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镇村志中地图应用
的实例和思考
徐敬国
地图在地方志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作为工具书,无论是志书,还是年鉴,应该把准确、规范的版图知识呈现给读者。否则,不仅违反地图管理条例和国家相关法规,还会影响读者判读。目前,由于地图编制和地图审核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地图更新需要由具备测绘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获批审图号也需要一定时间,由此引起一些志书、年鉴中的地图编制不规范等问题,值得重视和不断改进。本文主要从地图概念、国家相关规定和部分志书对地图的应用方面,简要介绍镇村志编纂中如何科学、合理运用地图反映不同历史事情特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地图的概念及相关规定
地图是依据一定的编制法则,通过二维或多维形式与手段,在一定的载体上,综合表达地球(或其他天体)上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中的发展变化状态而编制的图形或图像,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符号系统、文字注记,并能用地图概括原则,科学地反映出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地图是国家版图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反映国家的主权范围,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和严格的法定性。
地图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辅助要素三大要素。其中,数学要素包括比例尺、坐标网、控制点、地图投影等;地理要素包括水体、地貌、土质和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居民地(城市、集镇、乡村)、交通网(铁路、公路、航运)、政治行政界线、工农业设施、文化遗迹等社会经济要素;辅助要素包括图例(说明地图上各种符号和颜色的意义)、图名、图号以及各种说明性文字。
地图的编制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等国家相关规定,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的地图,须经专业部门编制,再报送有审核权的测绘地理信息行政部门审核。全国地图、世界地图、历史地图等,应向国务院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审核。正确体现国家主权和利益,避免发生政治性、原则性错漏;要保证地图编制技术质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严格遵守地图送审制度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在地图审核方面,遵守国务院《地图管理条例》(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二条规定:“经审核批准的地图,应当在地图或者附着地图图形的产品的适当位置显著标注审图号。”
地方志中关于地图相关应用及规定
中国编制地图的历史悠久。《周礼·地官·土训》记载:“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东汉儒家学者郑玄注:“道,说也。说地图九州形势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也。”《史记》《汉书》均有舆地图者记载。西晋始现制图学理论,裴秀编制《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史志古籍中也收录有不少地图。例如,唐李吉甫以当时47个节镇为依据,记述各府州县的户口、沿革、山川、古迹等,每镇篇首皆有图,所以称为《元和郡县图志》;但南宋后,图皆佚失不存,该书也因此略称《元和郡县志》。
古代地图,几乎没有单凭一张图保存下来的,因此以书籍形式保存下来的史志中的地图尤其珍贵,各种水利图、区域图、山川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据国家古籍保护专家苏品红《浅析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地图》介绍,清代是方志修纂的兴盛时期,所修志书现存5700余种,占现存古代方志的70%左右,通过调查194种方志中有2115幅图,平均约11幅。其中,地图最多的是康熙年间编纂的《绍兴府志》和《济南府志》,均有89幅;其次是《江宁府志》,收录地图73幅。
成都地区的旧志中也收录有不少地图。如清嘉庆《华阳县志》收录有地图21幅,包括《天文图》《疆域图》《水道图》《城池图》,以及《县署图》《府圣庙图》《江渎祠图》《武侯祠图》《薛涛井图》等机构和祠庙建筑图。
清嘉庆《华阳县志》所载《疆域图》
