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皇帝众多的子嗣中,有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皇子:他手握重兵,却不参与夺嫡之争;他年过古稀,依然受到乾隆皇帝的重用。他就是康熙的第十二子允祹,一个在清朝历史上留下独特印记的人物。

允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小由苏麻喇姑抚养,长大后被赐予重要军权。在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风暴中,他却选择置身事外。这样的选择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为何他能在雍正、乾隆两朝都受到重用?他又是如何在70多岁高龄时仍然掌管宗人府要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允祹的童年与成长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皇十二子允祹呱呱坠地。这一年,康熙帝正值而立之年,正处于励精图治的黄金时期。允祹的生母是定嫔,一位来自汉军正黄旗的秀女。然而,命运似乎早已为这个小皇子安排了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

就在允祹出生不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康熙帝的姑姑、著名的清初才女苏麻喇姑主动请缨,要亲自抚养这个小皇子。要知道,苏麻喇姑可不是一般人。她是努尔哈赤的孙女,顺治帝的姑姑,在宫中地位尊崇。康熙帝对这位姑姑也极为敬重,常常向她请教政事。

苏麻喇姑为何会对允祹另眼相看呢?据说,她在允祹出生时看到了不同寻常的祥瑞之兆。或许是出于对这个小皇子未来的期许,也可能是因为自己膝下无子,总之,苏麻喇姑决定亲自抚养允祹。

就这样,年幼的允祹来到了苏麻喇姑的府邸。在这里,他接受了与其他皇子截然不同的教育。苏麻喇姑精通满、汉、蒙古三种语言,学识渊博,性格温和。她不仅教导允祹读书习字,还言传身教,将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悉数传授。

在苏麻喇姑的熏陶下,允祹渐渐养成了谦逊、稳重的性格。他不像其他皇子那样争强好胜,而是表现得格外沉稳。这种性格特征在他日后的人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康熙帝常常来探望允祹,每次看到这个小儿子,都会流露出欣慰的神色。也许是因为允祹的性格,也许是因为苏麻喇姑的缘故,康熙帝对这个儿子格外看重。

有一次,康熙帝在苏麻喇姑府上用膳,允祹恰好在旁侍奉。康熙帝随口问道:"十二阿哥,你最喜欢什么?"年幼的允祹不假思索地回答:"儿臣最喜欢读书。"康熙帝闻言大喜,当即赐下一套珍贵的四库全书。从那以后,允祹更加勤奋好学,常常手不释卷。

随着年龄的增长,允祹开始接触军事和政务。康熙帝特意安排了经验丰富的大臣为他授课,教导他兵法谋略和治国之道。允祹学习十分刻苦,很快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能。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年仅16岁的允祹就被委以重任,管理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务。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职位,掌管着清朝的军事命脉。康熙帝之所以如此信任允祹,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才能,另一方面也是看中了他沉稳谦逊的性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随着康熙帝年事渐高,朝中开始暗流涌动。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开始明争暗斗。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允祹却保持着难得的淡然。他始终谨记苏麻喇姑的教诲,不参与任何党争,专心致志地处理自己的职务。

康熙帝晚年,九子夺嫡的风波愈演愈烈。朝中大臣们纷纷站队,为自己看好的皇子摇旗呐喊。然而,手握重兵的允祹却始终保持着中立态度。他不结党营私,不参与争斗,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种超然的态度,让允祹在暗流涌动的朝堂中独树一帜。康熙帝对这个儿子的做法十分赞赏,多次在朝堂上表扬他。这也为允祹日后在雍正、乾隆两朝的平安度日奠定了基础。

二、允祹在康熙朝的表现

康熙朝是允祹人生的重要舞台,在这个时期,他逐步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和独特品格。作为康熙帝的第十二子,允祹的成长轨迹与其他皇子有着显著不同。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年仅16岁的允祹被委以重任,管理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务。这一任命可谓意义重大,因为八旗制度是清朝统治的基石,而三旗事务又是其中的核心。康熙帝将如此重要的职责交给年轻的允祹,足见对他的信任和期望。

在接手三旗事务后,允祹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能力和责任心。他深知八旗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经常亲自巡视各旗,了解旗丁生活状况,解决实际问题。有一次,他发现某旗的粮饷发放出现问题,导致旗丁生活困难。允祹立即展开调查,查明是由于地方官员贪污所致。他不徇私情,严惩相关官员,并亲自监督粮饷发放,确保旗丁得到应有的待遇。

这种实干作风赢得了旗人的广泛支持,也让康熙帝对他更加器重。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帝破例让允祹参与军机处会议,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要知道,军机处是清朝最高决策机构,通常只有资深大臣才能参与。允祹能以皇子身份参与其中,足见康熙帝对他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军机处会议上,允祹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和智慧。他善于倾听,常常在其他大臣发表完意见后才慢慢道出自己的看法。他的建议往往切中要害,既考虑到了现实情况,又不失长远眼光。康熙帝多次在朝堂上表扬他,称赞他"见识过人,堪当大任"。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西北地区发生叛乱,情势危急。康熙帝决定亲征,并特意带上了允祹。这次西征,允祹表现出色。他不仅在军事上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还在后勤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一次,大军行进到一处山区,粮草补给出现困难。允祹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案:利用当地的山羊驮运粮草。这个办法不仅解决了补给问题,还避免了因抢夺民间物资而引起的民怨。康熙帝对此大为赞赏,称允祹"足智多谋,有将帅之才"。

