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每个人,我们的痛苦、我们的爱,尤其是当爱受到考验时。
法国剧作家弗洛里安·泽勒的“家庭三部曲”《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收录了《母亲》《父亲》《儿子》三部完整剧本,以品特式语言,剥开难以割舍又一触即发的亲密关系,直抵原生家庭中无处安放的共同焦虑。
《母亲》失去生活重心,空巢落寞无法言喻;《父亲》年老体衰,迷失在过往的破碎记忆中;《儿子》寡言疏离,却又渴望亲近。
“家庭三部曲”剧本像一面有裂痕的镜子,在一次次令人不安的沉默和停顿中碎落一地,闪烁地照出我们的生活、人际关系和情感的某种样貌,但需要我们自己把碎片拼起来。
我们不一定知道自己在拼,但多多少少,是在寻找答案。回过神时,常常发现自己又在回溯源头、向内探索,为的是更好地了解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不是谁。
以下为本书的导读序言之一,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戏剧与舞蹈系荣誉退休教授,资深舞台剧导演及戏剧学者杨世彭。
2016年秋天我去伦敦看戏,一星期内看了十场,包括三个下午场。十出戏里最让我心醉的,乃是巴黎的走红剧《真相》,法文原名叫La Vèritè,英文版本叫The Truth,由著名剧作家克里斯托弗·汉普顿(Christopher Hampton)翻译剧本。那时,这两个版本正在巴黎和伦敦同时上演,还没进军百老汇。
这出戏是一位号称“近代莫里哀”的年轻剧作家弗洛里安·泽勒(Florian Zeller)所写,仅有两男两女4位演员,90分钟一气呵成,无中场休息,短小精悍、幽默风趣,讨论了两对现今的巴黎夫妻的婚外情,其中不乏突来的惊喜和应有的警句,是令人看完后开心离场,但在消夜时分或午夜梦回间,又反思剧中主旨的那类剧码。
我当时并不知道泽勒的大名,回到旅馆读了演出说明书及上网一查,才知道他居然是目前法国及欧美剧坛最走红的剧作家,先前撰写的《母亲》《父亲》《儿子》都曾荣获巴黎、伦敦或百老汇的剧坛大奖,其中的《父亲》更是法国莫里哀奖、英国奥利弗奖和美国托尼奖最佳戏剧的得奖者或提名者,而我这“戏油子”居然错过了《父亲》在伦敦、纽约的公演!这出《真相》的伦敦首演,被我无意间赶上了,而不久之后,我又听说他的《谎言》已在巴黎公演,那分明是剧作家为《真相》撰写的续篇。
2017年的夏天,一年不到,我又在伦敦看了《真相》,这次的感受与去年的首次观赏同样正面,90分钟重温的惊喜及全剧的淡淡韵味依旧还在,我就决定立即把它译成中文做华语首演。三个月之后我完成二稿,也申请到演出版权,打算在该年年底或2018年年初由台北的果陀剧场推出华语版本,却因新冠疫情的冲击,这个译本居然延到2023年年底才在台北首演。那时,上海和香港都已推出他们的版本了。
泽勒这位剧作家虽年仅44岁,却已成为欧美剧坛无人不知的红人,也是一位多方位的艺术家。他早先以小说成名,22岁即已完成第一本小说,2004年出版第三本小说就荣获法国最佳年度小说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后来转写剧本,2012年首演的《父亲》成为巴黎的走红剧,两年后荣获与托尼奖、奥利弗奖齐名的莫里哀奖的最佳戏剧奖,之后的伦敦版本和百老汇版本也都获得英美剧坛的最高奖项,而英国最具权威的《泰晤士报》更把它推崇为“21世纪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更令人震惊的是,泽勒居然还涉足影坛,而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当然改编自他的著名剧作)居然荣获2020年奥斯卡奖的6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提名,结果荣获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两项大奖,更别提电影界其他奖项及提名了。2022年,由他执导的第二部电影《困在心绪里的儿子》问世,也是改编自他著名的舞台剧。2023年3月间我在拉斯维加斯看了之后,立即决定译导这个剧本,那时我连英文剧本都还没细读,可见这第一印象又是多么强烈了。
直到今日,泽勒的剧作已在超过45个国家和地区上演,当然也包括华语演出。从这位多方面才华横溢的作家那不凡的成就看来,正当盛年的泽勒先生真不知能为21世纪的戏剧、小说、电影爱好者提供多少尚未显现的一流飨宴呢!
