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950年10月,我国第一批志愿军在彭德怀总司令的带领下,开始入朝作战。
一直到1953年7月28日,彭德怀总司令正式在朝鲜停战协定书上签字,至此,长达三年之久的朝鲜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而彭老总也亲眼见证了这三年以来的朝鲜战争全过程,也见证了志愿军是如何在艰苦卓绝的情况下,用血肉之躯去抵抗美军猛烈的炮火攻势。
彭老总(左)与金日成(右)
其实,早在志愿军入朝作战之初,彭德怀总司令心里就很明白志愿军与美军在武器装备上存在的巨大差异,是极不对等的一次生死较量,在他看来:“敌人的坦克和炮兵暂时占优势,这是敌人比我们强的地方”,“敌火力猛烈,我伤亡相当大”。
而在朝鲜战争初期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邓华将军,也对美军部队存在的优势了然于心,他曾说:
“美帝国主义是一支高度现代化的军队,有海陆空三军能够进行联合作战,在战场上,同时掌握制空权,制海权,且地面部队火力强,机动速度也快。”
开国上将邓华
曾在朝鲜战争初期担任志愿军19兵团政委的李志民也认为:“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最大的优势就是飞机,大炮,坦克很多.......”
在这样一个双方武器装备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如果志愿军还采取正面平推的作战方式来迎战美军,势必会让美军的飞机,坦克,大炮充分发挥其炮火威力,这对志愿军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开国上将李志民
从以上三位将帅给出的评价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了关于美军“火力”“炮火”之类的字眼,评价客观中肯,只有在了解了敌人的优势以后,才能更方便我军制定克制敌军优势的战略战术。
因此在作战初期,志愿军部队通常都采用夜战,近战,速战速决的作战方式,主要以运动战为主,再将阵地战与游击战相结合,迂回包围,分割切断敌军部队,力求在运动战中尽可能的歼灭敌军,掌握战场主动权。
阵地上的志愿军
美军炮火疯狂倾泻
但是作为帝国主义支柱的美军部队也不是吃素的,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军事领域都很有自己的一套。
在朝鲜战场亦是如此,不墨守陈规,善于根据战场局势,做出相应的改变,且向来以火力著称的美军,在战场上也从来不吝惜自己的弹药消耗,向志愿军部队实施了极为严密的火力封锁,疯狂向志愿军所在阵地倾泻“范弗里特弹药量”。
朝鲜战场上的美军
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美军的火力有多凶猛?仅美军一个军的兵力就配备火炮14210门,美军在巅峰时期拥有23万人的地面兵力,共编为第1,9,10 三个军,如果按照这样来计算的话,相当于美军部队中,不到6个人就能拥有一门大炮,不得不说,其火力配置堪称豪华。
美军炮兵
不仅如此,朝鲜战场上美军各个一线野战师部队,还下辖着一个师属炮兵团,配备有105毫米榴弹炮营3个、155毫米榴弹炮营1个,每营又有18门炮,合计72门炮弹。下辖一个师属高炮营,装备32辆40毫米自行高射炮。
每个师又下辖三个步兵团,每团配备有重迫击炮、反坦克炮连各一个,配炮弹12—16门,且每个营队还同时配备着迫击炮和75毫米无后坐力炮排各一个,一般炮弹3-4门;每个连队配备轻迫击炮和57毫米无后坐力炮 班各一个,一般炮弹2到3门。
大批量装备到美军中的57毫米无后坐力炮
1950年11月以后,美军又再次对各师级部队的炮火配置进行了加强,为其增添了坦克部队,每个师配备一个坦克连,共计配备149辆坦克。
朝鲜战争中美军的武器配置有多豪横?我想纵使有这么多的数据作为依托,或许都不及在上甘岭战役中,那1个苹果的故事带给人的震撼力强。
据志愿军15军的军史有关记载,在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后勤部队曾准备了多达4万斤的苹果想要运往坑道中,但直至整场战役结束,最终能突破美军火力封锁,成功送进志愿军坑道中的苹果有且只有1个,而这一点也不夸张,夸张的是美军疯狂的炮火攻势。