然而,允祹并没有因为频繁受到表扬而骄傲自满。相反,他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有一次,康熙帝在朝会上当众夸奖他,允祹却说:"儿臣所学有限,还需多向诸位大臣学习。"这种谦逊的态度赢得了朝臣们的好感,也避免了因受宠而招致嫉妒。

康熙晚年,朝中开始出现夺嫡之争。作为实力派皇子,允祹本可以参与其中,但他选择了置身事外。他依然专注于自己的职责,管理好三旗事务,不参与任何党争。有大臣曾暗示允祹可以争取储位,被允祹严词拒绝。他说:"皇位之事,自有父皇圣裁,儿臣绝不僭越。"

这种态度让康熙帝十分欣慰。在一次私下谈话中,康熙帝对允祹说:"你能安分守己,不争不抢,实在难得。"允祹回答说:"儿臣只求尽忠职守,不敢有他想。"这番对话,充分体现了允祹的政治智慧和处世哲学。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在遗诏中,康熙帝特别提到了允祹,称赞他"忠厚老成,可堪大任"。虽然最终皇位传给了雍正帝,但允祹在康熙朝的表现,为他日后在雍正朝和乾隆朝继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三、允祹在雍正朝的遭遇与贡献

雍正即位后,朝局风云突变。作为康熙帝的皇子,允祹的处境一度十分微妙。然而,凭借他多年来积累的声望和独特的处世之道,允祹不仅安然度过了这段动荡时期,还在雍正朝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雍正元年(1723年),新帝登基伊始,便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面对这种局面,允祹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他主动向雍正帝表示效忠,并请辞三旗事务的管理权。这一举动显示了允祹的政治智慧:一方面表明了自己不会成为威胁,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可能引起猜忌的权力。

雍正帝对允祹的这一举动颇为赞赏。在一次朝会上,雍正帝公开表示:"允祹深明大义,知进退,实乃朝廷之福。"这番话不仅肯定了允祹的态度,也为他在新朝廷中赢得了立足之地。

尽管允祹主动请辞了三旗事务,但雍正帝并未完全闲置这位能臣。考虑到允祹在军事方面的经验和才能,雍正帝任命他为监察御史,负责军事方面的监察工作。这个职位虽然不如之前显赫,但仍然是朝廷中的重要岗位。

在监察御史的位置上,允祹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为军队肃清了不少积弊。有一次,他发现某将领在军需采购中存在舞弊行为,导致士兵装备不齐。允祹立即展开调查,搜集证据,最终将此事呈报雍正帝。雍正帝对允祹的办事能力大为赞赏,称他"秉公执法,不畏权贵"。

雍正三年(1725年),西北地区再次发生动乱。雍正帝决定派遣大军平叛,并任命允祹为军事顾问。这个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因为允祹毕竟是前朝皇子,而且已经年过四旬。然而,允祹的表现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次平叛行动中,允祹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提出了"分而击之"的策略,建议将叛军分割包围,逐一击破。这个策略不仅减少了己方伤亡,还大大缩短了平叛时间。更重要的是,允祹还提出了安抚民心的方案。他建议在平叛的同时,派人深入民间了解民情,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这一做法不仅平息了叛乱,还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

平叛成功后,雍正帝对允祹大加赞赏。他在朝会上说:"允祹不愧为国之栋梁,朕甚慰焉。"从此,允祹在雍正朝的地位更加稳固。

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帝决定重新启用允祹,任命他为宗人府宗令。宗人府是管理皇族事务的重要机构,这个任命显示了雍正帝对允祹的充分信任。在宗人府任上,允祹继续发挥他的才能。他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皇族成员的行为,维护皇室尊严。同时,他也关心皇族子弟的教育,设立了专门的学堂,聘请名师授课。

允祹在宗人府的表现得到了雍正帝的高度认可。雍正帝多次在朝会上表扬他,称他"持身严谨,治事有方"。允祹的工作也得到了皇族成员的普遍支持,使得原本容易滋生矛盾的皇族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在遗诏中,雍正帝特别提到了允祹的贡献,称他"忠心耿耿,堪为朝廷楷模"。这番评价,不仅是对允祹在雍正朝表现的肯定,也为他在下一个时代继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四、允祹在乾隆朝的晚年生活

乾隆即位之初,朝堂上下都在猜测这位年轻皇帝会如何对待前朝重臣。作为经历了三朝的老臣,允祹的处境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然而,乾隆帝对允祹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尊重和信任,这不仅源于允祹的能力和声望,更因为乾隆帝对这位皇叔的敬重。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在登基大典上特意安排允祹坐在靠前的位置,这一举动向朝野表明了新帝对允祹的重视。随后,乾隆帝更是破例允许已年过花甲的允祹继续担任宗人府宗令,这在清朝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乾隆三年(1738年),发生了一件事,充分体现了允祹在乾隆朝的特殊地位。当时,有大臣提议对宗室制度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削减宗室待遇。这个提议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乾隆帝在做决定之前,特意召见了允祹,询问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