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结束之后,毛主席领导的解放军,凭借出色的军事力量,最终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赶出大陆。之后的日子蒋介石依靠美国的庇护,勉强维持着对台湾的统治,然而共产党始终没有放弃对台湾的收复,不仅是因为台湾的军事位置十分重要,而且还因为台湾自古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可以的话,毛主席等人并不希望用武力解决统一问题。
为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收复台湾,于是毛主席在1956年向蒋介石写了一封信,阐述了自己愿意为台湾统一提供条件。蒋介石看完之后久久不语,半个小时之后满眼泪目,原因是因为信中内容让他感到既震惊又惭愧。
此时在1956年之前,两岸虽然在明面上是敌对,但暗地里却是一直保持着来往,毕竟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有不少高级将领成为了共产党的俘虏,其中一些更是蒋介石过去的心腹大将,如杜聿明、沈醉等。这些人在得到共产党特赦之后,不仅变身成中央的高级官员,更是日后与两岸联系的重要人物。
而台湾方面,蒋介石虽然与毛主席政见不同,但同为中国人,心里依旧认同一个中国的政策。所以在朝鲜战争之后,美国意图让台湾放弃金门、妈祖两岛的驻军,意图割裂中国的时候,便立即遭到蒋介石的坚决反对。随后就有了后来闻名国际的炮击金门的事件,以此巩固了两岸的关系。由此可见上个世纪50到60年代,是两岸关系最缓和的时候,在那个年代双方都在以各种方式探讨和平统一的方式。
另外,那个时候的国际社会也处于相对稳定的态势,尽管美苏冷战已经开始了,但是随着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结束,东南亚的局势重新恢复稳定。而日内瓦会议的举行,为中国赚取了不少的国际声望,这些都成为当时中国统一台湾的有利因素。
于是在这段时期,中国除了大力发展国内的工业化的同时,对台的外交方针,也从过去单纯依靠武力,转变为以武力为辅助的和平统一策略。而这个方针则是在1955年的人大会议上提出,当时的周恩来明确指出,只要条件允许,中国政府政府愿意用和平手段让台湾回归。而毛主席也在不久后向全世界宣布了自己对台湾政策,郑重表示大陆与台湾以和为贵,爱国便是一家的宣言,这可以说是未来对台和对香港的一国两制的前身思想。
大陆的对台政策的转变,很快就传到了蒋介石的耳中,许多两岸希望和谈的人士,也都认为国共和平交流的时机已经到了,下一次两边见面的时候,便是两岸正常交流的时候。而此时的蒋介石虽然没有放弃反攻大陆的心思,然而实力的差距,却让他望而却步,并且美国自从朝鲜战争之后,也对台湾反攻大陆的计划没了兴趣,只希望将台湾变成遏制中国共产主义的桥头堡,以免事态的扩张。
既然此生无法重新回归大陆,蒋介石便只能退而求其次,重新建立一个和大陆相处的具体方针,因此建立一个统一协议是蒋介石此时最需要解决的事情。毕竟对蒋介石而言,中国人自己互斗是一回事,但还轮不到外人插手,因此在蒋介石和蒋经国统治台湾的前中时期,台独分子一直无法得势,便是得益与蒋氏父子对一个中国的坚持。
然而两岸谈判毕竟是大事,由此是双方在明面上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事先如果没有经过什么慎重的交流,不了解清楚双方的底线,谈判就难以进行。于是蒋介石便开始物色谈判的人选,希望能找到符合两岸谈判需求的人物,而曹聚仁就成为了蒋介石的心中所选。
曹聚仁虽然是新加坡的特派记者,但同时也是蒋介石的浙江老乡,并且长期来往于两岸,对国共中央的高层人物也认识不少,拥有较高的政治水平,是国共双方皆认可的人物。曹聚仁也希望两岸能够早日统一,于是曹聚仁就在蒋经国的拜托下,应了蒋介石的要求前往大陆,以此探究两岸和平共处的渠道。
而在国民党寻找到了适合的谈判人选时,共产党也在为谈判进行着密切的工作,毛主席寻找过来的谈判人选是章士钊。章士钊不仅是毛主席在湖南的同乡,同时也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谈判的参与者之一,曾在国民党内部担任多个要职。在第一次国共协议破裂之后,章士钊一直感到十分遗憾,如今国共和谈再次开启,他感到异常的高兴。
此时的章士钊已经70多岁,年纪比毛主席还要大,但依旧愿意为了两岸的统一付出自己的力量。为了圆满完成工作,章士钊利用自己在香港的人脉,找到了自己过去在国民党的好友许孝严,将毛主席写给蒋介石的信交给他,让他想办法转交到蒋介石手上。
章士钊
毛主席写的这封信上文开头所提到,毛主席为表达自己对两岸统一的诚意所写的。许孝严收到信之后,也深知此事的重要性,于是在收到信的第二天就到达台湾,将信转交到蒋介石手上。
