,在城里哪够花?你们年轻人挣得多,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我忍不住说:“妈,您退休金4000,爸5000,加起来9000。您们就两个人,房子还是自己的,每月花销能有多少?反而公婆那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闭嘴!”妈妈打断我,“你这个白眼狼,向着外人说话!你是不是忘了当初读大学,家里东拼西凑的?”

我感觉一阵委屈:“妈,那是我的学费,不是送给公婆的钱。再说我工作后不是都还给您了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妈妈冷笑道:“行,你们有本事。以后别说我这个做妈的不讲理,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挂了电话,我瘫坐在沙发上。老公搂着我的肩膀说:“别难过,他们就是跟公婆比较,心理不平衡。”

我摇摇头:“不只是这样。最近我二舅家儿子要结婚,妈总念叨要给份大红包。估计是想从我们这边要钱。”

正说着,妈妈在家庭群里发了一条消息:“今天我跟小萍提了提给养老钱的事,她跟我急了。你们评评理,这女儿还要不要了?”

几个亲戚马上响应:“这年头,有出息的儿女都该赡养父母。”“就是,老人养儿防老,不能厚此薄彼。”“小萍啊,你得好好想想,别寒了父母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看着手机屏幕,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老公说:“别理他们,我们问心无愧就好。”

第二天,妈妈又打来电话,这次语气缓和了许多:“小萍,妈不是故意凶你。就是看你们对公婆那么好,心里不是滋味。”

我深深叹了口气:“妈,我们给公婆钱是因为他们确实需要帮助。您和爸生活无忧,为什么非要比较?”

“你这孩子,怎么不明白?不是钱的问题,是面子问题!你二舅他们都在说,我们没用,连女儿都不管我们。”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所以您是为了在亲戚面前有面子,才非要跟公婆攀比?”

电话那头沉默了。我继续说:“妈,您知道我和老公的工资就这些。给了公婆8000,剩下的要付房贷、养孩子。您要是也要8000,我们全家怎么过?”

“那你公婆那边能少给点不?”

“妈!”我提高了声音,“您就别想这些了。您和爸每月退休金9000,存款也不少,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你这孩子,这是钱的事吗?这是亲疏的问题!”

我深吸一口气:“好,您说是亲疏的问题。那您觉得,一个天天斤斤计较,总跟别人比较的妈妈,跟一个从不计较、只关心我们过得好不好的婆婆,我该亲近谁?”

电话那头又是一阵沉默。妈妈轻声说:“你变了,以前你不会这么跟我说话。”

“妈,不是我变了,是您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您眼里只剩下钱和面子了?您还记得小时候教育我要懂得感恩、要有担当的样子吗?”

挂了电话,我靠在沙发上,感觉身心俱疲。晚上,老公回来看到我的样子,什么都明白了。他说:“要不我们每月给你爸妈3000?虽然他们不缺钱,但是表个心意。”

我摇摇头:“不用,他们不是真的缺钱。再说答应他们要8000,他们面子上过得去,但钱少了,心里更不舒服。”

这件事后,妈妈很少主动给我打电话,见面也是淡淡的。但我知道,有些原则必须坚持。感情是相互的,不能因为是父母,就理所当然地索取。

人到中年,处理婆媳关系已经够难了,没想到还要面对自己父母的索取。但生活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考验中,让我们学会平衡亲情与责任,学会用理性的态度来面对感情。

钱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人心。当父母把赡养变成攀比的筹码,亲情也就变了味道。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孝顺不是盲目的付出,而是在能力范围内,用心回报那些真正关心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