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隆溪教授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2023年)第11章是From Ouyang Xiu to Su Shi: The Splendor of Northern Song Literature (p.206-228),论及北宋诸名家,例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1021-1086) 。
张教授介绍,王安石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p.213),但是,张教授没有征引王安石的古文。为什么?
张教授认为 He has much greater achievement in poetry. 意思是:王安石的诗,成就更高(参考:“王安石的文章,从文学角度说成就远不如他的诗歌。”语见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第二版,页239),因此,张教授首先列举了王安石《明妃曲》为例 (p.214)。
王安石(临川先生)人称“拗相公”,这绰号大概指他常常固执己见(Jonathan Pease, His Stubbornship: Prime Minister Wang Anshi, Reformer and Poet. Leiden: Brill, 2021)。若要固执己见,首先得有主见。王安石《明妃曲》就写出了他对明妃故事的独特见解。
王安石《明妃曲》一出,激起北宋文坛名人的兴趣,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曾巩、刘敞等人都有和作(张高评《王昭君形象之转化与创新:史传小说诗歌杂剧之流变》,里仁书局2011年版,页72)。
不过,到了南宋,《明妃曲》引起了争议,连累王安石受到猛烈的抨击。从这个角度看,《明妃曲》可以说是触发了“王安石诗案”。
《明妃曲》二首,见于《临川先生文集》卷第四。本文先略探《明妃曲》的来历,然后讨论张教授的译文。
王安石《明妃曲》脱离“昭君怨”的传统
据蔡邕《琴操》,昭君嫁到胡地,曾作《怨旷思惟歌》(参看张文德《王昭君故事的传承与嬗变》,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页44)。
南北朝何逊撰《昭君怨》:“昔闻白鹤弄,已自轸离情。今来昭君曲,还悲秋草生。”(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艺文印书馆,1968年,第3卷,页1384)所谓“怨”和“悲”,都是缘于远嫁到异域。
唐朝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写的是明妃。杜甫同情明妃的身世,认为她孤零零客死异乡,千载之下,听到琵琶声还彷佛透出明妃的“怨恨”:
群山万壑赴荊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所写,诗旨不出《琴操》、何逊《昭君怨》的樊篱。换言之,何逊、杜甫都是着眼于明妃身世之惨,远嫁之怨。
在这种“昭君怨(的传统)”下,王安石的《明妃曲》能别出机杼,其新见令北宋人大感惊奇。王安石聚焦于昭君被选中出塞的缘由。
张隆溪教授译介《明妃曲》第一首
王安石《明妃曲》共有两首,在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2023年) 张隆溪教授将《明妃曲》第一首翻译成:
When Mingfei left the palace of Han,
Her tears wet her locks in the spring breeze.
Looking at her own shadow, she was all pale,
But the emperor almost lost his control and ease.
Turning back, he blamed the painter for betrayal,
For in his life he’d never seen such beauty before.
But painting can never capture the living disposition,
It’s pointless to have Mao Yanshou executed for naught.
Once gone, she knew she could never return,
It’s sad that in time she had no more Han clothes to wear.
She tried to ask about affairs south of the borders,
Only wild geese flew southward year after year.
Folks at home sent her news from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And told her not to think of home in her city of yurt.
Don’t you see that to A’Jiao the palace gate was long closed,
North or south, it’s the same when the heart is hurt! (p.215)
上引诗篇第八行中的Mao Yanshou,就是画工毛延寿。倒数第二行的 A’Jiao,是汉武帝的第一个皇后阿娇。
《明妃曲》全诗(《王荆文公诗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卷6)如下: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实,“毛延寿”这个名字,不见于班固(32-92)的《汉书》,也不见于范晔 (398–445) 的《后汉书》。
《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记载:“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可见,汉元帝直接以后宫良家子许配给匈奴单于。在选人的过程中,根本没有画工什么事,更无“毛延寿”其人。
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按这记载,是她自己请求离开汉宫。(《汉书・元帝纪》只说“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换言之,从上引《汉书》《后汉书》的相关记载,我们都没有看到王昭君被画工所拖累的事迹。正史之中,根本沒有画工的影子。
那么,“毛延寿”从何而来?始见于何书?
