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26座万亿GDP城市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已经全部出炉,其中,17座城市经济增速跑赢全国。
前三季度,万亿之城表现如何?从排名变化看,上升与下降的城市各自发展动能受到了什么影响?万亿之城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围绕上述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他看来,前三季度,万亿GDP城市经济稳定增长,意味着我国大城市继续向好发展,规模效应趋势还是比较明显,是中国经济的强支撑和稳定器。
曾刚认为,万亿之城要抓住区域战略重点,用好“两重”“两新”政策,注重科技发展,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长期国债、专项国债用到关键的实施战略上。当前,大部分万亿GDP城市都在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未来赛道,未来需要增加主动性,让更专业的机构人员参与未来产业方案谋划。
万亿GDP城市规模效应明显
《21世纪》:26个万亿GDP城市作为中国城市排头兵,前三季度经济表现如何?
曾刚:前三季度,万亿GDP城市的表现和大家预计的差不多,都是稳定增长,26个万亿GDP城市中,有17个城市经济增速跑赢全国。以季度变化看,对比的时间尺度较短,城市排名比较稳定,只有个别调整,总体大趋势没太多变化,万亿之城还是中国经济的强支撑和稳定器。
此前,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下降或减弱,目前看,大城市继续向好发展,规模效应趋势还是比较明显。
不过,前三季度,部分万亿之城有一些位次调整,例如合肥、东莞位次上升。以东莞为例,可以看到东莞明显的后发优势,通过与深圳形成互补,不仅是配套生产,也发展出不少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链环节,例如科技研发。
《21世纪》:从GDP排名来看,前三季度的万亿GDP城市中,长沙与郑州拉开差距,这些城市各自发展动能受到了什么影响?
曾刚:长沙和郑州都是省会城市,但长沙在强省会和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方向上或有一些迟疑,郑州坚定推进强省会战略,可以预见,未来河南会更加集中资源到郑州。前三季度,长沙经济表现还比较稳健,由于城市主导产业偏传统重工业,能实现4.8%的经济增速已经不容易,未来想要继续加快发展,可以在新兴产业上找准发力点。
因地制宜提升竞争力
《21世纪》:万亿之城位次变化方面,前三季度,合肥排名逐步上升,天津、宁波、青岛继续冲击前十名。如何看待这几座城市的发展动力?
曾刚:安徽在举全省之力在支持合肥发展,特别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方面,支持一些龙头企业发展,合肥政府在投资方面也比较有胆量和信心。这几年强省会做的最成功的一个例子就是合肥,不仅把省会做大了,也把城市能级做强了,不仅解决规模问题,还同步提升发展质量,这是合肥的明显特征。
天津作为直辖市,虽然离北京近,但是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没有发挥出优势,未来还需要加大发展主动性。
宁波和青岛有一些相似,都是所在省份的“第二城”,虽然面临强省会的压力,但积极寻找发展机会。宁波发挥港口优势,从干散货为主的港口运输结构,逐渐往高端化进阶,积极开展集装箱运输,同时拓展港航高附加值产业链,宁波一批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也很强。青岛此前借助沿海开放优势,发展对外合作,现在也注重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面向全国统一大市场拓展新发展支点,产业结构转型也走在全国比较靠前的位置。
《21世纪》:当前“两重”“两新”政策契机,各城市可以抓住哪些机遇?万亿之城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可以侧重从哪些方面提升竞争力?
曾刚:当前“两重”“两新”政策是与长期国债和专项国债一起的,有很多具体配套政策。万亿GDP城市最有可能也应当把握住这个机遇,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注重国家所需与地方所能相结合,因地制宜是最重要的。
此外,万亿之城还要抓住区域战略重点,例如长三角一体化经济协同发展,注重科技发展,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长期国债、专项国债用到关键的实施战略上。
当前,大部分万亿GDP城市都在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未来赛道,但目前一些项目专业性质差一些,未来需要增加主动性,让更专业的机构人员参与未来产业方案谋划。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对本文亦有帮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