美军炮兵阵地
志愿军坑道战术
但即便如此,志愿军在美军的这样的炮火攻势下,又是如何做到反败为胜,并最终将豪横的美军部队打退至三八线以外的呢?坑道战术功不可没,时至今日,都非常值得拿来说道说道。
- 深受启发
最先发现坑道战巨大战略价值的人是我军部队“三杨”之一的杨得志,在朝鲜战争期间,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19兵团司令的杨得志,在看到美军成百倍的火力攻势给阵地上的志愿军部队造成了重大伤亡后,内心百感交集,忧心忡忡,65军军长肖应棠此时也十分沮丧:
“这两天打得不好,部队损失很严重”说完,险些落了泪。
开国少将肖应棠
杨得志随即安慰道:
“你打我,我让你打不着;我打你,就要把你打死。但现在的首要问题是,要先想办法不让敌人打着,再解决如何把敌人打死的问题,这方面我希望你们多想想、多谈谈。”
果然,集思广益,进行头脑风暴,总能获得不一样的灵感和启发。在杨得志提到了解放战争中的首次大城市攻坚战——石家庄战役后,大伙儿的思路似乎就被瞬间打开了,瞬间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石家庄战役
杨得志在回忆起那场攻坚战时表示:
“在那次战役中,我军部队为攻克具有着坚固防御工事的大城市时,所采取的方式正是构筑进攻出发工事,将大部队部署和屯集在敌人还没有发现的战壕和坑道里,然后趁机对敌人展开突袭,而这种方式也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此时,军长肖应棠也突然站起身来表示:
“最近,有的战士们为了抵御美军的炮火,有的则开始选择在阵地的背面挖起了防炮洞,其效果还真的不错。”
在场的所有人似乎都重燃起了胜利的希望,李志民表示:
“再挖深些如何?挖通它,连起来,形成一个地道网。然后再多搞几个射孔和瞭望孔,掩护自己,消灭敌人!”
挖穿山体,用反斜面抵御炮火
- 大规模构筑坑道
凭借着直觉,和多年来的战场经验,我军将领们认为终于找对了应对美军炮火攻势的良策,于是杨得志立刻同时65军的战士们,一起动手挥镐举锤挖坑道,筑造防御工事,说干咱就干,战士们的作战士气也被瞬间点燃,对坚守阵地,利用坑道打击敌军的方式充满了信心。
阵地上的志愿军
于是一个个防炮洞,坑道工事接连在我军阵地上出现,彭德怀总司令也对其给予了密切的关注,1951年9月时,志愿军各参战部队都积极采用这总坑道作战的方式,志愿军阵地展开大规模的坑道构筑行动。
到1952年3月时,在志愿军的各师团部队所在阵地上都初步形成由坑道,堑壕掩体,交通沟道相结合的一整套防御体系。
坑道内的志愿军为炮兵播报坐标
可以说,纵观整个世界战争史,都难见到这样完备且极具成效的坑道防御网。
不得不说,志愿军简直就是构筑坑道的天才,志愿军以一个坑道工事为支撑点和核心骨干,且其内部设施齐全,交通干道,支道,交通壕,射击工事等作战设施一应俱全。
就连供战士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宿舍,食堂,厕所等也应有尽有,甚至还有“坑道图书馆”。谁能想到这些设施竟都被志愿军们搬进了朝鲜战场的一座座山脉之中,形成了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真正意义上的地下长城。
坑道中的图书馆
据战后统计表明,志愿军在朝鲜战争期间所构筑的坑道长度达到1250公里,而各种堑壕,交通壕的总长度则达到了6240公里,可以媲美我国的万里长城。
其所挖出的土石方甚至高达6000万m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若以1m³来排列的话,6000万m³足以绕地球赤道一周半,形成世界战争史上的又一道奇观,和登峰造极之作。
然而,这一切都是仅来自于志愿军们的双手,和简易的一把把钢凿铁锤,将几百上千把十字铁镐硬生生磨成了铁块,在坑道工事完成后,任意摊开一位志愿军的双手,我们都能清晰的看见那一道道的坚硬血茧。
坑道修筑
“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
随着坑道工事的逐渐完工,我军的防御阵地也基本稳固,并成功抵挡住了美军的炮火袭击。
在坑道的掩护下,任凭你美军在上面扔炮弹,我们一溜烟儿便可钻进坑道中,美军炮弹难以伤及我军。待美军进行火力转移,美军步兵开始进行冲击时。志愿军们又再次跃出坑道,对美军展开反击作战。此时,若要论步兵战斗力,还是一向擅长地面作战的中国志愿军更占据优势。