可能是《西京杂记》增出“毛延寿”
原来,《西京杂记》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西京杂记》卷二。此书讬为刘歆所撰,或谓系葛洪撰。参看成林、程章灿译《西京杂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页44。)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实属小说家言,笔者认为不可轻信,但是,不可信的故事却可以是更精彩的,因为在故事中增加“画工图形”,使故事出现波澜曲折(画工受贿、昭君因不肯行贿而受委屈、大汉天子在最后关头才发现真相)。
“毛延寿”最早见于何书?世人不见得有能力追查到真相(参看张文德《王昭君故事的传承与嬗变》学林出版社,2008 年,页61、页70)。
后人倒是乐意依据《西京杂记》提供的情节来踵事增华,于是,毛延寿从中作梗、图画失真俨然是最流行的昭君故事版本(张高评《王昭君形象之转化与创新》,里仁书局,2011年,页77)。
王安石写《明妃曲》,应该也是依据《西京杂记》之类的昭君传说而撰作,所以,诗中出现“丹青手”、“毛延寿”。
其实,毛延寿受贿作画的事,无正史可考,极有可能是好事者自己杜撰的。《西京杂记》在《四库全书》中被归类为子部小说家类。
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如果算是“咏史诗”,也只是依据“外史”、“杂史”而咏。诗家未必精于历史考证。
元代剧作家马致远《汉宫秋》(《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之中,毛延寿的角色更加重要:毛延寿不但负责选宫女,还因丑事败露而叛国,甚至引匈奴兵犯境索要王昭君。
文学作品原本就不必尽依史实来编写。只要写得精彩,就会有读者。这里再举一例: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中提到的明妃,并且提及了她的墓地“青冢”。然而,杜甫并没有亲眼见过明妃的墓。这首诗是他在湖北荆门一带游历时写成的。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推崇《明妃曲二首》是“名作”(第3册,页64)。撰稿者指出,《明妃曲》第一首有两个突出之处:一、为画工开脱,认为罪不在毛延寿;二、认为昭君出塞总比终老于汉宫中好。
换言之,王安石《明妃曲》是“翻案”之诗。“意态由来画不成”也脍炙人口(翁显良取此句为书名: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此书要旨近于“神韵论”)。
“低徊顾影无颜色”,是谁“无颜色”?
张教授书中所附《明妃曲》英译本,有些疑难之处,不好理解,例如:呈现于我们眼前的第三、第四行是这样的:
Looking at her own shadow, she was all pale,
But the emperor almost lost his control and ease.
笔者读到she was all pale, 顿时好奇心起:she was all pale是什么意思?她(昭君)脸色苍白?憔悴?她没有打扮?这she was all pale和下一行(汉天子不能自持)有没有逻辑关系?
笔者拿原诗来做英汉对照,这才知道译文中的she was all pale,底本原句其实是“无颜色”:
低徊顾影无颜色,
尚得君王不自持。
张教授的译文“she was all pale”意思可能是:“她(昭君)容颜惨淡。”(参考杜祖贻、刘殿爵主编《中国文学古典精华(增订版)》,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中冊,页321)。这样解读“无颜色”,大概是认为昭君将离汉宫时神情萎靡、落魄颓唐。“无颜色”,犹言面笼愁云。
此外,she was all pale也可能是指妇人的妆容。
旧时,“颜色”可解为好看的姿色面容,例如《匈奴歌》吟唱:“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此歌当是汉译本,首载于《西河故事》,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95年版,页124。转载于唐开元年间《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宋《乐府诗集》及明《丹铅总录》亦收录。)
此外,《全唐诗》卷 19载录白居易(772-846)《王昭君》:
汉使却回凭寄语,
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
莫道不如宫中时。
这是设为王昭君独白,其中“妾颜色”,是指“妾(昭君)的颜色、容颜”。最后两行的意思是王昭君请汉使陈述自己(昭君)在塞外安好,与旧时无异。
这似乎透出她内心崛强。也许,她容颜已今不如昔,但她不愿君王知道。无论如何,白居易呈现的不是她向汉帝乞求怜悯的声音 (NOT a begging voice )。
“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无颜色”
王安石所写“无颜色”也许可以有另一种解释。“无颜色”见于唐代白居易诗。白居易《长恨歌》描写杨贵妃: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六宫粉黛无颜色”,意思是:六宫佳丽和杨贵妃相比都显得“无颜色”、都是些庸脂俗粉而已(谢思炜《白居易诗文集校注》,中华书局,2011年,页943)。