当知道许孝严交给自己的信,是毛主席亲笔所写的时候,蒋介石十分震惊,于是在百般猜测下打开了信,仔细阅读里面的内容。信封写着的是毛主席独树一帜的笔法,作为多年敌手的蒋介石自然了解,因此丝毫不怀疑这封信的真假,然而真正让蒋介石震惊的不是毛主席深厚的笔法,而是信中提到的内容,以至于一张几百字的信,蒋介石要用半个小时才将其看完,直到他合上信奉时,眼睛已经布满了泪水。
信中的具体内容,当时负责送信的许孝严本人也不清楚。许孝严唯一知道的是,蒋介石看信的半个小时内一言不发,看完一次之后又重新看第二次,如此重复了好几次,直到很久才意识到许孝严还在自己面前,于是静静地对他说你辛苦了四字。
蒋介石会如此感动的原因,是因为毛主席在信中向蒋介石提到了一件事,那就是蒋介石在大陆浙江的祖坟依旧完好,并劝他可以多多回家拜祭自己的祖先。其实蒋介石的祖坟,无论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前,还是新中国建立之后,一直受到了共产党的大力维护,甚至被重新修葺翻新过,以此彰显共产党的仁德。
老一辈的人对祖先大多有着浓厚的敬重之情,对于毁坏祖坟的行为,许多人都是十分反感和憎恨,蒋介石也同样如此。早年间国共分裂,共产党许多大将的坟墓,都遭到了国民党的恶意摧毁。于是当蒋介石撤退到台湾之后,也十分忧心共产党是否会如此对待他,如今听闻共产党对自己祖坟的维护,相较于过去自己睚眦必报的行为,无疑让蒋介石心生惭愧,最终只能留下悔恨的泪水。
而蒋介石之所以反复观看数十次信封的内容,则是因为信中提到许多毛主席关于两岸统一的合理条件,那就是著名的一纲四目,也就是后来一国两制的来源。一纲是毛主席条件的核心内容,意思是要两岸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这是大陆过去以及现在的关系底线。四目就是台湾回归后可获得的待遇条件,毛主席许诺,只要蒋介石愿意接受两岸统一,可继续对台湾享有除外交权以外,所有的台湾统治权力,尤其是最重要的军事权也可以继续保持。
其次台湾未来的国家建设,如果需要任何的经费,也可以向大陆中央提出要求。并且现有的台湾政治制度,也可以暂时保留,日后根据形势需要再进行更改,但保留与改变要遵从台湾人民的意愿,不能由国民党自行做主。并且从此不能做出互相破坏两岸外交关系的事情,这就是一纲四目的具体内容。
一纲四目是毛主席等人外交智慧的体现,只要台湾不反对两岸统一的原则,所有的外交事务都可以从轻商议。一纲四目涉及台湾政商各个方面的需求,足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台湾问题的考虑有多周全,蒋介石也因此对毛主席的外交智慧感到十分佩服。一纲四目的每个字句,都让蒋介石反复思考许久,但依旧无法在心中找到可以形容这个外交原则的词汇。
许孝严将信交到蒋介石手上便返回香港,随后又写了一封报告送到毛主席那里,不过此时的蒋介石对于是否和谈依旧暧昧不已,既没有直接反对,也没有同意。直到1年之后蒋介石才重新找上许孝严,在经过长时间的秘密谈话之后,才决定派宋宜山上北京联络毛主席,而对于蒋介石的联系,共产党也做出了积极回应,派出当时的统战部长李维汉负责接待。
在经过两党高层的密切交谈后,蒋介石才从宋宜山口中,了解到了一纲四目的具体含义,随即又派曹聚仁到奉化查看自己的祖坟是否还安好,在得知蒋家祖坟确实有被修葺之后,蒋介石对两岸的态度也开始有所软化,但对于是否接受两岸统一的计划,蒋介石迫于美国的压力,一直保持不妥协和不同意的态度。
就在两岸统一和谈陷入僵持的时候,李宗仁的到来让事情重新出现转机,李宗仁是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最大的政敌,在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这种敌对关系就已经存在。如果让李宗仁比蒋介石先一步取得与大陆达成和平统一的协议,无疑会提升李宗仁在国民党的地位。于是为了防止这一事态的出现,蒋介石随即派出曹聚仁到北京,商谈台湾回归和国民党在大陆的待遇。
然而就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关于两党统一进展稳定的时候,两党的最高领导人,毛主席和蒋介石先后病逝,两岸统一的进程随即被迫停止,直到后来蒋经国执政之后才重新开始。但那个时候国内外形势大变,两岸统一已经成为了一个漫长缓慢的问题。
然而不能否定的是,毛主席提出的一纲四目方案,为了两岸统一建立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也为数十年两岸民众的正常交流奠定基础,让台湾对大陆的归属始终没有消失。虽然两位统治者的离去让两岸提前统一成为遗憾,但也依旧保留可以解决的希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