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时任印度总统的尼赫鲁不顾政府内部的反对之音,执意在中印边境地区推行“蚕食计划”。当年10月,印度向中印边境地区派驻大批军队,10月20日印度在中印边境地区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大规模入侵行动,双方开始交火。印度到底是出于何种心态,才做出如此大胆行径的?
一、为建立“大印度帝国”,尼赫鲁政府入侵中国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带领印度人民从殖民国家走向独立后,尼赫鲁全面继承英国殖民者的政治策略,他立志要将印度建立成“世界第三大国”。
为了实现该计划,他们首先就需要统一南亚次大陆,然后再全部占领北部山地的有利地形,通向亚洲腹地的战略通道,最终建成从陆地到海上将东南亚到中东地区联结在一起的统一的大印度帝国。
为了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建成“大印度帝国”的计划,尼赫鲁政府全然不顾当时印度正处在百废待兴的状态,热衷于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扩大势力范围,强行将国家安全边疆拓展到理想位置。在该思想的驱动下,当时印度相继和巴基斯坦、不丹、尼泊尔、锡金王国等周边国家挑起战争。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印度就仗着自己比中国早成立几年时间,开始在中国边境外围地区进行骚扰活动。
1951年,印度进入已经约定好的中印边境分界线,进入中国境内。1959年,中国刚解放西藏,印度政府便向中国索要中印边境东段地区90000平方公里和西段地区32000平方公里。遭到中国拒绝后,印度继续在中国边境推行“前进政策”,相继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冲突事件,打死打伤多名中国边防部队的官兵。
随后,印度政府又开始鼓动西藏农奴主进行反叛行动,未取得成功后,尼赫鲁开始向中印边境增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曾经多次提出和印度进行友好协商,寻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对策,但都被尼赫鲁视作是软弱的表现。1962年4月开始,印军越过中印边界,在中国境内相继设立了43个武装据点。
当时印度宣扬,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地区已经将中国军队“赶回两英里”,在西段地区全线推进,“尼赫鲁政府取得了拿破仑式的规划,取得了独一无二的胜利。”为了让印度冷静,中国政府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和平解决边境问题的建议,但都未得到正面回应。
为了应对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不断增兵的行动,中国也开始向中印边境地区的中国境内派驻了相应的兵力,虽然在中印边境地区派驻了一定的兵力,但和印度不同的是,解放军驻地距离中印边境分界线距离较远,并未对印度造成威胁。
看中国向边境地区派兵后仍未采取军事行动,尼赫鲁便开始酝酿向中国边境大举入侵的计划。1962年10月2日,尼赫鲁在新德里宣称:印军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10月12日,尼赫鲁再次宣布“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领土上‘清除掉’”14日,印度国防部长发布声明:“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
当印度做出这一系列声明的同时,中国仍旧寄希望于印度能够接受和平解决边境争端的建议。在这样的情况下,尼赫鲁做出一个大胆预判,“经过多轮试探,中国也未采取强制行动,不妨大胆进攻,反正他们(中国)也不会反击。”
二、各方条件均不利,尼赫鲁仍坚持作战
随后,印军于1962年10月20日向解放军边防驻地发动大规模进攻。受到进攻的解放军部队这一次,终于不再隐忍。
前线部队将中印边境的情况上报后,中央军委下达了开火命令,中印边境前线双方交火。但情况并没有像尼赫鲁所料想的那样顺利。
中印边境交界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附近,全部都是高原环境,海拔高,气温低,不仅对战士们的身体素质提出很大的挑战,同时也对后勤供给提出巨大的挑战。当时尼赫鲁调往中印边境地区的部队全部都是印度精锐部队,全部来自热带地区,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很不适应。