王安石《明妃曲》写“低徊顾影无颜色”可能是指昭君明艳照人,令在场(汉宫)的其他女人都相形失色。
我们不妨考虑这种可能性:王安石《明妃曲》的“无颜色”是压缩“六宫粉黛无颜色”而成的。
下面,我们再从诗的特殊句法、史籍记载两方面,尝试申说王安石写“无颜色”可能不指昭君无颜色。
诗句的组合轴:试谈旧诗的一种特殊句法
或问:“无颜色”的主语是不是昭君?如果是,应该是“昭君无颜色”吧。
可是,“低徊顾影”和“无颜色”中间可以有停顿(a caesura),前后两单位未必共用同一个主语,例如:白居易《长恨歌》写“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我们知道“六军不发”是说军人不再前进 ,而“无奈何”却是指皇帝束手无策(唐玄宗无可奈何,欲救贵妃而不得,只好赐死杨妃)。句义不是“六军无奈何”。
“无奈何”和“无颜色”,在各自的诗句中的位置相同,可供比对参照。若说王安石的“无颜色”有它自己的主语,也是有可能的,这种情况至少不乏前例(《长恨歌》的“无奈何”)。
再如,《全唐诗》卷436录有白居易《长安闲居》(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页1037):
风竹松烟昼掩关,
意中长似在深山。
无人不怪长安住,
何独朝朝暮暮间。
“无人不怪长安住,何独朝朝暮暮闲”意思是:“无人不怪何 [以我] 住长安 [而] 独 [能] 朝朝暮暮闲”。
“无人不怪”“(我)长安住”也是一行之内在语气停顿处植入隐藏的主语(参看钱钟书《管锥编・毛诗正义》,三联2001年版,页291)。
再看一例。白居易《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香港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页227)。意思是:泪水湿透了罗巾无法入睡,好梦难成。深夜时分听到前殿传来按节拍唱歌的声音。妃子尚未老去,君王恩宠已断绝。斜靠着熏笼一直坐等到天明。”
“恩先断”的主语应是“君王”(不是“红颜”)。因此,“红颜未老・恩先断”的句法,前后两单位没有共用同一个主语。
换言之,“红颜未老”和“(君)恩”虽毗邻,但就没有处于同一组合轴上。这种情况,和苏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句法正相反(参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前后两单位处于同一组合轴上。
史籍记载,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
翻查史籍,我们得知:昭君离开汉宫时,非但没有萎靡不振,相反,史书上记载她“光明汉宫”。“光明”二字,正和 she was all pale相反 (pale=暗淡)。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卷八十九)
可见,昭君将离汉宫之时,“丰容靓饰”。
王安石《明妃曲》的写作,看来是先参考过《后汉书》。《明妃曲》“低徊顾影”之句,应该是沿袭自《后汉书》所写的“顾景裴回〔徘徊〕”。下面“竦动左右”是写在场的左右人等为她的艳色而心折、骚动。
“光明汉宫”其实就是说昭君艳压汉宫群女。最重要的是,昭君貌美“光明汉宫”,这时才出现在汉帝面前,所以“帝见大惊”。
如果在皇帝面前出现时, she is all pale (暗淡失色), 也就没有汉帝之惊为天人。
“长门闭阿娇”的“长门闭”,等于 was long closed?
《明妃曲》的结尾两行是:“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长门:汉朝的宫名。阿娇:陈皇后的小名(汉武帝的皇后,也称为陈阿娇)。所谓“长门闭阿娇”是说:西汉武帝将陈皇后幽禁在长门宫。
《明妃曲》结尾两行可能是暗示:昭君如果留在汉宫而不得宠,那就像西汉的陈阿娇一般被圈禁在皇宫里,一样是失意,因此,实在不必区分在南方失意还是在北方失意。
张教授译文:Don’t you see that to A’Jiao the palace gate was long closed, 语义像是“你难道没看到,对于阿娇来说,宫门早已关闭”。言下之意是阿娇不得入宫。
由于to A’Jiao the palace gate was long closed是倒装句式,也许有些读者一时未能明白句义。其实,the palace gate was long closed to somebody (A’Jiao) 这句话的意思是“宫门早已对某人(A’Jiao) 关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已经失去了进入某个场所的机会,或者某人被排除在特定圈子之外。
在描述“封闭”某场所或者设施的时候,常用 close (不可入内使用),不用shut。也就是说:The Palace is closed to visitors一般是表示:“皇宫不开放给访客参观”,而不是“(身在皇宫内的)访客出不了宫”。
A door is closed to somebody这种表达方式有时候带有一种象征意义,暗示某人不再有资格进入某个特定的环境。
可是,王安石《明妃曲》原诗“咫尺长门闭阿娇”是说:阿娇失去汉武帝的宠爱,她被幽禁在宫内(长门宫)不得出,而不是阿娇被拒入皇宫。
阿娇被幽闭在长门宫内
陈阿娇为什么被幽闭?
