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90年4月24日,中国著名飞机设计师马凤山,因病在上海去世。
临终之前,马凤山心中依然满怀遗憾。
多年前,中国决定自主研发大型客机运-10,马凤山是该项目的负责人之一。
为了这个项目,马凤山几乎付出了自己全部精力。
可是,1985年,这一项目却因为“价值不足”而被上级叫停。
才能出众
运-10项目的失败,成为了马凤山一生解不开的心结。
而心情抑郁,也正是马凤山身体健康恶化的原因之一。
而更令人心痛的是,在马凤山去世之后,人们才渐渐意识到,当年叫停运-10项目,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或者说,当年人们对于运-10这一项目的潜力和价值,产生了严重的误判。
1929年出生的马凤山,是中国航空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马凤山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却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天赋,以及对航空事业超乎寻常的热爱。
由于他幼年时战乱频繁,所以,他常常看到侵略者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
旧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巨大的航空差距,让马凤山下定决心,要刻苦钻研航空技术,让中国追上世界的脚步,不再任人欺辱。
1949年,马凤山报考了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并顺利被录取。
当时,全中国的大学院校教育资源都谈不上发达。
航空工程系所拥有的,也不过是残缺不全的资料,连图纸都是错漏百出。
但是,就在这样糟糕的教育资源下,马凤山依靠强大的领悟力,和刻苦学习的态度,依然成为了这一领域当之无愧的专家。
毕业后,马凤山被分配到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工作,很快便凭借出色的专业技术,成为了厂里的核心人物。
在工作之余,马凤山还一直积极自学机械工程,并参与了多项飞机研发工作。
1959年,我国的航空研发事业,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当时,我国进行飞机制造的很多技术及资料,是依靠苏联援助。
但是那一年,随着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了所有对华援助的专家,就连资料也全部付之一炬。
马凤山当时参与的轰-6项目,便因此而陷入僵局。
但是,马凤山是一个非常有心的人。
过去,在参与研发的时候,马凤山便已经记下了飞机所需的参数。
另外,马凤山意识到中国和苏联之间技术的差距。
所以,他早早就自学了俄文,平时学习了大量的俄文技术资料,记录了大量笔记。
在这个最困难的时刻,马凤山挺身而出,运用自己过往的技术经验,继续带领大家进行轰-6的研发。
最终,1969年,轰-6开始进行批量生产,这也意味着,中国终于可以独立的制造中型轰炸机了。
马凤山的目光不仅放在军用飞机上,他很早就意识到,提升民用飞机技术,是未来的一个重点。
所以,他多次给上级写信,希望能够尽快开启民用飞机的研制项目。
成果斐然
1970年,马凤山的心愿实现了,上级决定启动运-10项目的研发。
项目组在上海落脚,当时,他们的工作条件很差。
因为,上级能够提供的经费确实太少了,各个项目都需要钱,而飞机研发又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工作。
研发不能省钱,就只能从生活方面来拼命的节衣缩食。
所有人都挤在面积狭小的宿舍里,睡临时搭起来的上下铺,连张宽敞的书桌都放不下,灵感来了,便趴在床板上写写画画。
碰上要集体讨论的时候,他们就只能借用旁边工厂的餐厅。
后来,开支越来越紧张,大家纷纷开始废物利用,把废旧的箱子、门板拿来当作绘图板,一张稿纸用完正面用反面,连简单的报纸都舍不得扔,一根铅笔头在这里都是宝贝。
一到夏天,情况就更糟糕。
因为,他们驻扎的地点就在机场旁边,不仅吵闹,而且蚊虫滋生现象非常严重。
很多工作人员都被叮咬的手脚肿胀,有时候工作忙起来,根本顾不上防范,很多人直到被叮的皮肤溃烂,才想起来去看医生。
幸而大家的心态都非常乐观,就算在这样糟糕的环境里,工作热情依旧高涨,而且几乎一天一个新点子。
当时大家最苦恼的问题就是钱,前期的研发已经耗费了不少资金。
但更令人头疼的是,即便飞机成功研发出来,后续要大批量制造的话,钱依旧是不够的。
不能大规模投入使用的飞机,那和废铁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要从研发的源头,就把飞机制造的费用减下来。
大家绞尽脑汁,在保证飞机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寻找更为便宜的材料。
他们的设计方案,也是换了成千上万种。
当时,中国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技术封锁,苏联和美国虽然有成功的经验,但我们都没有办法去借鉴,所以只能完全靠自力更生。
这样平地起高楼,想想也知道难度会有多大。
而且,当时,中国在这方面的人才也是严重匮乏的。
除了马凤山等少数几个核心技术人员,剩下的团队成员,有些是从其他行业临时挖过来的,有些干脆就是刚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
这么一群人,凑成一个团队,当时外界不看好的声音很多。
甚至不乏冷嘲热讽说,这群人在一起,干上50年也造不出新飞机。
但最后,他们做出的成果,让所有冷嘲热讽的人闭嘴了。
1980年,运-10的研究设计团队终于拿出了最终的方案。
他们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民用航空飞机的研发方向。
这一年,第一架飞机在万众期待之中进行了试飞,那也是马凤山一生之中最紧张的时刻。
他们一群专家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难,才让运-10这个项目运转到现在。
如果试飞失败,那么,十年的努力都会化为泡影。
那一天,飞机场上人头攒动,几乎全国顶尖的专家,还有媒体记者都来到了现场,这是第一次尝试的机会,也有可能是唯一的机会。
还好,最后的结果并没有让大家失望。
随着一阵发动机的轰鸣声,第一架运-10飞机缓缓升空,在飞行员的操纵之下,这架民用航空飞机出色的完成了它的飞行任务。
壮志难酬
当飞机落下之后,机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向来冷静的马凤山,则在这一刻痛哭失声。
十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彼时,马凤山觉得,曙光就在眼前,中国马上就可以迎来航空的新时代。
试飞成功的这一天,永远载入了中国航空的史册,这意味着,中国拥有了独立研发和制造大型客机的能力。
在此后的几年里,马凤山带领着他的团队继续精进对于运-10的研发,希望能让属于中国的客机尽快地投入到市场。
然而,1985年,马凤山接到了一个突如其来的通知。
民航总局告诉他,决定暂停对于运-10的研发。
接到消息,马凤山目瞪口呆。
项目好不容易走上正轨,而且现在正是发展的好时候,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时候叫停?
