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伤亡共9000余万人。参战的绝大多数是男性,战后,不少国家都出现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现象。
苏联也是其中之一,此次战争中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失去了成百上千万男性公民。据悉,当时苏联农庄男女比例是1:2.7。很多女性失去丈夫,成为寡妇。男女比例失调影响的不只是国内的生产,还影响下一代的繁衍,苏联面临严重的人口危机。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1945年,苏联出兵我国东北,日军迅速战败。日本投降后,60万左右的关东军被带回苏联,关进战俘营。这些战俘被送到西伯利亚等地区充当苦力,为苏联的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这些日军每天从事繁重的劳动,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
由于男性严重缺失,苏联政府只好号召和鼓励国内的女性从事生产,保证国家的运转,所以当时很多岗位上都有苏联女性的身影。战俘营也不例外,看守关东军中有不少女性。所谓“食色性也”,苏联本就是一个热情、开放而又浪漫的国家。本国的男性少了,只好和外国人谈恋爱。或许是生理上的需要,或许是精神上的需要,战俘营里面出现了很多异国恋。
但这种恋情苏联政府并不是很认可,1945年8月11日,苏联内务部就发表声明:所有“思想道德不坚定”的妇女都要被开除出战俘营。资料记载,战俘营的一位女医生与外国战俘的恋情被发现后,女医生被开除党籍,那位战俘被赶到惩戒所去挖煤。这些异国恋只能悄悄进行。
苏联女性不仅要面对被开除的风险,还要面对身体健康受损。感情不被接受,那爱情的结晶更不会被接受。怀上孩子后,不但不能生下来,还会被拉去医疗条件不好的诊所秘密堕胎,这对女性身体伤害极大。
阻挠他们爱情的还有其他因素,比如能不能长相厮守?苏联政府只允许极少数日本人与本国女性结婚,其他的日本俘虏后都被遣送回国。不被允许的日本人无法获得苏联国籍,不能长期在苏联生活。再加上日本人誓死效忠天皇的思想,不少日本人即使在苏联结婚生子,也不会长期定居苏联。一旦有机会回去,他们就会抛妻弃子,回到日本,被抛弃的苏联女性余生在悲伤中度过。
当然,苏联除了允许少部分战俘与国内女性结婚,还提倡早婚早育、奖励生育、接收移民等。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少中国青年前往苏联工作、学习,其中有人在苏联结婚生子,甚至是定居。苏联利用国家之间的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的负面影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