由于陈阿娇没有子嗣,加上汉武帝宠爱卫子夫,所以陈阿娇逐渐失宠。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陈阿娇因为涉及巫蛊之祸,被汉武帝废黜。
汉武帝元光五年七月,刘彻正式颁下诏书,收回皇后的印玺。诏书说:“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汉书・外戚传》)意思是:“皇后不守礼法,祈祷鬼神,利用巫术降祸于他人,无法承受天命。应当交回皇后的玺绶,离开皇后之位,退居长门宫。”
汉武帝下旨“退居长门宫”其实相当于圈禁她:阿娇失去了走出长门宫的自由。“
閉阿娇”令人联想到“閉昭君”(如果王昭君没有出塞的话)。
“长门闭”,非“长闭”(was long closed)
张隆溪教授译文中有the palace gate was long closed,但原诗只有“长门”的“长”。所谓 ...was long closed,意思是“长久关闭”或者“关闭已久”。
然而,原诗的“长门”不可以分拆。“长门”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颇有名气的,因为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收入萧统《昭明文选》)。
传说阿娇被幽禁长门宫,为了让汉武帝忆起昔日的情分,一掷千金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文选》的司马相如《长门赋并序》说陈阿娇“奉黄金百斤”给司马相如,请他写赋。
据说,古时幽禁宫人的冷宫有专名,称为“暴室”。然而《史记》《汉书》未见“冷宫”一词,《汉书・后戚传》记有“暴室狱”“暴室啬夫”(另参看朱子彦《后宫制度硏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页150-151)。
《长门赋》流传千古,它的副文本“千金买赋”故事也脍炙人口。南宋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邓广铭编笺《稼轩词编年笺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页52)的下半阙说: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既写“长门事”又写“千金纵买相如赋”,辛弃疾影射陈阿娇的意思相当明显。
《长门赋》是否缘于陈阿娇的黄金百斤?后世人没有明确的证据(《长门赋》序文内容有疑点)。辛弃疾也没有明写陈阿娇,但是,“长门事”三字所言何人,昭然若揭。辛弃疾是依照旧传闻写出长门宫内阿娇衷情难诉,她出“千金”请他人代为陈情。
汉武帝废黜阿娇这信息产生于汉文化语境(包括近世的影视传播),中国人也较熟知《长门赋》,因此,“闭阿娇”在解读上的困难度较低。然而,国外的读者缺乏相匹配的文化符号系统,他们可能将to A’Jiao the palace gate was long closed解读成she is shut out of the palace door。
张教授其实是知道“长门宫”的,他在书中说:At the end, he used another story of A’Jiao, Emperor Wu of Han’s first wife, who later was abandoned by the emperor and lived the rest of her sad life in the Long Gate Palace.
既然张教授知道有“长门宫”,那么,何以《明妃曲》译文的结尾处没有 the Long Gate Palace? 原诗句“咫尺长门闭阿娇”明明是有“长门”这个专名的。
这是悬案。我们无法代张教授解答。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这诗句,美国学者Xiaoshan YANG (杨晓山) 的译文是:Haven’t you seen how Ajiao was confined in the nearby Tall Gate Palace? (参看Wang Anshi and Song Poetic Cultur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21)。所谓 was confined, 明确是“限制、局限在,监禁、禁闭”的意思,比was closed to 清楚,更切合阿娇被圈禁的语境。
总结:“重写”(rewriting)?