印度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公路也不多,即便是想要利用卫戍部队的运输车向前线运输装备,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根据印度资料记载,当时前往中印边境交火前线的必经之路上有多个山口,高耸的山峰经常发生山崩和雪崩,即便是印度公路也时常无法通行。印军调动部队和后勤供给,在不使用空中力量的情况下只能徒步在海拔13000多英尺的高原地带以最原始的方式到达前线。
经过这样折腾后的印军,基本上到达中印交火前线的时候就已经精疲力竭了,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休整,更别提作战了。
另外,为了实现侵略计划,尼赫鲁当时选择派出最支持自己的印度军方人员——考尔前往中印边境前线指挥作战。
印度考尔中将曾经在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学习,但他在部队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获得任何才能,是名副其实的只会“纸上谈兵”的将军,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从学校毕业后,考尔凭借着“好运气”,连续几次“捡到”战功,并以此为垫脚石,一步步出现在尼赫鲁的视野中。
考尔因极力支持尼赫鲁的“扩张计划”,受到对方重视,最终被派往中印交火前线。双方交火后,考尔在前线重新进行军事部署,将原先的部署全部打乱,将印军全部分散在中印边境线上,盲目的认为中国军队不会进攻,所以掉以轻心。
印军陆军部队使用的武器装备主要是李·恩菲尔德III型和NO.4等老式步枪,该型号装备射速慢,且性能较差,已经不适合现代战争的需要。使用的冲锋枪型号为司登II、III、V式冲锋枪,该型号的武器射程近,但由于印军的一线部队害怕和解放军进行近战,所以他们的冲锋枪基本上发挥不出任何作用。
这是尼赫鲁政府能够为印度军队提供的最好条件了,当时印度几乎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发动战争的,他们花重金从国外购买装备,但也不足以支撑几万人的部队作战。印度国内的经济发展,也因此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后来印度已经没有更多的经费用于作战了。
在这么多的不利条件下,印军在1962年10月解放军的进攻下没用多久就呈现出全线溃败的局势。但即便如此,尼赫鲁仍然没有放弃在中印边境地区的战争。
三、解放军多面发力,顶住“疯狂的尼赫鲁”
相比于印军的多方面劣势,解放军在中印边境交界地区更占优势。
印军1950年开始在中印边境地区派驻武装部队,中国当时并未着急往边境地区派驻兵力,但已经开始在高原地区进行基础建设了。1959年平定西藏叛乱后,解放军进驻西藏边境,1962年完成了从错那方向到惜那、昌都方向到扎拉的公路修建,尽管这样的交通水平已经超过当时的印军,但仍无法支持作战。
1962年9月,西藏军区在山南地区抢修了错那至麻麻乡,邛多江至三安曲林,拉萨至曲水段,错那至肖,麻麻至勒和加玉至陇的乡村路。为了保障通信,还架设了泽当至错那的电话线路。
再加上当时解放军准备较为充分,后勤各种物资、弹药、重武器等都进行了提前运输,西藏军区仅战前就在错那、隆子和察隅等地运屯了各种物资445吨,能够支撑解放军大规模作战的需要。西藏阿里自治区政府还从新疆往前线运送了4000吨物资,新疆军区到1962年战争开始前足足进行了半年时间的物资准备,建立了相应的后勤保障机构,储备运输物资18000万吨(后勤作战,西藏人民功不可没)。
解放军在中印边境交界地区参与作战的部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高原地区驻扎的边防部队,战士们对高原环境适应性强。再加上当时我军提前派部队在高原地区,已经提前进行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性训练,在战斗中战斗力基本都已经全部发挥了出来。
同时,在中印边境前线指挥解放军作战的是我们的张国华将军和丁盛将军,二人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在战斗中能够很快发现印军在军事部署上的不足。但是指挥作战的将领,就已经胜过了印军只会“纸上谈兵”的“假将军”。
当时解放军使用的武器装备也远远优于印军装备,解放军部队使用的是刚换装不久的56式半自动步枪,轻便灵活,精度良好。同时,解放军还装备有56式冲锋枪辅助作战。解放军重炮部队装备的各种重火力杀伤性武器更是优于印军。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当时印军从未想过解放军会进行反击,所以1962年的作战还有很重要的突然性。因为没有事先准备,只顾着进攻的印军在遭受解放军反击的时候,无法及时组织反击。
在1962年10月底,也就是中印边境作战第一阶段的战斗结束后,中国政府再次向尼赫鲁政府提出过和谈建议,但并未获得对方的同意。反而,尼赫鲁政府继续往中印边境地区增兵,誓要获得胜利。
即便是在各方面条件都不利的情况下,尼赫鲁仍然选择放弃和平。尼赫鲁仍然寄希望于能够在西方国家的帮助下打败解放军,简直 疯狂!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