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个饱,打胜仗多缴枪!”
这首简短有力,朗朗上口的歌谣,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虽然时隔已久,但是至今依旧韵味犹在,也不由得将我们的思绪再次拉回了1940年10月的那场“黄桥战役”。
就如同歌谣中所提到的那样“军队要靠百姓帮”,军队打仗,人民群众是基础,更是坚定的靠山。黄桥战役亦是如此,曾经黄桥镇的人民即便冒着被敌军炮弹击中的危险,也要坚持将那黄桥烧饼送到前线,以自己的方式支援战斗。
于是在曾经那些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也正因为有着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军民上下一心,才帮助我军取得了多场胜利。
粟裕,陈毅
但作为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黄桥战役能够取得胜利,和我国这位大将的卓越的军事才能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是谁?每逢提及“黄桥”,必定会想到他——“战神”粟裕,粟裕大将向来不惧险仗,敢打硬仗,在面对困境时,总是能兵行险招,出奇制胜,百战百胜,就连他的战友陈毅元帅,也曾评价他是:
“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而黄桥战役算得上是粟裕大将的成名之战,作为新四军挺进苏北时的第一仗,但是这一开局就是一步险棋,一场豪赌。在此战中,粟裕更是一展其用兵入神,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刚敢果断的作战特点,让人啧啧称奇,妙哉,妙哉。
粟裕
新四军挺进苏北
当抗日战争进行到1940年时,日军向我国华北地区进行大规模增兵,致使华北地区大部分地区接连沦陷,也让我国的抗日救亡行动变得越发艰苦。但“华中是我们最重要的生命线”,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我们深刻意识到,跨过长江,挺入中原,发展华中地区,势在必行,并最终决定先发展苏北,压一压韩德勤方面的攻势。
7月,曾经的江南指挥部正式更名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NA4),并由陈毅,粟裕二人分别被担任其正、副指挥官。
在接到大力发展华中地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指示后,陈,粟二人亲自带领着所辖部队的3个纵队(分别由叶飞、王必成、陶勇率领),9个团,共计7000多人,浩浩荡荡出发,横渡那滚滚长江,开始向苏北方向不断挺进。
“大海从鱼跃,天高任鸟飞”,自粟裕踏过长江的那一刻起,华中的广阔疆场,几乎就任由他纵横驰骋了。
新四军向苏北不断逼近的行动,自然也引起了国民党方面的关注和警觉,使其深感担忧和威胁,担心新四军会不断发展壮大,因而也将其视为了一个心腹大患。
但眼见此时的陈毅,和粟裕还尚未在苏北地区站稳脚跟,是能够将其进行驱逐或者重创的难得时机,此时,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司令的韩德勤开始坐不住了,不断制造与新四军之间的种种摩擦。
韩德勤
9月,陈,粟带领的部队被韩德勤逼到了黄桥地区(今江苏泰兴),黄桥背靠长江,若在此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能便于我军控制整个长江通道。于是韩德勤方面为此出动了大量精锐部队,甚至叫嚣着:
“要把新四军赶到长江里喝水”。
从苏北地区的各方军事力量对比上来看,若抛开日军不谈,排在首位的便是韩德勤的部队,其下辖26个团,共计3万余人,但粟裕方面却只有7000余人,其兵力人数是韩德勤的1/4。
可以说,此时的新四军面对韩德勤部几乎不占优势,延安总部也深知这一点,担忧此时位于苏北的新四军恐难以抵挡韩德勤,但是黄桥之战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四军能否在苏北立足,即便我们已经被敌军逼到墙角,也必须要破釜沉舟,绝地反击,只能打不能退。
