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远洋捕捞”这词很火,甚至还上了热搜。
这缘于广东省一份“内参”的曝光,说“有外地的司法机关去抓捕当地的民营企业家”。仅广州一地,2023年以来就有近万家企业遭遇这种“异地执法”的情况,且“明显带有逐利动机”。
“出于利益的驱动”,而违法异地抓捕民营企业家,查封、冻结、甚至划转外地企业财产和个人财产,这种“逐利性异地执法”,在法律界被称为“远洋捕捞”。
“生存难以为继”、“近万家企业”,这些扎眼的字眼直接点出广东企业在“异地逐利执法”下的风雨飘摇,求生之多艰。
消息不胫而走后,网友“炸锅”:
这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有什么区别,关键还是“杀别人家的鸡和鱼”,更离谱了。
一个原本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瞬间分崩离析,可见“资本在权力面前的脆弱”。
“扶持一个企业我真的没那个本事,干垮一个企业,太简单了。”诚不欺我?!
据悉,与一般罚款案相比,“远洋捕捞”往往所涉金额较大,容易导致“办理一起案件、垮掉一家企业、失业一批员工”,这让企业家人人自危、忧心忡忡。
“远洋捕捞”与“以刑化债”,被并称为抢劫民营企业财产之“双恶”!舆论认为,“企业遭遇不公正待遇,看似是微观个体的遭遇,但破坏的是一地投资、发展信心,也对司法公正、法治信心构成挑战。”
况且,近年受国内外大环境影响,企业本来就生存困难,破产关门者日益增多。所以,无论是“杀鸡取卵”,抑或是“竭泽而渔”,但前提是,至少得有“鸡”、有“鱼”才行啊?!
一、为什么频繁发生“远洋捕捞”呢?
我们先来看看“内参”的一个案例:
广东壹健康集团在2022年就实现了24.23亿元收入,2023年6月底提交申请赴港上市。同年10月,河南省焦作、商丘两市公安局以涉嫌诈骗为由,出动1600多名警力到广州,对壹健康集团旗下公司进行“远洋捕捞”。原本公司涉案总金额只有60多万元,而河南办案人员先后冻结该集团子公司相关账户64个,冻结资金7.58亿元。
此举导致公司“上市泡汤、企业濒临破产”。
这正验证了“搞死一家企业太简单了”绝非危言耸听,恐怖如斯!
不仅是珠三角,长三角也是“远洋捕捞”的高发地。在2024年8月份杭州九堡派出所就公开贴出告示:“外地公安不得非法入企办案”。
告示要求,“当地企业发现外地公安在无本地民警陪同办案时,可以报警。”在警察面前报警,这样听起来有点罕见的话语,竟出现在杭州公安的告示上,也可见杭州的“无奈”,匪夷所思。
事实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远洋捕捞”就忽然就流行起来了。据《华夏时报》报道,10月14日北京召开一场关于“趋利性执法”的防范与治理研讨会。研讨会上分享了多个案例,这些案例反映出“一言不合就罚款,把罚款当成了目的”——“如果某企业出售商品,只要有一个顾客不满意,说是诈骗,去报案,这个企业可能就没了”!
那么,为什么频繁发生“远洋捕捞”呢?
一切都和钱、财政收入有关,特别是在财政过“紧日子”的情况下。
据国家统计局10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7.1%。
除了9月的数据之外,另外还有一个数据是: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2281.6亿元,同比下降3.5%。也就是说,今年以来,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整体都出现了下降。
再来看看财政部官网的数据:2024年1-9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059亿元,同比下降2.2%。其中,全国税收收入131715亿元,同比下降5.3%;非税收入31344亿元,同比增长13.5%。卖地收入也在下降:1-9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3287亿元,同比下降24.6%。
从以上数据,也能看出来经济情况其实并不太乐观。
这当中,今年前九个月的非税收入则逆势增长13.5%,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因为非税收入就是以罚款罚没为主。
这非税收入“突飞猛进”,不“乱搞”怎么来呢?
这也反过来侧证地方“确实真没钱了”,需要“用非常手段搞点钱”!
那么,地方有多“穷”呢?
根据《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0.74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15.87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24.87万亿元。
看看去年,中央全年收入21.7万亿,光地方就花了23.6万亿,直接造成赤字5.3万亿!不知道这一轮化债结束,又该是多少?
