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文博时空 作者 徐之南

“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战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告者,仁也;鸣不失时者,信也。”《尔雅·翼》中所概括的文、武、勇、仁、信,被称为鸡的“五德”。其中,文、武源于鸡的外在形象,勇、仁、信则取自于鸡的习性和内在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 佚名 琼花真珠鸡图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中国是全球最早驯养鸡的国家之一,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如河北武安磁山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了驯化家禽鸡的骨骼。

在甘肃天水西山坪大地湾一期文化中,已经发现了距今 8000 年左右的家鸡我国甲骨文中有“鸡”字,说明我国远在 3000 多年前就认识鸡,养鸡在我国已经有 8000 年的历史,有文字可查的历史至少也有 3000 多年。大约 5000 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已经出现了形似鸡的陶器。

《太平御览》:“黄帝之时,以凤为鸡。”传说鸡为日中乌,鸡鸣日出,带来光明,能够驱逐妖魔鬼怪。据考,晋董勋《答问礼俗》中说:正月初一为鸡日,正旦画鸡于门。魏晋时期,鸡成了门画中辟邪镇妖之物。南朝宗檩撰《荆楚岁时记》也载有“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此习俗流传下来,使在门楣上贴鸡成为四川成都一带春节的习俗。过去在桃花坞年画中也有“鸡王镇宅”的年画,图案上是一只大公鸡口衔毒虫。

鸡在古代被视为吉祥之鸟,因为“鸡”的发音与“吉”相近,所以古人常用鸡的形象来象征吉祥、生命和阳刚,同时也以鸡寓意“功名”或“封官进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 佚名 鸡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鸡”在中国古人的心中蕴含了丰富的意义。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画面。而“闻鸡起舞”则出自《晋书·祖逖传》,讲述了东晋名将祖逖胸怀志向、刻苦练武的故事。鸡鸣司晨,雄鸡一叫天下白,含着催人奋发的力量。因此,鸡也成了早期先民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 许佑 籐花乳鸡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 华嵒 锦鸡竹菊图 上海博物馆

01

魏晋南北朝:早期写实与象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 年~589 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具有重要文化特征的时期。魏晋时期的陶器中有不少鸡形的陶制品,尤其是一些民间出土的陶器上,常常将鸡的造型简化。这类陶器多用于日常生活或宗教祭祀。工艺风格强调自然主义和写实性,鸡的造型往往更加生动、逼真,体现了对自然和动物的细致观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晋 青釉鸡首壶

鸡首壶最早出现于西晋,因其鸡首状壶嘴而得名。鸡首壶,又称鸡头壶、天鸡壶,晋时称“罂”,得名于壶嘴流部的鸡首形装饰。此鸡首壶浅盘口,矮直颈,平底微凹。器形规整,瓷胎坚致。其上堆贴模制的无颈尖嘴鸡头,相对处贴鸡尾,两侧各置泥条形系。此壶鸡头无流,纯作装饰之用。

早期的鸡首壶,鸡首只是装饰,与壶内并不相通,后来才开了口,成为鸡首状的流。最初的鸡首壶甚至还会分公母鸡。与鸡首相对一侧的壶身,接有一个把手。西晋时期的鸡首壶,壶身、壶颈比较矮,鸡尾较小,有矮胖敦实的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晋 德清窑黑釉鸡首壶

东晋时期的鸡首壶,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被曲柄代,壶身更为浑圆。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头壶,洗口细颈扁圆腹平底,柄高于壶口,釉层丰厚滋润,乌黑发亮。肩部一侧雕塑一凸起的鸡头形流,相对一侧饰安一曲柄,柄连于肩、口之间,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单把执壶,前面使用鸡头嘴流水,壶之形便欣然而出。其黑如漆,均匀施釉,光泽柔美。

鸡头壶烧制的瓷窑有越窑、瓯窑、德清窑等。德清窑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德清县,其烧制的精美黑瓷独具特色,成为当时颇有声誉的特殊瓷窑,同时也兼烧青瓷。虽然黑釉和青釉都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但黑釉中的氧化铁含量比青釉高,通常达到 6-8%。东晋时期的黑釉瓷以浙江德清窑最具代表性。除了鸡头壶,常见的器物还有碗、钵、盘、罐和盘口壶等日用器皿。德清窑的烧制历史较短,大约集中在东晋至南朝早期的一百多年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齐 青釉贴塑兽面纹龙柄鸡首壶 山西博物馆藏

