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对比就没有更大的伤害。

2024年10月29日。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终版文件,在通告发布后不久就上传至官方公报,比原计划的时间提前了一天。在经过一年又26天的博弈后,布鲁塞尔还是没有放过中国品牌的纯电车型。

对欧盟的怒火,很快就变成了各种怒斥与声讨。

这与28天前,另一起针对中国汽车厂家加征税收后的反应,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对比。在现时的状况下,连蚊子腿上的肉都可以是一道荤菜。

2024年10月1日。俄罗斯《报废税收取、计算、支付和回收规则》正式生效。这起没有直接点名却完全针对中国汽车品牌的政策,从公布到落地,只间隔了17天。它不仅针对电动车,更包括了燃油与各种动力的乘用车、轻型车商用车、卡车、客车、工程车辆等所有类型的汽车,比欧盟加税的范围更广泛。

这份第1255号俄罗斯联邦政府令,共32页。计划从中国国庆节假期的第一天开始,就先把报废税平均提高70%-85%。之后,每年的1月1日,再把税率逐次提高10%-20%不等,一直延续到2030年。这是继8月份后,俄罗斯方面针对报废税的第7次调整。

与欧盟随时可能取消对中国电动车征税的做法不同,俄罗斯征收的报废税已经没有谈判的空间。这项以环保处理废旧汽车名目设立的税费,在2009年首次被提出,2012年俄罗斯加入WTO时正式落地,主要是为了限制大量二手车的流入。在此之后,俄罗斯还逐步取消了欧亚经济联盟国家该项税收的豁免权。

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这让报废税有了更多的功能。随着跨国汽车制造商陆续撤离俄罗斯,中国品牌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白。2021年时,中国品牌在邻居家的市占率只有9%左右;2023年时,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超过了60%;2024年,中国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占比达到了80%。

进而言之,2022年,7家中国车企在俄罗斯赚得了790亿卢布(约合57.99亿元人民币)的收益,这一数据相当于2021年德国和韩国车企的利润总和。2023年,中国车企的收入达到了630亿卢布(约合46.24亿元人名币)。2024年,中国车企的销量目标为120万辆,又是更多个小目标。

按照伏尔加汽车总裁马克西姆·索科洛夫(Maxim Sokolov)及其利益集团的计算,虽然伏尔加汽车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市场,但只赚得了9%的利润,以中国品牌为主的整车厂家拿走了超过90%的利润:

这威胁到本土汽车产业的稳定生存。

2024年4月。一直在游说俄罗斯政府提高报废税的马克西姆·索科洛夫,再次对中国汽车制造商提出质疑。中国汽车制造商对在俄罗斯本土进行生产不感兴趣,他们只会采取极具扩张性的价格战略扩大市场。俄罗斯汽车产业在复苏,但中国厂家并没有带来高附加值的本地化生产,是时候改变低附加值的简单组装方式了:

提高报废税就是最好的措施。

2024年9月中。《关于对俄罗斯联邦政府若干法案进行修改》的决议得以公布,报废税的刀刃砍向了中国汽车制造商。它针对每一辆在俄罗斯销售的汽车,以2024年10月1日为起始点,按照排量和新旧类别,设置了不同的征税基数和对应的系数,制定出了完整的征税标准(如下图所示),比欧盟加征关税的细节还周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俄罗斯汽车经销商相关组织统计,在150万卢布以下的市场中,拉达占绝主导地位;在200万-300万卢布以及之上的区间,以中国品牌为主;在乘用车与重卡领域,中国品牌的市占率超过了6成。报废税的重拳也就打在了这里。

政策生效后,排量为1.0L-2.0L的产品,2024年缴税的金额由2.2万元至4.1万元人民币,到2030年将达到8.6万元;排量在2.0L-3.0L的车型,2024年的缴税达到了11.5万元,2026年超过16.5万元,相当于在售车型的销售价格;其他种类的车型最高的缴税金额甚至达到了50.6万元人民币,这比欧盟加税的力道还要劲:

这在提高俄罗斯消费者拥车成本的同时,更让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尝到了难言的滋味。

依俄罗斯汽车市场的终端零售量计算,前9个月中,尚有销量的138个乘用车品牌中,中国厂家占了67席;在轻型商用车的49个品牌中,中国品牌有21个;在皮卡领域的27个品牌中,来自中国的有11家;在卡车领域的62个品牌中,中国品牌有28个。当下,俄罗斯已经不允许这多品牌继续存在下去。

就在中国的整车制造商、经销商、车虫们还在沉默的观望时,俄罗斯方面已经为中国厂家的进退列出了清单。已经在当地建立工厂的长城和通过白俄罗斯入市的吉利Belgee,处于安全区内;理论上,在日产工厂里生产Xcite的奇瑞;冒着风险与Kamaz、莫斯科人等合作的江淮,也可以部分的免受影响;其他大部分厂家,处于待定状态。

轻型车销量较低的一汽奔腾、东风风行、海马汽车、创维、力帆、奥汀等,已经被写到了首批退出市场的名单中;因Kamaz受到制裁,而终止合作的一汽、潍柴等商用车企业,也会首先遭遇到问题。据俄罗斯媒体的报道,销量低于5000辆的54家乘用车品牌,会因为无利可图而不得不打道回府:

现在仅仅是中国厂家撤退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