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一战,大清帝国海陆军精锐皆遭重创,曾经名动天下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成军于太平天国战争后期、历经太平天国战争、剿捻战争、平定甘陕之乱、中法战争的淮军也是精锐尽失。战后,大清帝国痛定思痛开始了重建工作,因为海军花银子多,遂暂停重建,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陆军的建设上。
特别是戊戌变法的缘故,导致慈禧和光绪的政治斗争明面化,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结束了短暂的亲政生涯,慈禧重新开始执掌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作为晚清政坛的“老妖怪”,慈禧深知“枪杆子里出权力”的道理,于是重用自己的心腹、也是晚清满洲贵族里面少有的干臣荣禄为军机大臣,执掌京畿兵权‘节制北京周围的清军,荣禄采取新式战法,将这些清军精锐重新整编,并统一编制番号曰武卫军,辖武卫中军、武卫前军、武卫后军、武卫左军、武卫右军,遂称为武卫五军。他们装备了大清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他们是大清帝国最后的“嫡系中央军”,也是大清帝国维持统治的“爪牙”。今天,就简单来讲一讲武卫五军的故事。
武卫中军。统帅由荣禄亲自兼任,驻防北京郊外的南苑,总兵力约1万人,编制为左翼步队,右翼马队,中路步马混合部队,兵员皆拣选于北方农家子弟,军纪较为严明。八国联军侵华时,武卫中军防守北京,被联军重创,残部随荣禄西逃,护送两宫(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西安,后取消编制。
武卫前军。统帅为淮军悍将聂士成,前身亦为淮军精锐之武毅军,甲午战争时期,聂士成率领武毅军在辽东多次击败日本陆军,并创造了摩天岭大捷的奇迹(自始至终日军也没有突破摩天岭防线),聂士成因此一战名动天下。战后,清廷将聂士成所部的武毅军调防芦台、开平一带,并授聂士成直隶提督衔,所部也被改编为武卫前军。八国联军侵华时,聂士成率武卫前军20000名将士在天津大战联军,最终因为实力悬殊,全军覆没,聂士成也战死,武卫前军遂取消编制。
武卫后军。统帅为甘军悍将董福祥,前身为董福祥的董字三营,甲午战后,京畿地区防务空虚,清廷遂下诏调在新疆屡建战功的董字三营驻防蓟州,所部也被改编为武卫后军。全军合计步队五营(满编八营)、炮队一营、马队一营、工程队一营,总兵力7400余人。八国联军侵华时,董福祥率武卫后军全体将士,在北京城下血战联军,甚至击败了沙俄军中的一名将军,成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军少有的佳绩。但也因此一战损失惨重,后护送两宫西逃,战后也被取消编制。
武卫左军。统帅为淮军悍将宋庆,此公系与刘铭传、叶志超齐名的淮军三大名将,甲午一战淮军精锐尽丧,唯有宋庆措置得当,使得所部实力得以保存,后被荣禄收编为武卫左军,驻防山海关一带。八国联军侵华时,沙俄17万大军侵入东北,并攻打山海关,宋庆率部血战,终因寡不敌众,城破军败,所部伤亡殆尽,战后被取消编制。
武卫右军。统帅为新兴将领袁世凯,防区为天津小站,八国联军侵华前,清廷以袁世凯为山东巡抚,受命率武卫右军在山东剿灭义和团,联军入侵京畿时,袁世凯参加了“东南互保”,联军遂没进犯山东,武卫右军亦得以避免与联军交战,因此成为武卫五军中唯一幸免的部队。战后,朝廷新建新式陆军,不得不以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为样板,袁世凯也因此在武卫右军的基础上新建了“北洋六镇”,由此拥有了争雄天下的“第一桶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