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回忆室(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的政权更替是十分频繁的,并且天下大势,总是分分合合。总有一些百姓会身陷乱世之中。而对于乱世中的君主们来说,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心中应该都有一个能够统一中原的愿望。
所以他们拼尽全力,只为了能够挣得一席之地。毕竟乱世使人忧,但同时也会在历史上留下众多精彩事迹。
三国便是乱世中的一个经典,无数豪杰为了自己效忠的主公而拿出自己的绝技,争锋与计谋是三国的本色。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变幻莫测,或许前一秒还是友盟,下一秒便已经针锋相对,这是因为国与国相处唯一的准则便是国家的利益。
三国交锋之时,总有一方国家喜欢观战,坐收渔翁之利。也就是三方势力,总会有两方先行对上,而剩余的一方便在一旁观望。待先前的两方都有所损伤甚至快要消亡之时,这第三方再出兵对付这两方。
此时这先前的两方势力早已没有了能力与第三方进行抗争了,因而很快便被第三方击溃,势力也被其吞噬。由此第三方就会由此做大,并且成了天下的主宰。而这种渔翁之利的行径,在古代战场之上可谓是屡试不爽。
而今天要给大家说的就是三国时期有名的一场大战——夷陵之战。这场战役是由蜀汉的刘备挑起的,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并且害死了关羽。刘备闻讯气急,决定出兵攻击东吴,为兄弟关羽报仇。
起初蜀汉军队与东吴军队对峙了六个月,而刘备实在没法等待,便要对东吴发起总攻。可是陆逊坚守不战,将刘备想要迅速解决战争的计划全盘破坏。由于蜀汉军队在六个月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斗志,加上陆逊放了一把火,结果蜀军大败,从此蜀汉受到重创。
而夷陵之战结束后,刘备逃至白帝城,不久后便去世了。其实,这场战役是蜀汉与东吴之间的战役,而曹魏一方并没有参与。按理说曹魏可以等到蜀汉与东吴打得你死我活时,趁机对他们一番出手发难的,可是曹丕并没有这样做。
那么曹魏为何不抓住这个机会出兵将东吴、蜀汉一网打尽,从而让三国统一呢?其实曹魏不出兵也是有他的考虑的,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分析一下。
1、曹丕登基不久,需要处理好内政
三国后期,魏蜀吴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们之间的斗争也更为激烈。曹魏、蜀汉、东吴这三个国家素来不合。虽然有时候为了国家利益,其中一个国家会与另外一个国家结盟,但是这只是一时之策。他们本质上还是敌对的国家,最终还是要将剑指向对方。
政权建立之后,此三国也形成了鼎立之势,一时之间谁也奈何不了谁。但是对于曹魏来说,夷陵之战时,他才刚刚登基不久(曹丕公元220年十一月登基,刘备是公元221年七月发动夷陵之战),国内尚且有许多内政问题需要解决。而曹丕上位之后,首先要做的并不是谋求外部发展,而是要先将国内的局势稳定下来。
他最先要做的就是要安置好汉献帝和东汉旧臣之事,以及如何在文武百官面前树立威望,并与大家达成共识。毕竟新帝上任,而且曹魏又是新朝,朝中必定还是有诸多不服气的遗老。而如何在朝中树立威望,也是曹丕上位之后需要考虑的事情。
更何况,当时曹操刚去世不久。按照古人礼制,曹丕作为曹操长子,他可能需要为他守孝三年。而这守孝的三年之内,魏国不宜参与大型战争。况且曹丕刚登基,要打有把握的仗才行,否则打了败仗,对自己不利。
因此,就魏国的形式来看。虽然魏国出兵可以获得利益,但是当时的情况确实不允许他们在夷陵之战中出手。
2、蜀汉刘备军兵峰正盛,加上东吴孙权蒙蔽曹丕
当时,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刚刚宣布要攻打东吴之时。孙权就曾派人前去讲和,但是刘备并不同意。而刘备一心为了报仇,自然要鼓舞蜀军,使得蜀军师出有名,兵峰正盛。