马凤山百思不得其解,他打了好几通电话,又往北京、上海跑了好几趟。
最后得到的答案是,由于大范围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无法为运-10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
但这个理由,马凤山不能够接受。
这些年来,经费的确是项目组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可是,过去不管多么缺钱,马凤山都有办法解决。
大不了,他可以去寻找更省钱的零件,设计更简便的图纸,只要项目还能运转,马凤山就可以坚持。
可是,他的要求再次被无情驳回,终止项目已经成为了必然。
备受打击的马凤山,几乎一夜之间老了十岁,那段时间,他几乎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每天,他还是跑到工厂去,但去了却又发现,已经没有项目可做。
最后,他只能蹲在仓库门口,看着渐渐生锈的零件默默地掉眼泪。
而今时今日,人们意识到,运-10项目的流产,并不仅仅是因为经费不足。
运-10项目中断一年后,民航方面开始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对于民航飞机进行大批量的进口。
因为进口飞机进入,所以,当年为运-10所建造的组装线,也被大批量的拆除。
为了给麦道公司的产品腾出仓库,连当年许多用于研发的资料都被移除,后来很多都散落丢失了。
甚至当年,马凤山等人当年为了研制新一批的运-10,已经向上级申请了价值上千万元的昂贵材料。
但是,随着项目被叫停,这一批价值连城的材料,居然直接被拿去练铆钉枪。
也正是因为听说了这件事,马凤山才急火攻心,住进了医院。
马凤山住院之后,军区的领导前去看望他。
马凤山的项目组和军区,一直有着长期的沟通。
因为,一旦运-10这个民用飞机项目能够做好,那将来制造大型的军用航空飞机,也不在话下。
所以,部队领导对此事非常重视。
马凤山见到军区领导之后,非常悲愤地说:这整件事情,就是针对运-10的一次暗杀!
马凤山还说,如果民航方面能像军方一样支持运-10,事情本不会发展成这样。
运-10被叫停,不仅仅是他们这些人的心血付诸东流,更是要断送中国成为一个航空大国的希望。
惨痛教训
民航方面和美国的合作,可以说是一个极其短视的决定。
因为,当年美国的民航事业,已经发展到了极为成熟的程度。
他们的流水线,可以轻而易举的制造上万架飞机。
美国方面早就盯上了中国这个大市场,从70年代末,他们就一直不遗余力的向中国推销他们的民航飞机。
1981年,民航总局局长沈图,向中央打了一份报告。
而这份报告,正是运-10项目流产的罪魁祸首之一。
在报告中,沈图说:“运-10型飞机基本上是仿造波音707,而波音707飞机已属淘汰机种,民航没有再添购此类飞机的打算。目前国内继续研制类似波音707型的飞机是否可取,请郑重考虑。”
在沈图这样错误观念的影响之下,从1981到1985这几年间,运-10的几次试验都被民航方面驳回。
直到1985年,计划彻底破产。
沈图
可是,与美国公司的合作,真的让中国得利了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根据数据统计,从1973年到2013年,这40年的时间里,中国向美国购置了大约1000架民用飞机。
甚至,仅仅2004到2006这几年间,中国用于购入飞机的经费,就达到了惊人的4000亿元。
之所以付出的价格如此高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线掌握在美国人的手里。
他们可以坐地起价,而我国却不得不服从,因为在一个现代国家,人们已经无法离开民航运输。
美国掌握了民航的生产线,就等于捏住了我国的一条命脉。
我国在这方面所浪费的经费,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运-10的研发费用。
而且,如果当年运-10正式投入使用的话,我们完全可以不受美国的绑架。
甚至能够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航飞机生产国家,掌握价值上千亿美元的民航市场。
然而,这一切都在1985年成为了泡影。
此时,人们才意识到当年的代价有多惨烈。
可是,重新起航,又是一段布满荆棘的路。
2007年,中国自行研发大飞机的项目才重新立项。
而直到2017年5月5日,中国自主研发的c919才终于试飞成功。
中国本可以不经历这32年的痛苦等待,马凤山这一代科学家,本可以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运-10征服天空。
只可惜,时光不能倒流,今日再回看那段历史,后人也只能留下一声叹息。
唯一庆幸的是,最终,我们还是弥补了当年的错误。
如今,人们为充满遗憾的运-10立起了纪念碑,上面刻着中国航空人的座右铭——“永不放弃”。
如果马凤山在天有灵,但愿今日强大的中国航空,能让他感到一丝安慰。
参考资料:
中新网《运10飞机总设计师马凤山:托举中国大型客机升空》
人民网《轰6试制与“马凤山笔记”》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