本文从王安石《明妃曲》的“无颜色”“长门闭阿娇”为切入点,讨论这首诗的诠释问题。笔者的结论是:张隆溪教授“无颜色”“长门闭阿娇”译文,有可以商榷的余地。
“无颜色”可能不是说王昭君was all pale﹔“长门闭阿娇”是指阿娇被圈禁于长门宫内,不宜说是to A’Jiao the palace gate was long closed。
史籍“光明汉宫”的记载、汉帝的惊觉(发现王昭君原是美人)都说明王昭君将离汉宫时容光焕发、艳压群芳。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王昭君在汉帝面前“丰容靓饰,光明汉宫”,而不是黯然失色。至于“长门闭阿娇”的“长门”显然是指“长门宫”,不是说long closed(长闭)。
本文所论,皆聚焦于文本细节,表面上看是微不足道的,不过,细节的诠释和翻译都牵涉到原则问题(例如,上下文的理路、逻辑)。
翻译可以是一种“重写”(rewriting)。然而,rewriting 非无的放矢,也不是以误读充当新解。支持“重写论”的学者,往往认为 rewriting不离意识形态的制约,rewriting是为了适应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的文化和语境,是有所为而为的(translating is regarded as a Age of Post-Translation Studies. Routledge, 2016)。
王安石《明妃曲》得到评价如何?《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写林黛玉作《五美吟》,其中有一首咏昭君,宝钗评说道:“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
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欧阳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蔡义江校注本《红楼梦》,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页873)。
林黛玉《五美吟・明妃》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是对明妃遭遇的哀叹,后两句指摘汉元帝“权畀画工”的做法。
其实,王安石所写“枉杀”也有指斥朝廷失误之意。欧阳修写“安能……”更是抨击朝廷无能。因此,薛宝钗“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之论,显得言过其实,因为林黛玉的明妃诗所写未能脱出王安石《明妃曲》的樊篱(事实上,也有咏史诗弹反调,夸奖汉元帝“高明的和戎政策”。参看张高平《宋诗之传承与开拓》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页41)。
王昭君是怎样的人?《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传》都只说“赐单于”。在这两本史书之中,她是失声的 (voiceless)。
《琴操》写她自请求去、《后汉书・南匈奴传》载“乃请掖庭令求行”最能体现王昭君的主动选择 (subjectivity) ——她不会任人摆布,也不会颓唐沉沦。
但是,笔者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自请求去的故事已经是一种“重写”(rewriting)。此外,昭君拒绝贿赂画工(见《西京杂记》),也反映她自有主见。
王安石也是有主见的人。他却没能预见他得到的毁和誉。为什么?篇幅所限,笔者在下一篇才讨论相关的问题。
附记一:从王安石《拟寒山拾得》二十首说起
洪涛《“点铁成金”可以变成“化为乌有”?——谈“影响的焦虑”和文学成就超迈前人 (读张隆溪教授的英文版中国文学史・二十五)》(2024年9月18日) 征引张隆溪教授的言论:寒山子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毫无影响力”。
“毫无影响力”?
黄庭坚之外,王安石也看重寒山诗。笔者在撰写本文(《明妃,是失声的 (voiceless) 小姑娘?》)的过程中,又接触到寒山子诗的资料。
王安石撰有《拟寒山拾得》二十首,收入王安石著﹔李壁笺注,高克勤点校《王荆文公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卷四,页86-96。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似乎原附于《寄吴氏女子》之后,用以使长女耳目清明,从现世之纷扰中能有所觉悟而解脱(《寄吴氏女子》:“末有拟寒山,觉汝耳目莹”)。
王安石脱出“抒情描写”的传统,转而模拟寒山说教诗。二十首诗涵盖了禅宗基本问题之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和境界论,与佛禅思想关系匪浅。
除了王安石,宋代推尊寒山诗者尚有:杨杰、张景修、苏东坡、杨时、黄庭坚、晁补之、许景衡、叶梦得、吕本中、曾几、曹勋、胡仔、王十朋、洪迈、陆游、范成大、朱熹、周必大、楼钥、戴复古、薛师石、陈耆卿、洪适、王迈、刘克庄、王应麟等数十人(徐永恩编著《天台山和合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
附记二:族与国・概念史
2024年10月15日“古代小说网”刊出洪涛《古人的仇外、近人的“patriotic”——谈文学史家的“书法”和表彰之词(读张隆溪教授的英文版中国文学史・二十七)》,此文讨论文学史书写如何涉及族与国。
爱国,未必和特定的政权有关,例如,爱“文化中国”也是爱国。
关于“民族”和“中国”概念的讨论,读者还可以参看方维规教授《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及相关核心概念通考——兼释“中国”与民族主义论争》,载《亚洲概念史研究》第二辑(2014年),页3-60。
附记三:国与族・世界文学
柯马丁(Martin Kern)认为:属于世界文学的国族经典,无法以其国族意义生存下去。世界文学必须和国族经典对话,并扰乱和破坏其国族意义。
这是一家之言。读者如果想了解其理路,请参阅Martin Kern, “Who Decides the ‘United Nations of Great Books’?—Inspired by Prof. Zhang’s Speech.” In Tensions in World Literature: Between the Local and the Universal, ed. Weigui Fang, pp. 347-353. Palgrave Macmillan, 2018.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