1940年新四军进入江苏泰兴清,图为黄桥战斗之前途中行军,骑马者前为陈毅、后为粟裕
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
这打仗就如同是在做一道数学题,在新四军与韩德勤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擅长险中求胜的粟裕,直接做起了两道减法,化繁为简,要与拿韩德勤死磕到底。
第一道“减法”
韩德勤部队虽然兵力人数多,但粟裕认为那只是看似人多,除了人多这一优势以外,韩德勤部在其他很多方面其实并不一定优于新四军,且其兵分三路,兵力较为分散,他完全可以集中兵力打一场大仗,争取一丝胜利的希望。
粟裕认为有取胜希望,但韩德勤几乎不把新四军放在眼里,因为在他看来,此时的新四军兵力不多,装备不好,且还未在苏北站稳脚跟,但这已经是犯了轻敌的兵家大忌。
另外,粟裕还留意到韩德勤部队右翼为“二李一陈”(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但“二李一陈”还处于中立态度,基本只出工不出力。于是粟裕便做起了这第一道“减法”,减去其右翼部队,那就只剩下左翼的韩德勤主力部队,但总兵力还不超过7个团。
李明洋
想到这里,粟裕顿觉松了一口气,于是便决定与陈毅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方式来打击韩德勤的左翼部队。
第二道“减法”
俗话说“金姜堰,银曲塘”,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姜堰周围地区四通八达,倘若此处被韩德勤先一步卡死,对于新四军极为不利,等于间接困死在黄桥。所以粟裕意识到,要守住黄桥,必须拿下姜堰。
而此时,负责镇守姜堰的为保安第9旅旅长张少华,其拥有6个团的兵力,但粟裕则拥有9个团的兵力,以9个团兵力去打6个团,打一场攻坚战,战胜几率很大。但是张少华除了6个团的兵力以外,还在姜堰南面的运盐河附近构筑了近36个防御碉堡,并都安装了电网。因此,就算我军9个团能拿下姜堰,但伤亡损失也是不小的,这着实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
于是,粟裕又做了这第二道减法,但减法的主角却是韩德勤。粟裕先是以一招“调虎离山”,让新四军的一个纵队假装向海安发动进攻, 不把新四军放在眼里的韩德勤果然中计,迅速将驻守在姜堰地区的守军,调往了海安地区。这样一来,赵少华部队就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两个团。
兵力问题解决了,但张少华还有36个碉堡,如果我们要一个个打,逐一击破依然费时费力。于是粟裕直接选择先简单粗暴地剪断电网,避开那碉堡而不攻,转而向姜堰街冲去,直冲张少华所在之处,让张少华一时间阵脚大乱,猝不及防。
你可能会疑惑粟裕为何如此果断?但凡是换成日军,或者善于巷战,战斗力强悍的其他部队,你敢不打碉堡,冒冒失失闯进去?就算是粟裕也不敢,之所以他兵行险招,就是看准了张少华部队战斗力不强,但凡打起巷战,一打就垮,而张少华部队还真就不堪一击,在新四军打到家门口后,便纷纷缴械投降了。于是,这前两道减法,两场小规模较量,便如此轻松地取得了两战两捷的战果。
退避三舍,以退为进
新四军虽暂时占领了姜堰,但韩德勤又怎肯轻易就此作罢,并表示:
“只要新四军退出姜堰,一切均可商议,否则无谈判余地”。
按照韩德勤的想法,陈毅,和粟裕应该不会同意轻易退出姜堰,但令他没想到的是,陈毅和粟裕,此次还真的顺了他的意,答应了他的要求,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表面上,韩德勤以为新四军好欺负,但实际上是陈、粟计划上演一出退避三舍,以退为进的好戏。因为此时的姜堰,已经形同一个死镇,无多大的实际意义,不仅无法作为黄桥的屏障,还会分散兵力。但如果我们答应退出姜堰,就可在退守的过程中,争取到20天的时间,借机休整和备战。
同时,让出姜堰,其实不是让给韩德勤,而是让给“二李一陈”,二李一陈的态度本就摇摆不定,倘若此次毫不费力就轻松得到姜堰,自然大喜过望,表示愿意继续保持中立态度。而此时的韩德勤方才如梦初醒,认为自己被当猴耍了,致使其气急败坏。
决战时刻
独立六旅
粟裕则对士兵们说道:
“黄桥北靠长江,退无可退,只能破釜沉舟,我们这一仗打成平手还不行,或者小胜都太可惜,非要打个干净彻底的歼灭战不可!”
