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大饼不合印度胃口,莫迪态度大变,中印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9月的特拉华州之行,莫迪没能从四方安全对话机制中获利。因此时隔一个多月后的喀山金砖国家峰会上,莫迪才高喊着“团结”,向中国释放善意。

印度态度的突然软化,和2020年以来在边界地区的突然挑衅,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中国人眼里,两种截然对立的行为显得很突兀。

【转变,莫迪从此次的喀山峰会上就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变,莫迪从此次的喀山峰会上就开始了】

不过从实质层面看,低姿态确实有利于紧张局势降温。莫迪释放出的信号,在10月的最后几天,就传递到了中印对峙的争议边界地区。

印媒近日报道,印军已在争议边界地区后退。

就是说在接下来的日常边境巡逻中,印军和解放军在路线上将不会发生“实质接触”,擦枪走火的风险大大降低,这进一步证实了印度确实在“放低姿态”。

但背后还隐藏着两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印度为何在这个时间节点转变?

中印关系里,印度上一个阶段“生事”和“释放恶意”,挑事人是特朗普。

那是在2017年前后,为了牵制中国,特朗普突然重启了一项尘封已久的机制,即由美国牵头,联合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对中国形成包围态势。

该机制2004年初步构建,但从2007年到2017年,它实际上并未运作,更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美国主导的机制对印度同样有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主导的机制对印度同样有吸引力】

10年时间美国人都快忘了,特朗普却把它翻找出来,并以商人特有的思维,向印度许下了“重利”——只要和美国步调一致,就能助力印度从地区性大国升级成为世界性大国。

印度多年来一直在“孤芳自赏”,认为自己不该长期屈居印度洋,而应走向世界舞台发挥作用。只是几十年来,几个大国始终将其放在次要的地位。

特朗普的突然召唤,让印度高层看到了“曙光”。

莫迪随即跟着特朗普的“指挥棒”,在边界、经贸等问题上频频“制造事端”。

回头去看,五年来,中印边界地区的对峙,基本上和四方安全对话重启的时间节点相重合。

换言之,正是中美关系的转向,带动了中印关系的恶化。

在这一问题上,如果说特朗普是启动者,拜登则是落实者。两人的政治理念虽然水火不容,但拜登上台4年,依然给莫迪画了无数张大饼。

以美国推动和中国“经济脱钩”的进程为例,拜登给莫迪的承诺是,从中国转移出去的产业链,未来都将由印度承接。

【承接制造业,劳动力低下拖印度后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承接制造业,劳动力低下拖印度后腿】

想法固然不错,然而印度落后的基建,令人堪忧的劳动力素质,让产业链转移变得举步维艰且滑稽可笑。

富士康的生产线“搬去印度又搬了回来”;海外各大企业,将印度视为投资禁区,皆因印度政府时常薅企业羊毛获取短期利益;三星在印度工厂的工人罢工,更是提出工作岗位要让子女接班的奇葩诉求。

产业链承接不力,不要说印度不能成为世界级工厂,就算真的成为世界工厂,也会威胁到欧美乃至全球的市场供应。

面对这样的队友,美国人直呼带不动,印度只能尴尬的请求,再给自己一些时间,肯定能处理好国内的问题。

可惜,拜登马上要离开白宫了,此前他对莫迪的利益承诺,下一任总统是否承认,谁都不敢打包票。

【莫迪不知道拜登的承诺能否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迪不知道拜登的承诺能否延续】

正是在美国大选的这个时间节点,印度的态度才发生了转变。

这随即又引出第二个问题:转变是根本性的?还是策略性的?

如果莫迪想从根本层面改善中印关系,印度就该放弃对美国一边倒的“追随”政策。

我们并不期望印度倒向中国,只要能保持相对中立的态度就很不错了。

就目前的国际形势看,印度的态度是不是根本性改变,还存在太多的未知性。

相反,背后的策略性意味很浓。

首先,印度几年来追随美国牵制中国,并没有达成任何目标。

像边界问题,我国正在持续掌握争议地区的主导权,印度原本想借助美国的力量,在边界争端中占据有利位置。

【主动挑衅,让印度背负了沉重的军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动挑衅,让印度背负了沉重的军费】

可几年下来,除了军费开支不断增加,边境地区面临巨大的安全压力之外,印度主动发起挑衅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

时至今日,印军的主动“后撤”,等于是在变相承认,这一轮的挑衅又失败了。

其次,追随美国这几年,印度在周边乃至国际上,又凭空制造了更多的新问题。

印度自诩为南亚老大,追随美国后,一再逼迫邻国在中印之间选边站队。

可惜事与愿违,南亚诸国近年来在经贸和外交上,全都选择了中国。

比如尼泊尔,近年来在持续推动中尼铁路的修建,就是因为忍受不了印度长期以来在争议边界等问题上的霸凌。

再比如孟加拉国,年轻人一起喊出“印度滚出去”,他们早已受够了印度多年来,躲在幕后干预本国的政治。

正像巴基斯坦此前评价的那样,印度在南亚成了“孤家寡人”,一个和邻国都搞不好关系的国家,更不可能拥有指导国际事务的资格。

除了在南亚地区被孤立,在欧美国家看来,印度实际上和欧美格格不入。

比如锡克教领袖在加拿大被暗杀,就让欧美等国意识到,他们和印度只是利益需求关系,不存在价值对等。

在这种局面下,不管是面对南亚一众小弟的离心离德,还是面对欧美的不信任,印度需要尽快解决问题。

如此一来,莫迪自然就不能在中印之间制造更多的“新问题”了。

最后,印度也清楚,中美对抗是长期性的,并不会马上分出胜负。在不同阶段,印度也要考虑自身的站位是否有利。

【印度长期存在不切实际的大国幻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长期存在不切实际的大国幻想】

所以,印度会通过不断调整策略,以便增加自身筹码,对美国形成胁迫之势。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卖身,印度也想卖个好价钱。

面对印度的这种态度,我们自然也应有清醒的认知,既要斗争也要团结,既讲战略也要讲战术。

简单来说,就是发展对印关系要有弹性不能僵化。

就像边界问题,我们当然知道印军的后撤是一种策略。

但印度展现出来的低姿态,确实有利于局势降温,所以在战术层面,我们也应该配合推动事态的缓和。

一句话,我国想告诉印度的只有一点:可以不配合但不能搞对抗,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营造合作共赢的格局。

也就是说,同为人口大国的中印,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