青釉贴塑兽面纹龙柄鸡首壶,高 50.5、口径 11、底径 13 厘米,1981 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齐武平元年(570 年)娄睿墓出土。盘口微敞,龙口衔唇,龙颈接腹,细高颈,鼓腹,与龙柄相对处有一鸡首。两旁各有三钮,中间钮下贴宝相花一朵,龙柄、鸡首及六钮下个垂束莲、忍冬。腹部有棱,下贴四只展翅凤鸟。通体黄绿釉,有冰裂纹,釉面光亮,胎质略粗,呈浅黄色,质较坚。

南北朝时期的鸡首壶瘦高,装饰也从简到繁。器型在向细和高的方向发展,罐、盘口壶、鸡首壶体形日趋瘦长,这反映了当时对秀骨清像的审美取向。整体造型风格从保守复杂向简朴实用发展,体形也由矮胖向高瘦转变。

在鸡首壶上常见的纹样有弦纹和莲瓣纹。装饰技法有划花、刻花和贴花等,贴花在南朝已不再使用,但北朝却很常见。花纹内容中与佛教艺术有关的纹样颇为流行,主要有莲瓣纹、莲花纹、联珠纹、忍冬纹等,这与北朝佛教的流行有直接的关系。其他纹样有贴饰的铺首纹、团龙纹、鸟纹、朵花纹、三角纹等。

02

隋唐时期:装饰性与功能性并存

隋唐时期(581 年~907 年)的陶器工艺高度发达,其中鸡形陶器常见于墓葬和日常器皿中。工艺风格强调装饰性和表现力,鸡的造型在陶器、青铜器和绘画中都显得生动且富有细节。所以,鸡的形象不仅具有实际功能,也体现了丰富的装饰艺术和文化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 青釉环形鸡首瓷壶 河南博物院藏

青釉环形鸡首壶,高 25.2 厘米,口径 7.3 厘米,底径 6.2 厘米,河南汤阴出土。这件壶颈部细长,与壶口的盘连接,肩部装饰有二横系四个,足部为圈形,底足平且微凹。鸡首作为假流,起装饰作用,嘴虽张开但不与壶腹相通,盛水后不能从鸡首处倒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器身一侧装饰鸡首,昂首向上,引颈高歌作打鸣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柄是一龙首造型,龙体高出壶体,龙头向下弯曲伸入盘中,作饮水姿势。壶口的盘与壶的手柄巧妙结合,连接管状环形器身,与鸡首共同构成了整件鸡首壶的主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环形壶身和圈足底部饰有阴刻弦纹,颈部则有凸起的弦纹,体现了隋代瓷器工艺的精致。

这件壶的胎骨厚重且质地松散,釉色绿中带黄,釉层较薄且不均匀。壶体下部存在流釉和玻璃状垂釉,釉面上有许多细小的开片纹。仔细观察鸡首壶的圈形底部,可以看到露胎无釉,这表明它可能采用了“正烧”法进行烧制。

“正烧”法在《中国文物大辞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正烧又称仰烧,是瓷器烧制法,烧制时坯件口向上放在垫具上,装入匣钵入窑焙烧。仰烧的器物口缘有釉而底足露,是北宋早期覆烧发明之前,除对口烧外,瓷器装烧基本采用这种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 越窑青瓷龙柄鸡首壶

越窑青瓷龙柄鸡首壶,盘口,长束颈,丰肩鼓腹,腹下略内收,平底,肩部鸡首两侧有四系。前附一鸡首流,后附一龙形柄,龙首向上至壶口,口衔盘沿。该器将动物造型十分巧妙地融入实用器体之中,生动逼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初鸡首实心不通,到了隋朝才逐渐演变成鸡头可通水、鸡尾变成龙形柄的使用之器,这时的鸡首则是一种装饰美化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 青釉人首鸡身俑 四川博物馆藏