1940年10月3日,韩德勤部队的6个团,开始进攻黄桥,并计划在7天之内拿下黄桥。决战在即,敌我双方都磨刀霍霍,誓要给予对方迎头痛击。
以前,在兵力充足,以多打少的情况下,粟裕都选择打歼灭战,先打弱敌。但这一次由于必须以少胜多,于是他选择先打最强的——由旅长翁达所带领的独立第六旅。独立六旅是韩德勤的主力,战斗力强悍,全旅上下共计3000多人,武器装备精良,部队精干。
翁达
而粟裕选择将独立六旅作为首攻对象,也是有着自己的考虑的:如果能成功歼灭独立六旅,不仅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重创韩德勤部队的作战士气,还能再次稳定“二李一陈”,使其继续与韩德勤保持距离,保持中立。
第二,独立六旅是韩德勤部队进攻黄桥时,中路军的右翼部队,若能歼灭独立六旅,则能在韩德勤部队中路打开一个缺口,届时便能方便新四军进行侧面的迂回和包围。可以说,歼灭独立六旅,对于整场黄桥战役几乎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翁达和89军军长李守维都建功心切,急于求成,虽然李守维的第一次总攻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依旧坚持认为如若能抓紧时间再发起一次总攻,以李守维和翁达两个部队强兵,拿下黄桥是很有把握的,在自己这两个部下的建议下,韩德勤最终也同意发起第二轮的总攻,但现实很快就会让他为自己的这个决定感到后悔。
翁达的独立六旅开始从高桥出发,一路朝着黄桥北门的方向前去,得到翁达部队的行动情报后,粟裕立马登上北门的制高点,进行观察和分析,此时的他敏锐地察觉到,从高桥到黄桥,共计15里的路程,而翁达独立六旅则是3000人的纵队前行,倘若以两人间隔一米的距离计算,这支3000人的部队长约八九里。
当翁达独立旅不断靠近黄桥北门时,殊不知这样一个长约八九里的纵队已经进入了新四军的埋伏地段,只要翁达独立旅行进至距离黄桥仅5里的路程时,新四军便可将其进行拦腰截断。
当眼看着自己的部队被新四军多路突袭,分割歼灭后,此时的翁达方才意识到一切都为时已晚,但还是试图想要为部队打开一条退路。
- 李守维的反击
10月4日晚10点,翁达独立六旅被伏击的消息传到了李守维那里,但此时的他并没有决定立刻前往进行支援,而是选择连夜调兵遣将,计划在10月5日向黄桥东门发起攻势,并将下辖所有部队的炮火都集中起来,准备从不同距离,不同方位对黄桥实行炮火猛攻。
在李守维的炮火袭击之下,黄桥的形势一度变得十分危急,鉴于此情况,粟裕也立刻紧张了起来,而他的这种紧张主要还是来源于他兵力不够,且还没有预备部队,想要实行反击,就是空谈。但就在这关键时刻,江南部队的援兵部队来了。援兵部队来得真及时,一解燃眉之急。
但此时的援兵部队距离黄桥其实还有20里的距离,兵力也只有一个营,但却让粟裕再一次急中生智,他跑到黄桥东门,大声高呼着一个“谎言”:
“江南来了几个团增援我们”。
别看是一句谎言,但恰好就是这句谎言,让我军士气大振,也让东门得以转危为安。
翁达独立六旅被歼灭,此时李守维的89军也已经处于一个孤立无援的状态,被新四军所包围,战场主动权已经被粟裕所牢牢掌控了,他下令向89军发起总攻,在经过一整夜的激战以后,89军主力部队被全歼,而89军军长李守维最终也落水淹死于河中,韩德勤也只能灰溜溜带领着千余人的残兵逃回兴化。
小结
至此,黄桥一战,由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最终以7000人的兵力,却歼灭了韩德勤所率领的1.1万余人,有力打击了国军部队,初步完成了新四军发展苏北敌后根据地的战略目标。令陈毅难掩心中的喜悦,忍不住赋诗一首:
“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chái )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但为何黄桥战役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却依旧能以少胜多?会看,会算,会打,依旧是我军的制胜关键,尤其是粟裕大将总能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精妙计算,善于观察敌军不足和缺点,出奇招,用奇兵,总在千钧一发之际,出奇制胜,一展其作为常胜将军的不凡之处,打出其作为“战神”的赫赫威名。
粟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