泽勒剧作“家庭三部曲”,乃由《母亲》《父亲》《儿子》三出戏组成。《母亲》一剧乃是“三部曲”的首集,它的角色名字在下面两出戏中相继出现,不知是剧作家早有“预谋”,还是《父亲》热演之后他在撰写《儿子》时刻意安排,这一点欧美剧评家好像还没论及。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后浪新书《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母亲》的法文原名是La Mère,2010年在巴黎首演,次年就得到莫里哀奖最佳女主角奖,也提名了最佳导演,2015年的英文版本(也由汉普顿翻译剧本)在伦敦首演,2019年在纽约首演,都曾获得很好的评论与票房,但没有后来出现的《父亲》《儿子》声势浩大,也没被拍成电影。
《母亲》这个剧本讨论的,乃是今日常有的女性更年期情绪,与“空巢”之后的万分无聊,也谈到丈夫外遇对妻子的冲击。此剧女主角不过四十几岁,家境优裕,子女都已成年离家,丈夫也有相当成功的事业,但她却有说不出道不尽的苦恼,譬如早知丈夫与秘书有染,儿子的女友轻浮浅薄,女儿早已经年不回家,目前也不知去向。她自己无所事事,又缺乏知友及喜好,每天仅靠喝闷酒消磨时光,而丈夫回家之后的空泛谈话,却又布满谎言的痕迹……
此剧伦敦首演之后的众多评论中有一篇深得我心,其中引述了当时已经走红的《父亲》的主要情节,就是失忆症对老年人的无情摧毁。剧评家指出失忆症目前无药可治,但“空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似乎还有药救;她呼吁刚刚看过《母亲》的儿子女儿们立即打电话给他们久未联络的母亲或父亲,使孤单的父母得到一些该有的慰藉。
《父亲》在“家庭三部曲”里肯定是最负盛名的一出。它原名Le Père,2012年在巴黎首演,两年之后荣获莫里哀奖最佳戏剧奖。英文版本仍由汉普顿翻译剧本,2015年在伦敦首演,次年就荣获奥利弗奖最佳男主角奖;2016年在百老汇热演后,也获托尼奖最佳男主角奖。
《父亲》的剧情既简单又复杂。一位八十几岁的老头独居在巴黎的一栋公寓内,分明已有早期或中期健忘症的迹象。他一直在找那只戴了很久的表,是被他误放在哪儿了,还是被每天来照顾他的女看护偷走了?他四十几岁的女儿告诉他将要跟随新交的男友搬去伦敦了,但这女人真是他的女儿吗?女儿劝他离开这所公寓,住到她的家里,以便她能较好地照顾他,是不是女儿贪图那所他住了三十几年、地区优良的公寓?某场戏里有个凶狠的恶汉威胁他,要他赶紧搬出公寓,那恶汉难道就是女儿的新男友?剧终时他被留在某个不明地点的病床上,那位好心的护士是不是后来请的女看护?女儿把他拘禁在这可怕的病房里,是否意图谋财害命?
这简单的故事其实讨论了好些重要的课题,观众在回应某些幽默的台词时,也一直在静候其他的剧情发展。在百老汇热演中饰演男主角的明星演员弗兰克·兰杰拉(Frank Langella)在接受电视访问时谈到,此剧观众特别难得的肃静反应是他数十年演艺生涯中首次遇见的。他也谈到某位演员朋友前来看戏,发现左侧某位中老年男观众经常低头垂首,似乎不忍观看台上发生的一切,这也是相当少见的现象。这出戏对观众,尤其是对老年观众的冲击之大,是绝大部分剧评经常提到的。英国《卫报》的剧评给它五颗星的赞誉,也是非常难得的推崇。而2020年剧作家亲自执导的电影版本,在美国极具参考性的烂番茄网上获得98%的赞誉(根据294篇影评),也足见电影界对它的加持了。
“家庭三部曲”的尾声,就是2018年在巴黎首演的《儿子》,法文原名叫作Le Fils,英文版本仍由汉普顿翻译剧本。此剧在2018年获莫里哀奖最佳编剧的提名,2019年在伦敦首演,但并没有像《母亲》《父亲》那样随即进军百老汇,很可能是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2022年的电影版本也由剧作家亲自改编及执导,由主演《X战警》系列电影中“金钢狼”的澳大利亚演员休·杰克曼(Hugh Jackman)饰演父亲,新进演员泽恩·麦格拉思(Zen McGrath)饰演儿子,配上两位极好的女演员分别饰演母亲及父亲的情人,凭《父亲》电影版本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明星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爵士(Sir Anthony Hopkins)也在这部影片里短暂出现。这部电影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首映,院线上映后票房还不错,但并没得到如早先《父亲》电影版本的广泛赞誉及奖项。
《儿子》这出戏讨论了一个青春期男孩子的叛逆、消沉、沮丧与无助。17岁的儿子与离了婚的母亲同住,但一直无法好好相处,儿子已逃课3个月,母亲无奈之下向目前已与情人同住的父亲求助,希望他能照顾儿子一阵。父亲与情人刚有了一个婴儿,虽然同意儿子前来暂住,但在这个小家庭中总是格格不入。儿子进入新学校的不久之后又开始逃课,更被发现有自残的迹象。少年是否应该回去再跟母亲同住?母子之间的关系又能维持多久?他的自残倾向是否应向心理医生求助?这些残酷而实际的问题一幕幕地在观众面前呈现,直到剧情的高潮——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的儿子苦求父亲让他回家,回家之后似乎一切都已恢复正常,儿子为父亲和母亲端上茶点,之后安详地步入洗澡间举枪自杀——震惊的观众虽未目击血腥,但会感受到一种凄美的恐怖。
此剧的终结令人充满疑问。青春的儿子喜悦上场,即将向父亲介绍他恋情成熟的漂亮女友。他送给父亲一本新书,就是他的第一本小说……这是父亲心目中所期待的最好结局,还是观众的错觉,目睹了一幕不可能出现的场景?对这些疑问,剧作家并未提供明确的解答,但这不也正是许多父母目前正在面临的难题?
《儿子》2018年在巴黎首演时,有位剧评家写了下面一句话:“在所有拥有15岁以上儿子的父母心底,弗洛里安·泽勒似乎为他们装上了一面镜子。”这面镜子,除了映照那可怜的儿子,不也反照了那些或许同样值得怜悯的父亲与母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