志愿军发起进攻
而采取坑道作战的结果也可想而知了,在曾经的夏秋防御作战过程中,美军原本发射40发到60发炮弹便可轻易杀伤我军志愿军一名,但是有了坑道以后,1952年的1月到8月的作战过程中,美军至少要发射660发炮弹才可让我军志愿军减员一名。
再比如,64军的志愿军们曾利用一个马蹄形坑道,仅在一天内,不仅抗住了美军的3万发炮弹打击,和数百枚炸弹攻击,同时还击退了美军步兵多达21次的进攻,造成了美韩军队700多人的伤亡,而我军只伤亡21人。
志愿军在坑道内
坑道作战不仅是志愿军们的理想防御之所,也造成了美军的巨大伤亡,使得美军的弹药消耗量比以前更加惊人。
这时候,美军终于见识到了志愿军坑道作战的厉害之处,纵使有打不完的炮弹,也难以攻破志愿军的一座坑道,美国人终于尝到了恐惧,失败的滋味,并称呼志愿军为“闭居洞中的龙”,更是将志愿军一道道坚不可摧的坑道防线称之为是“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
有些坑道可直接从岩壁上获取饮用水
- 范弗里特的反击
“范弗里特弹药量”在面对志愿军坑道时,也黯然失色。范弗里特开始感到焦虑,他想尽各种应对志愿军坑道的方式,一次次地进行试验,但却依旧是惨败,仅在1个月内,美军第8集团军曾设伏247次,但最后却一无所获。
于是范弗里特开始尝试着一项破坏志愿军枪眼的试验,试图将弹道比较平直的炮弹集中起来,以对志愿军的坑道口和枪眼进行直接摧毁打击,并辅之以重型炸弹,想要一举轰塌志愿军的坑道。
志愿军战士依托坑道射击
但试验结果再次让美军失望了,这种方式仅对志愿军坑道造成了轻微的损失。虽然只是轻微的损失,但也让我军部队警觉了起来,立刻对坑道进行了完善,初期的坑道口普遍只有10米到15米的厚度,在经过了加固以后,后期的坑道口顶部厚度已经达到了50米,美军的炮弹几乎难以将其炸毁。
同时每个坑道至少会设置两个坑道口,且坑道口的要求极高,必须要具备防空、防弹、防毒、防滑等多种功能,坚实抗揍,就算是范弗里特也要看傻眼。
- 志愿军的“生命之道”
坑道的存在,不仅仅是抵御美军炮火的坚实防御工事,也是保卫了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们的一条生命之道。
坑道的存在,使得志愿军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和后勤补给,休养生息。坑道的存在,也让志愿军得以有发起反击的机会,并和地面部队相互配合,里应外合。在激烈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的多次反攻行动几乎都是在地面部队和坑道分队的外媒配合下,成功取胜的。
上甘岭战役胜利
于是彭总司令终于下定了决心:“看来坚守住阵地已经没有多大问题了,第六次战役可以取消了”,并于10月29日,正式下令志愿军各部队,从11月开始至年底,不需要再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作战。至此,志愿军在与美军的鏖战中,终于实现了由运动战向阵地防御战的转变。
坑道作战取得的成效也立即传到了毛主席耳朵里,他笑着对一旁的周恩来总理表示道:
“我们这方面的问题,最初是能不能打,后来是能不能守,现在看来都能解决了”。
志愿军向前线运送物资
结语
我们的问题解决了,美军则要为之头疼不已了,战场接连失利,美军武器无用武之地,美军只能无奈放下枪杆,大炮,与志愿军展开谈判,并最终签署停战协议。
而坑道战术也因此一战成名,扬名中外,成为了各国争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时至今日,依旧是游击战和防御战的一种理想选择。
所以,我们才说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所取得的胜利,与坑道做出的贡献密不可分,而这种经典的坑道作战战术也被我国应用到了之后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但中越战场上的坑道规模相对较小,形式上也有所变化,但却依然在战场上取得了良好成效,甚至还在中越战场上又有了一个响亮的新名称“猫耳洞”。
“猫耳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