清嘉庆《华阳县志》所载《薛涛井图》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第二十六条:“地图选用应遵守国家关于地图管理的法规和有关规定、办法,需经过有审核权的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标注审图号。”未获得审图号的地图不可入鉴。《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二十一条也对志书所载地图作出规定:“卷首插图包括本行政区域位置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交通图等。地图采用国家测绘部门和有关部门编制或者审定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采用测绘部门公布的法定数据。”目前已出版的镇村志中,不少地图无审图号,但也基本按照地图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编制。其中,地图涉及的数学要素极少,大部分是反映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特征的社会经济要素,以及方便读者阅读需要的辅助要素。
苏州《同里镇志》关于地图的收录和应用
新编的乡镇志、村志中,也有不少收录使用地图的案例,如江苏苏州《同里镇志》。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宋代,正式建镇,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部去点,再将字一分为二,上半截取为“同”字,下半截“田”与“土”相加为“里”字,镇名由此得名“同里”。同里镇位于太湖之东,距吴江城区六公里,四面环湖,镇内河流如网。宋元以降,同里镇“民物丰阜,商贩骈集,百工之事咸具”。清朝前期太湖水旱灾害十分频繁,最大的泄水河道吴淞江淤积严重,严重影响了税赋重地的经济发展。“水利不治,农田之忧”,对侵占河道、水面、围水造田行为的治理不仅仅是治水的重要工作,也成为朝廷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雍正八年(1730年),设太湖水利同知署,驻同里镇东柳圩,雍正十三年(1735年)移驻吴县洞庭东山。
《同里镇志》一共收录各类地图12幅,直观反映同里历史变迁,包括治水历史。其中,收录《同里镇地图》《同里镇行政区划示意图》《同里镇区位图》《同里古镇旅游图》等地图4幅,反映区域范围及地貌最新情况;收录《宋明清现代同里镇区历史演变图》《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同里镇区图》《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同里区水系图》《同里公社地名图(1982年版)》《屯村公社地名图(1982年版)》《同里镇区宅第园林图(2006年版)》《同里镇镇区示意图(2006年版)》《同里区圩名图(2007年版)》等地图8幅,从不同方面,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同里区域内地貌情况。翻开志书,读者可以通过地图,首先从地域范围及主要地貌要素变化等情况,直观了解区域发展变迁大概情况。
此外,苏州《巴城镇自然村图志》,还利用编制示意图方式,详细展示村内道路及每户居民居住情况。
武侯区在编社区志对地图的应用探索和思考
武侯区在组织街道志、社区志编纂工作中,鼓励编辑人员通过口述访谈形式,收集区域历史资料,其中包括以前的手绘图,或者根据熟悉社区的老人口述,结合现代地图资料,采用手绘方式,编制出以前的村庄道路、民居、企业等位置示意图。
例如,《双凤社区志》的资料中收集有1幅村民手绘的1980年村庄图,还通过收集历年公开出版的行政区划图,从中获取志书相关区域截图,通过不同年度的区划图反映区域地名、道路、企事业单位等要素变化情况。这些资料非常难得,与文字记述相比,图表记述更加直观、简洁、易读。
1980年双凤区域手绘图 (图源:簇桥街道双凤社区)
1990年双凤村位置示意图 (图源:《成都市武侯区地图(1990年)》)
2005年双凤村区域示意图 (图源:《成都市武侯区地图(2005年)》)
2010年双凤村区域示意图( 图源:《成都市武侯区地图(2010年)》)
2021年双凤村区域示意图( 图源:《成都市武侯区地图(2021年)》)
此外,武侯区簇桥街道龙井记忆文化馆中,有1幅手绘的《清末民初簇桥场镇略图》和1幅《簇桥古镇风景图》。其中,《清末民初簇桥场镇略图》由熟悉辖区历史的武侯区地志办原副主任、成都民俗专家刘孝昌编制。
龙井记忆文化馆中的《清末民初簇桥场镇略图》,刘孝昌编制 (图源:簇桥街道龙井社区)
《簇桥古镇风景图》被称为簇桥版“清明上河图”,由簇桥人曾国荣编制。曾国荣于1963年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他喜欢古文阅读、善于绘画、熟知簇桥过往,号称“龙井活化石”,为留住簇桥人的乡愁,他查阅无数资料,潜心多年编制而出,无论是昔日簇桥的商业文明,还是民情百态,在这幅图中都能找到簇桥人的共同记忆。
龙井记忆文化馆中的《簇桥古镇风景图》部分截图,曾国荣编制 (图源:簇桥街道龙井社区)
可以说,这些史料既凝聚了辖区居民的乡愁记忆,将是街道志、社区志甚至是区志编纂的珍贵资料,更是反映区域特色地情的重要资料,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整理和利用。
总之,无论是旧志,还是新编综合志书,都重视地图的收录和应用。因此,收集街道志、社区志资料过程中,应该注意收集已经公开出版发行的辖区行政区划图以及交通图、水系图、旅游图等各类地图,可以探索从中截取特定区域内容并适当编辑整理,以直观反映区域内经济社会要素的历史变迁情况。同时,可以通过口述采访区域老人与计算机绘制相结合的方式,编制区域历史地貌示意图或已消失的建筑示意图等形式,直观、简明反映区域内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历史情况,切实留存和丰富一方人文历史和乡愁记忆。
参考资料:
[1]《地图制图概念》,中国测绘网。
[2]《同里镇志》,广陵书社出版。
[3]苏品红《浅析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地图》。
来源:成都方志
作者:徐敬国
供稿: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