青釉人首鸡身俑,高 9.2 厘米,底长 7.8 厘米,底宽 6.3 厘米,1978 年重庆万州驸马乡出土。俑上身为人形,下身为鸡形,俯卧于长方形座上。人头梳髻,长胖脸,双目微合,昂首挺胸,鸡尾高翘,双翅展开,双脚张爪并列前伸,作欲飞翔之状,造型别致,极富想象力。

根据青瓷人首鸡身俑的质地、制作手法,以及风格来看,青釉人首鸡身俑烧制于唐代的湖南湘阴窑(亦称岳州窑)的作品,且出自唐初大将冉仁才与其妻子的合葬,是唐代时期不可多得珍宝。

03

辽朝时期:独一无二的民族风格

辽朝(907 年~1125 年)的文化与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契丹、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辽代陶瓷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其内蕴的契丹民族的文化审美、装饰韵味和精神力量,对草原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予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著名的鸡冠壶、长颈瓶、鸡腿坛和海棠盘等辽朝陶瓷品种,因其独特造型和质朴工艺,成为辽朝陶瓷的代表。此外,常见的碗、盘、碟、盏等器物,不仅体现了中原各窑系的特点,还展示了自然率真、粗犷大气的本土风格。继承了唐三彩工艺传统的“辽三彩”,以其简洁的图案和明丽的彩釉,将中国古代低温釉陶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 绿釉贴塑番人火珠双孔鸡冠壶 辽宁博物馆藏

鸡冠壶,因其提系部位形似鸡冠而得名,器腹两侧贴塑的弧形条状纹饰是由皮囊器的皮条痕迹演化而来,是辽朝特有的陶瓷器型。最早的鸡冠壶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而烧制,装水或盛酒,壶体扁圆,腹部靠下而且隆起,所以又被称为皮囊壶、马蹬壶。此壶通体施绿釉,壶流与壶柄处塑有番人形象,壶身装饰火珠纹,与器型融为一体。

鸡冠壶一般分为穿孔式和提梁式两种。穿孔系列是契丹族固有的造型,便于穿扎绳链固定在马背上。提梁式的最早样式见于中原,后被输入移植到辽境,并得以流行。早期的鸡冠壶仍清晰地保留着仿皮页、皮穗、皮条、皮扣的痕迹,晚期这种装饰逐渐消失。随着定居生活方式的形成,两个系列的鸡冠壶最终被提梁式取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 绿釉纽带装饰绳梁鸡冠壶 辽宁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 白釉绿纽带装饰折梁鸡冠壶 辽宁省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釉雕牡丹纹提梁鸡冠壶 辽宁省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 绿釉贴盘龙菊花流云纹双孔鸡冠壶 辽宁省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坐猴 (右上角)

陶瓷材质,器身扁体垂腹,底部内凹。管状短流,双鼻孔梯,鼻孔外侧塑贴坐猴。红陶胎,施绿釉不及底。

壶身两面分别以不同花纹进行装饰,一面为团龙和卷云的组合,另一面为折枝菊花和流云。印花、贴塑、刻画等装饰技法在这只水壶上均有体现,纹饰生动写实可见辽代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尽管在历史长河中鸡冠壶为人们使用的时间并不长,但从它身上,我们看到了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印迹。鸡冠壶上仿缝合线的针脚纹、皮扣等显示出了强烈的契丹民族风格,菊、牡丹、团龙等中原常见纹饰,则让鸡冠壶更显细致精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 白釉黑彩鸡形倒流壶 辽宁省博物馆藏

白釉黑彩鸡形倒流壶,高 18 厘米,腹径 12x14.1 厘米,底径 7.5 厘米。

倒流壶是北方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壶型。其壶口封闭,壶腹内部设置一个圆管,直接与壶底的注水孔相连。使用时,通过注水孔注入水,水会沿圆管流入壶体内,直到水平面接近圆管的高度为止。壶口细长设计方便倒水,同时保证液体不会轻易泄漏,无论壶体如何摇晃。这种壶被塑造成鸡的形状,器身上随意点缀褐色斑点,突显了鸡羽的质感,栩栩如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宋元时期:细腻写实的装饰艺术

宋元时期(960 年~1279 年),鸡的形象被描绘得生动细腻,特别是在山水画和花鸟画中,鸡往往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被表现,显示出对自然细节的关注。

