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波曾提出过一个观点:
优质的社交关系,应该像“人”字一样。一撇一捺,相互支撑、互相扶持。
只要人还活着,哪怕走了,其实也会跟现实里的一些人产生关系。
因为人活着,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
最和谐又舒服的关系,就是懂得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撑,相互扶持。
如此,让大家都能够在现实当中,活得更好,过得更好。
很认同在生活中听到的这么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始终要相信,人和人之间,永远都是相互的,只要我们带上这么一个前提,相信我们能够在现实生活当中,也一定能够活得更好,活得更漂亮。
理解相互,不要勉强
人与人之间,其实的确是很难感同身受的。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愈发体现出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生而为人,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多去观察别人,理解别人,那样是在学人性,悟道理。
然后,在经历和感悟当中,一个人就能够慢慢走向觉醒。
很认同一句话:“能让人真正成长的,不是强迫,而是经历、是感悟、是自我觉醒。”
其实,一个人若是对人性越来越熟悉,越来越理解的话,那么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包容。
甚至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尤其是那些自己想要批评的,自己都会释怀,因为并不是谁都拥有像自己那样优越的条件。
然后,自己就会慢慢放下,释怀,看淡,而且在整个过程当中,自己也会对人性抱着一种更加包容,理解的状态。
甚至,自己还能够做到保持足够的真诚和善良,耐心和克制,以此来对待生活当中的人际关系。
林清玄说:
“我们时时保有善良、宽容、明朗的心性,不要说送一轮明月,同时送出许多明月都是可能的。
因为明月不是相送,而是一种相映,能映照出互相的光明。”
无论在生活当中遭遇了什么,我们都应该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
因为这样做,不光对别人,其实对自己也是一种善待,也是一种放过。
这样,你才不至于因为别人,或者因为自己陷入内耗当中。
最后,对于外在的一切,自己才不会勉强,也不会过度折腾自己。
尊重相互,不要傲慢
人和人之间,不光要做到相互理解,其实更重要的是,在理解之前,你得学会尊重。
不懂尊重别人的人,其实就是在不尊重自己,不尊重人性,不尊重生活的一切。
这样的人,很容易也会让自己掉进傲慢的陷阱当中,总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可实际上,活得最失败的就是自己。
甚至可以这么说,将来越来越遭殃的也是自己。
就像文学家李康曾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与人相处,真的没必要让自己站在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里,带着一种盛气凌人的、咄咄逼人的姿态对待他人。
因为你觉得自己这样做,好像能够满足自己某种意义上的虚荣心。
可是你不曾想到的是,你越是这样做,得罪的人就越多,让人反感的概率就越大。
甚至,当你真正招惹到了一些不该招惹的人,那么找上门来麻烦就多了。
最后,你只会被各种各样的麻烦,以及烂事纠缠,把自己推进坑里。
罗曼·罗兰曾说:
“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人,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
做人,与其不断得罪人,不如多交朋友,真正能够让自己在现实生活当中,找到那些跟自己志同道合,甚至是肝胆相照的人。
然后慢慢你就会发现,自己能够在美好的人性当中,体验到了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这样状态下的你,反而每一天都会过得更充实,觉得更有意义,而且也不觉得疲惫,反正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自在。
很喜欢周国平的一句话:
“与人相处,如果你觉得格外轻松,又感到真实的教益,那一定遇到了同类,即使你们从事截然不同的工作。”
这辈子,一个人最大的对手其实就是自己,永远不是别人。
所以,懂得战胜自己,尊重别人,反而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领略到更加美好的人生风景。
帮助相互,不要索取
很显然,当一个人带着企图心,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去靠近别人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变样了。
然后,无论在现实生活当中,自己能够得到谁的帮助,可内心依然是波澜不惊的,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这样的人,心里面只有利益关系,眼前只有得失,心中只有成败。
当有这样心态的人进入社会之后,那他逐渐就会可能变得现实,冷漠,甚至是无情。
清代奇书《幽梦影》中有言:
“云映日而成霞,泉挂岩而成瀑,所托者异,而名亦因之。此友道之所以可贵也。”
其实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学会直白一点,干脆一些,大家真诚以待。
如此,我对你好,你对我好,我帮助你,你帮助我,而不是一方在一厢情愿付出,而另一方则在恬不知耻索取。
有人说:“我赠你三月春光,你予我四月桃花,世间真情能长存莫不因此。”
永远相信,一个人只有付出了真心,真诚,真正拿出自己的行动进行善意的帮助和提携。
这样的人,就算到头来并没有得到对方的认可和感恩,但是对于自己的心境来说,起码是问心无愧,甚至是坦荡幸福的。
而当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境界,那么生活下去,一定会越变越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