早在2023年1月9日,财政部长就表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谁家的孩子谁抱走”,还称要打破政府兜底预期。
所以,“你不是让我自己解决债务么?那我就解决给你看。”
据此,“远洋捕捞”罚没收入就穷出不尽。
著名人大代表朱征夫更是直接指出“远洋捕捞”等罚没收入的背后“内幕”:目前办案罚没收入是上交到地方财政,之后地方财政根据各单位办案贡献或当地惯例,以财政支出的形式返还。所以,某些地方为增加财政收入,直接向办案机关下达罚没收入指标。办案机关从而会选择经济利益更大的案件查办,从而催生选择性执法和逐利性执法,尤其是异地逐利性执法。当涉及民营企业时,就出现“非罪却定罪”“此罪当彼罪”“轻罪也重罚”等枉法行为,冤错案件屡禁不绝。
这造成严重的后果是,市场信心受到打击,企业缺少安全感,民间投资负增长,“躺平”文化流行。
其实,这正如网友直言的“无奈”:“他们未必不知道这对民营企业,对市场环境的破坏,也未必不知道这对地方关系的影响。但在迫在眉睫的财政压力面前,他们要优先保障体制内能发得出工资。”
之于上述情况,当前地方的困局在于:一方面是债务巨大,不要说还本金,有些地方连利息都还不上;另一方面,收入锐减,受房地产影响,这两年的土地出让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十多年来,绝大多数地方的“搞钱模式”是靠土地财政,如今“不灵了”,就“变穷了”,有些地方“穷”到要“砸锅卖铁”!
所以,一些地方只能靠“转移支付”和国债、专项债度日,很多地方甚至冒大不韪挪用教育经费发工资保运转。
再“不够了”怎么办?那就开启“远洋捕捞”增加罚没收入,捕捞的主要对象就是“经济大省”的民营企业,真是“情何以堪”!
因为,上述的“转移支付”就来自这些“经济大省”,有的省一年要交几千亿。
据悉,“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已超10万亿”。这些钱流向了欠发达省份、区域,这些资金很多都是来自民营企业上缴的税收。
至于这些钱真的用好且用到位了吗?那就无从知晓了。
反正是,“沿海给内陆转移支付,但是内陆还是缺钱”,财政难以为继时,可能还要继续“远洋捕捞”下去。
也不要以为这只是针对企业的,与普通人无关,“夺泥燕口,蚂蚁身上吸血的事并不少”——
今年2月,温州曹女士以14.8万元的价格卖掉了一款闲置的劳力士手表,当天晚上就出事了:银行卡被冻结!次日一早,她前去报案,竟发现自己已是网上在逃人员!有人声称被诈骗,她收到的14万货款则是涉案资金。这事极简单,温州警方便出具了一份情况说明,排除了曹女士的嫌疑,并希望贵阳变更或解除刑事措施。既然刀已出鞘,就必须见血!最后是曹女士“交还”14万元,才被变更为取保候审——仍然是待罪之身。
去年有一名广州女子廖某,在她父亲因病去世后发现,还有很多医院里开的药都没有开封,直接丢了可惜。于是通过病友提供的群,将药“便宜处理”转卖了出去,可怜也就卖了260元。没想到,这260元竟惹下滔天祸事。买方男子董某祥拿到药,二话不说去了当地派出所“举报”,很快,当地山东阳信警方跨省到广州,把女子廖某“捉拿归案”。8月31日,山东滨州阳信县法院一审判决:廖某犯贩卖毒品罪,判处拘役两个月,缓刑三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
还有,旅客在昆明机场被湖南民警光明正大、堂而皇之的要求提供100元小费“给领导买烟”。民警敲诈100块钱,说出来都是笑话。
甚至有“民警出差办案索要差旅费”!
这都暴露地方财政窘迫惨状。
其实,这只是当下财政困境所显露出的冰山一角,与之前的“以刑化债”“砸锅卖铁”属于同类现象。
二、从“突击花钱”到“无钱可花”,钱都去哪了呢?
马上快到年底了,财政“过紧日子”竟需要“远洋捕捞”的现象,让我们想到前几年的财政“突击花钱”。
据“知乎@35岁就失业”发文引用财政部的统计数据分析称:2007年,各级政府在最后一个月花掉了近1.2万亿元,超过全年财政支出金额的1/4。2008年12月,政府的财政支出金额超过1.5万亿,2009年为两万亿。而2011年,按照统计数据,财政部门不得不在余下的近两个月中确定超过3.5万亿财政资金的去向——这相当于瑞士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说,2011年最后两个月,各级财政还能“极其潇洒地突击花钱高达3.5万亿”,等于花掉瑞士一年的GDP!
可是,到了2024年财政竟然普遍面临着“发不出工资”的窘境。
不过短短十来年,当年花钱有多潇洒,现在没钱就有多窘迫,让人不禁感叹情况的变化速度之快。据悉,当年“突击花钱”的方式很多,比如公费旅游、单位里的“豪华版”年终福利等等,各单位一到年末就发愁“钱花不完”,为了能名正言顺将钱花掉,也诞生了很多“智慧”。好多单位一到年底就变着法儿地发东西、发福利,比如趁着元旦发什么昂贵的进口电饭锅之类。
上述该文认为,“突击花钱”很明显是在“公开浪费财政资金”,无论如何都无法解释“浪费”和“乱花”这两个事实。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在十几年前“突击花钱”的时候,就处于世界落后水平,现在也仍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他们即便用来在单位内部绞尽脑汁花钱,也没有增加民生支出来突击花钱。”
从“突击花钱”到“无钱可花”,现实就是这么讽刺。
但是,话说回来,钱都去哪了呢?