在中国画里,“鸡”也是个讨喜的题材。“鸡”与“吉”读音相通。这样的画作总带着些喜气,可以在节庆之日转赠亲友,也能登堂入室,悬挂在自己家中。可也正是因为“鸡”太过常见,画家要画出特点,还要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也是十分考验才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芙蓉锦鸡图》 宋徽宗赵佶 (传)

《芙蓉锦鸡图》,绢本设色,纵 81.5 厘米,横 53.6 厘米。画内藏印有“万历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是宋以降历代皇室重宝。

画上题词:“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鷖”,是借鸡的五种自然天性宣扬人的五种道德品性。鸡身上的花纹代表“文”,雄鸡的模样代表“武”,雄鸡打架代表“勇”,母鸡护小鸡代表“仁”,雄鸡报晓代表“信”。这些都是宋徽宗赵佶对大臣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 佚名 缂丝文石锦鸡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 《画子母鸡图》 王凝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子母鸡图》是宋代的一幅工笔画。画面中,一只母鸡引领着五只刚孵化不久的小鸡,在地上悠闲地啄食。母鸡的羽毛洁白蓬松,光泽亮丽,目光中充满慈爱,而小鸡则显得稚嫩胆怯,依偎在母亲的羽翼之下,得到了保护。画卷上有明宪宗用行书所题的七律诗,宪宗非常喜爱这幅作品,于是题赞抒发自己的感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 《鸡雏待饲图》 李迪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的小鸡显得稚拙而可爱,圆圆的头脑和绒毛般的质感由画家的笔触细腻地表现出来,使得小鸡更加娇小迷人。两只小鸡的神态活泼,仿佛正期待着母鸡的来临。

作者李迪是宫廷画师,曾在北宋宣和年间担任画院授成忠郎,并在南宋绍兴年间再次担任画院副使。这幅画有着详细的递藏记录,并盖有宋代“张则印”、明代“项元汴印”“墨林秘玩”“项墨林鉴赏章”“神”“品”等鉴藏印章,还有一个模糊不清的朱文印。裱边上还盖有清乾隆皇帝的“太上皇帝之宝”和“八征耄念之宝”玺印两方。

05

明清时期:工艺巅峰

明清时期(1368 年~1912 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和艺术创新的黄金时代。工艺风格强调细致与华丽,鸡的形象在陶瓷、漆器、金属器物和绘画中都展现了高度的艺术性和工艺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 青花菊瓣纹鸡心碗 苏州博物馆馆藏

青花菊瓣纹鸡心碗,明永乐时期青花瓷器精品。鸡心碗流行于明永乐和宣德时期,其形制是内底下凹,外底凸出,好像鸡心状。永乐朝烧制的鸡心碗,底足比较矮,胎体较轻,而宣德朝,则碗足变高,胎体也相对厚重。碗敞口,瘦底,通体青花纹饰,外口饰回纹,纹饰间隔以青花线,圈足内施白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 《鸡》 沈周

沈周(1427~1509),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受父亲影响,终身未曾仕官。在景泰年间,他在山水之间建造了一座竹居。屋外竹林深邃,屋内则用于作画、接待宾客、赏古及吟诗作和,成为类似于现代文化沙龙的场所。《鸡》这幅画背景简朴,整体显得素雅干净。画面中心的母鸡体态圆润,朴实有趣,憨态可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 白釉红彩龙纹天鸡图靶碗 河北省博物馆藏

镂空天鸡钮盖沿略小于碗口。此碗用矾红彩绘画,外壁及盖面各绘一条腾飞的红彩翼龙,张牙舞爪,火焰宝珠点缀其间。底双框内红彩书三行六字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锦春图》 郎世宁

《锦春图》是清康熙时期宫廷画师郎世宁的杰作。在这幅画中,画家巧妙地将两只象征吉祥的锦鸡融入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的花卉奇石背景中。画面色彩丰富绚烂,锦鸡的姿态优雅,神情高傲,展现出一种高贵而迷人的美。

锦鸡以其体纹灿烂如锦而得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古代帝王冕服有“十二章”之饰,其中“华虫”被普遍认为就是红腹锦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 佚名 绶带锦鸡图

图片 | 徐之南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