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秋。节气已到了霜降,银杏树已经换上了黄马褂,柿子树已经挂上了红灯笼,这是北京最美的季节。不巧,赶上了一场秋雨,虽不大,但细雨生寒,打在人脸上,却能感到一点点清凉,于是,这秋便成了人生愁绪的晴雨表。出王府井大街,沿灯市口西街西行,便到了老舍故居。
故居是丰富胡同里的第一家,门口朝东开,南侧的墙上镶嵌着北京市文保牌“老舍故居”,北侧的门柱上挂着木牌匾,上书“老舍纪念馆”。进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五彩木影壁,坐北朝南正房三间,明房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卧室兼画室,西耳房是老舍的书房兼卧室。东西厢房已开辟老舍生平事迹展《正红旗下》。院中有两棵柿子树,是1953年春老舍和夫人一起栽下的,柿子树长得又高又大,树杈已伸展到小瓦房上,正值深秋,霜打过的柿子越发显得红艳。人们因此给这个小院起名叫“丹柿小院”。在院子靠西一侧,黑色大理石基座上,安放着老舍先生半身雕像,基座上铭刻着“老舍1899-1966”。望着老舍先生那深邃的双眼,环顾小院的一草一木,令人思绪万千。
在这个小院里,老舍先生和家人们团聚,开始了解放后的安定幸福生活。老舍出生在北京,是八旗子弟,满族人,父亲是清皇城的护军,每月三两银子的月饷,养活全家六七口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被烧死。老舍在亲戚的资助下上了三年私塾,读了小学,只读了半年中学,15岁时考上了北京师范学校,而后以品学兼优成为小学教员。五四运动后,老舍尝试用白话文写诗、写小说。1924年老舍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汉语教师,五年间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回国后到山东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1931年暑假,老舍回北平与胡絜青结婚。婚后,携夫人回到济南,1934年初秋,从济南搬到青岛,在山东大学任教,此后他从事专业写作,完成了小说《骆驼祥子》。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一路南下武汉,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并在会上宣读大会宣言,被推荐为常务理事,1946年和曹禺赴美讲学,期间完成了《四世同堂》的创作。1949年12月辗转回到北京。而此时,胡絜青和孩子仍在重庆。到1950年,老舍购买了丰富胡同的这个小院,一家人才团聚一起,老舍这个北京人才回到了北京。
在这个小院里,老舍完成了《龙须沟》《茶馆》等作品,成为“人民艺术家”。老舍回国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北人民行政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方珍珠》是老舍解放后创作的第一部话剧,通过解放前后曲艺艺人生活命运的变化,揭露旧社会的罪恶,歌颂新社会的生活。当《方珍珠》完成并由青年艺术剧院排演时,老舍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随后老舍便和几位作家一起到龙须沟采访,不到两个月,完成了三幕话剧《龙须沟》,剧本以龙须沟边一个典型的小杂院中四户贫苦市民的生活境况与变化为线索,塑造了以焊接镜框为业的王大妈和她的女儿王二春、三轮车夫丁四和他的妻子丁四嫂及二女儿、落魄艺人程疯子和摆烟摊的程娘子、泥瓦匠赵老头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新旧社会北京人民生活和变化。1951年2月2日,《龙须沟》在北京上演,获巨大成功,随后进中南海汇报演出,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当年12月,北京市市长彭真主持会议,隆重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54年,也是在这个小院里,老舍三个月写出了《茶馆》,交给了北京人艺。这两部作品,成为老舍解放后最成功的戏剧创作。
在这个小院里,老舍种花赏画,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老舍爱养花,最初的两三年,院子里养满了花,有昙花、银星海棠、腊梅、枸杞、山影、令箭、荷花,最多的是菊花,有一百多种。当然,最著名的还是这两棵柿子树,秋天柿子熟了,老舍便按北京送熟的习俗,摘下柿子,提上一包,分送朋友、邻居。老舍爱花,最得意的是他客厅里挂的四幅花卉,四幅画分别题为《手摘红樱拜人》《红莲礼白莲》《芭蕉叶卷抱秋花》《几树寒梅映雪红》,四幅画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是老舍让齐白石命题作画,所以尤具艺术价值。每逢好友来访,老舍就泡上茶,与友人品茗赏画。老舍爱喝酒,也爱抽烟,以酒待客,成为老舍的一大乐趣,席间他可以借酒乘兴,交心释嫌,这是老舍最开心的时候。老舍为人随和,说话幽默,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笑声。
在这个小院,老舍对小孙女说:“和爷爷说再见”,就再也没有回来。1966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田汉的 <谢瑶环> 是一棵大毒草》,《戏剧报》在转载时另加了“编者按”:“《谢瑶环》是一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坏戏,是田汉同志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的集中表现。”随后,大批作品被打成“毒草”,大批作家被打成“黑线人物”“反革命”。8月23日下午老舍被人从北京市文联办公室拉出,推上卡车,送到孔庙广场,与萧军、骆宾基、端木蕻良、荀慧生等人一起,遭到侮辱和毒打。24日早晨,老舍叫来小孙女,对她说:“和爷爷说再见!”然后离开了这个院子,来到德胜门外的太平湖公园,独坐整天,午夜,投湖自尽,永远离开了人间。
如今太平湖已不复存在了,北京市修地铁时被填平了,但丹柿小院还在,老舍的作品还在——《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一千多部(篇)作品,他的作品全景式地描写了北京市民生活和风俗,被看作现代“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的一个象征。
我收藏的老舍先生的签名作品《西望长安》多幕话剧剧本,最初发表在《人民文学》1956年第1期,连载于《陕西日报》1956年1月18日至3月25日,作家出版社1956年3月出版。剧本写一个政治骗子栗晚成,从1951年起,4年的时间内跑过十几个城市,闯进十几个重要部门,不但混进了国家机关成为高级干部,而且钻进了共产党内;不但冒充了战斗英雄,而且受到了周围一部人的崇敬和庇护,最终在西安落入了法网。老舍自称《西望长安》是个讽刺剧,意在讽刺某些机关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和丧失警惕所造成的危害。老舍先生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塑造了十余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剧情扣人心弦又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书的扉页上有老舍先生的题诗——
昨岁我南去,岭南多俊才。
文章惊李杜,富贵等尘埃。
小别人相忆,重逢花正开。
长安红五月,举酒喜君来。
一九六五年元月八日 菊隐同志两政 老舍于北京
作者简介
刘绍辉,唐山市教育局原局长、二级巡视员。曾获得2019年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称号,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1.
2.
3.
4.
5.
关注更多
唐山市图书馆
冀图邮书
<< <扫码登陆,开启线上借阅之旅< trong>
唐山市图书馆
抖音官方账号
唐山市图书馆官方微博
期待您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