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本来是朝鲜半岛上南方政权和北方政权,因美苏争霸而人为制造的"三八线"而展开的内部统一运动,1950年6月7日北方政权发出呼吁,全朝鲜半岛举行大选,期望以此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在南方政权处决了北方派出的3名代表之后,1950年6月25日拂晓,北方朝鲜率部越过"三八线"大举进攻南方韩国。
当时,朝鲜半岛的经济形势是,工业集中在北方,农业集中在南方。因此在军工实力上,北方大大优于南方。这也是北方朝鲜敢于越过"三八线"的底气。
原本仅仅限于朝鲜半岛的统一运动,在1950年7月美国率众登陆之后,局面变得截然不同了。由朝鲜的岛内统一,升级成为了两大阵营的利益相争。
在北方朝鲜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原本打算袖手旁观的中国,不得不思考是否加入战局。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自上而下无不渴望停止战争,与民休息恢复经济的思潮在当时是被人拥护的。
然而纵观历史我们知道,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扩张是欲壑难填的,一旦朝鲜沦陷,战场是否将一路延伸到中国战区,一度成为了是否出击迎战的焦点。
站在"共产国际"的同盟线上,毛主席起草了给斯大林的电报:
这份于1950年10月2日草拟的电文,最终没有发出。
不管有没有"老大哥"的支援,中国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
"抗美援朝"运动就此展开,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踏上了朝鲜战场。
在第一次战役作战部署上,毛主席将全歼当面美军作为初战的重要目标。当时我方对敌人敌人数量、位置、战斗力和士气等项均已明了,而敌人对新加入战局的我方情况,尚不了解。
在第二次战役作战过程中,毛主席仍将歼灭美军主力作为最主要的战场利益来追求。
前两次战役,"联合国军"初创,内部协同机制尚未成熟,又基于长途奔袭的疲惫和急于取胜的心态,战局于我军是有优势的。
第三次战役虽然不再具备"敌明我暗"的优势,但"联合国军"也没有形成稳固的防线,仍然存在给予美军主力以重创的可能性。
第四次战役由于美方将领李奇微的战术转变,我军欲快速结束战争的意图,在绝对实力的悬殊下,略有搁置。
却也将战局拖入了随后的边打边谈阶段。
最终我中国人民志愿军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毅力,取得了美军不得跨越三八线的和谈结果,为新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奠定了基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