至少进了一部分人的口袋!
10月31日,“敛财超2.45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捍东受审。庭审最后,法庭宣布休庭,择期宣判。
再往前两天,即10月29日,“受贿8.13亿”,贵州省委原书记孙志刚被判死缓。
而10月11日,《人民法院报》刊登了黑龙江鸡西原副市长李传良涉案的资金等等。“涉案逾31亿,查封房产1021处”,莫不惊骇——1.5个大版,都放不下李传良的全部财产……
这也刷新了许多人的认知,李传良的房产数量,多到整版都刊不完。有人说,《人民法院报》犯错了,用两个版公示副市长的房产都登不完,意为影响不好。但也有可能,这种登报公示也是一种公开宣示和“叫苦”:前任官员贪腐这么多,现在的经济怎么好发展?
年初,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年度反腐大片《持续发力纵深推进》,辽宁公安厅,3任公安厅长,接力贪腐20年,共捞金12.31亿。结果是,两个死缓+终身监禁,一个17年。
而据近日中纪委“2024反腐白皮书”显示:2024年1月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收信访举报270.3万件次,立案64.2万件,其中立案省部级干部58人、厅局级干部3263人、县处级干部2.6万人、乡科级干部8.9万人;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7.7万人、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40.7万人。
光“村干部”这个基层,今年前9个月已经有7.7万人被查,人数已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数。想一想,这是个什么概念!
据网友计算,仅2024年前三季度的“反腐成绩单”,涉嫌贪腐的资金保守分析就高达一万多亿。
这还只是被查到的就已经是这个数字,没查到的会更多吗?
有网友如此嘲讽:“现在的媒体报道,贪官落马一个比一个牛气,这哪是反腐成绩,这简直是腐败成绩,就比谁贪的多,谁能破新的纪录,你说气人不气人。”
而且,上述的李传良,他是在2020年7月被立案调查的,但人家早在2017年3月就辞去公职,逃匿境外了。也就是说,更多的钱,人家早已经转移到海外了。
现在大家都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有一批人,这些人富了之后并没有,也不愿意带领后富,反而是纷纷套现离场,卷钱开溜。”这批人里,就有贪官这个群体。
这才是当下最大的困局。
三、“内参”为何在半年后突然流传开来?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份内参发布时间是2024年4月15日,按理说内参是对外保密的,为何在半年后突然流传开来?猜测可能的原因如下。
其一,财政承压下,“远洋捕捞”似乎已成唯一路径,逼得上面“高度关注”,不得不连连出手。
9月26日,高层会议指出: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要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0月8日,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中提出“一揽子增量政策”的五大任务,其中第三大任务是:针对当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助企帮扶力度,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单位涉企行政执法行为,更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不能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不能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及时对罚没收入增长异常的地方进行提醒,必要时进行督查。加快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0月10日,司法部等部门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规范限制人身自由、异地执法、干预经济纠纷、异常罚没收入、拖欠账款等,改善营商环境。
这都说明上面也看到了各地司法机关对民营企业的“远洋捕捞”直接影响经济的复苏,是民营企业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其二,广东方面可能是“终于忍不住要自救了”,“有意外泄”。
面对外地蜂拥而至的“远洋捕捞”,广东实在忍不了,干脆把严峻的实情公之于众,不惜将地方之间的矛盾公开化。
我们知道,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贡献了“56789”,即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所以,民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根本上讲,经济始终是核心。“一边要经济,一边又动不动罚款”,营商环境如此,还怎么发展?
答案似乎不言自明。
有经济学家担心,如果不禁止“远洋捕捞”,“全国各地的骨干民营企业都垮了、停了、关了、不干了和转移了,那么,国家出台再多的促进民企发展政策,财政部搞再多的赤字,人民银行放再多的货币,降再多的息,对于复苏国民经济,也不会有多大用处。”
著名学者孙立平更直言:“民营经济不是信心问题,缺失的是信任与信用。换句话说,没有真正的法治,创造出的财富可能都难以保住。”
一个企业家蒙冤入狱的“市场效应”,是一万次登门招商所弥补不起来的。问题的问题是,“当一个地方严峻到公务员工资和教师工资都发不起的时候,这样的担心和呼吁,能阻止得了饿狼扑食吗?”
但,再困难也要守住法律底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