随后,刘备便率军5万攻破了吴国的巫口和秭归两处地盘。由此可见,当时蜀军的实力,就连孙权也要避其锋芒,不敢直接应战。而曹魏自然也不敢硬碰硬,而曹丕的处境也不允许他做没有保障的事情,所以他还是比较惧怕刘备的。
另外,在夷陵之战爆发时。孙权一面派出陆逊坚守不攻拖住刘备,另一面又假意派人前往曹魏与曹丕讲和。可以说孙权提前预料了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这样做其实就是为了避免曹刘前后夹击的两线作战的情势。
而曹丕当时正忙于处理国内的事物,自然不会将重心放在夷陵之战身上,从而被孙权给蒙蔽了。
3、曹丕南征东吴,遇疫疾只得退兵
正如前文提及,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后。孙权为了避免与曹魏和蜀汉发生两线作战的情势。所以假意谴使曹魏,与曹丕和谈称愿意臣蜀曹魏。然而,孙权这只是缓兵之计,并不是真心归附曹魏。
公元221年,孙权终于撕毁与曹魏和谈的协议,降而复叛。而曹丕不满孙权复叛,决意亲自率军南征东吴。时两军交战,前期曹军势如破竹,拥有很大的优势。而曹丕本以为这一战曹军保持优势定能够获得胜利,谁知曹军突然遇上了疫病。
加上孙权得知情况之后,趁机谴使纳贡。曹丕为了保存颜面和曹魏的实力,只得就坡下驴,与东吴言和。而后率军撤退,将已经取得的一些胜利胜利果实放弃了。
4、蜀军与吴军对峙将近一年,让曹丕无所适从
刘备自打发兵攻打东吴到夷陵之战全面爆发,在时间上持续了近一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间是公元221年七月~222年六月)。而前期陆逊坚守不攻,与蜀汉军队僵持了六个月。
虽然在整个战争期间蜀汉也取得了一些小胜利,但是这些胜利实质都是因为孙权害死关羽而心虚的表现。毕竟孙权是想让刘备尝点甜头来消减他心中的一些恨意,并以此来抛出一些诱饵与其和谈。
而刘备似乎也懂得这其中的道理,他也明白孙权这样做就是为了抚平他心中的创伤,并且以此为议和的筹码。可是刘备并没有买账,毕竟兄弟之情大于一切。但刘备也并不是蛮横之人,他为了“感激”孙权也并没有急于进军,而是选择对峙手法,而这一对峙就是半年之久。
面对吴蜀两军僵持时间如此之长,曹丕自然不敢轻举妄动,让其觉得无所适从。如果曹丕贸然出击任何一方,那么蜀吴两国也有可能联合起来一起对付魏国。若是这样,曹丕必定不能善了。因而在夷陵之战中,纵然曹丕有进攻的心思也只能等。
5、曹丕欲坐收渔翁之利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东进之时之所以与东吴对峙。除了遇到了吴军不小的阻力之外,他还想着坐收渔翁之利,因此他希望曹魏与东吴能够掐起来。
果然,曹魏与东吴确实交手了,但是并没有像刘备希望的那样。当时曹魏和东吴小打小闹一番之后,因为魏军突发瘟疫,而孙权谴使议和,结果魏、吴之争告一段落。面对这样的窘境,刘备对此也很是无奈,但也没有办法。
诚然,刘备有这种坐收渔翁之利的想法,曹丕自然也有。他也希望吴蜀两方能够掐起来,而且打得越凶越好,这样魏国就能坐收渔翁之利,从而可以捡漏。这点可以从蜀军夷陵之战大败三个月之后,曹丕多如出兵蜀汉可知。
由此看来,曹丕没有在夷陵之战当中对蜀吴出兵是有他自己的考虑的。他既然已经是一国之主,那么他便要结合当时国家的情况与格局一起考虑。如此才能够保证他所做出的决策对国家有利。
总结:
历史上诸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例并不少见,这也正是残酷的战场之争的体现。
所以,为将帅者若想要不做牺牲却拿到最后的胜利,必定需要长远的眼光与沉稳的心态。而刘备显然不是这么想的,他明知自己在这场战争中并不占优势,加上他还不够沉稳。一心想替关羽报仇并尽快实现光复汉室的愿望,所以才会有此大败。
正是刘备因为心中的急切,才将蜀汉的一手好牌给打烂。若他能够再等待一个绝佳的机会,恐怕会延缓蜀汉的灭亡,甚至能离光复汉室的理想更近一步。可是刘备没有,他败得很彻底。
更多精彩历史故事,欢迎关注【历史回忆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