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芳
一座城市若能让人不由关注身边的所见所闻,即为魅力的体现。
城市里的一幢幢建筑就像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慢慢长高。这众多‘山峰’标志着中国正与世界走得越来越近,但同时,城市发展越是快,人们越是需要在喧闹中找一方精神的自留地。
《武康大楼》
从大气开阔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到晶莹剔透的长滩音乐厅,从繁花满树的顾村公园,到古朴秀丽的罗店古镇……新近焕新的宝山区文化馆正在举办"大美宝山"系列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大展,海派艺术名家汪家芳的城市题材新作——一连八幅国画《宝山八景》成为焦点。"没想到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好去处!我们的城市竟然这样美!"前来观展的不少附近居民连连感叹。
汪家芳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站在自家客厅的落地窗前,便能看见苏州河悠悠流淌,他坦言这是让自己心安的所在。家中大大的画台上,平铺着他刚刚完成的国画《百年辉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160年》,浓缩着"老字号"医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人不禁对现代医疗给百姓生活质量带来的改善充满遐想。
近年来,原本以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见长的汪家芳,将重点渐渐转向城市题材,用手中的画笔,画时代的"大画",为身处的这座人民城市代言。这样的画,超过15米的巨幅,就多达9幅。更有数百幅作品,温情描绘城市的各个侧面,尺幅不算大,意义却担得起"大"。从出生到成长,进而为申城发展深情放歌,超过一甲子的时光,使汪家芳对上海这座城市愈发心生眷恋。
人民视角打开城市取景框
系统性为上海这座城市留影,汪家芳是从一系列委约的主题性巨作开始的。然而谋篇布局之初,他就带着身为城市一员的人民视角打量上海,刻意避免这类创作的空洞或概念化。
第七届进博会开幕在即,汪家芳广为人知的那幅7.5米×5.5米的大画《上海》将再次高频"出镜",诠释新时代上海之风采。完成于2018年的这幅作品,是他为首届进博会专门创作的——首届进博会举办前夕,宾客盈门,有人提出,作为主要接待场所的西郊宾馆外宾接待大厅,需要换一换背景墙上一挂就是十几年的传统山水画了。
从充满上海风情的石库门建筑起笔,汪家芳找到了画《上海》的灵感突破口,把上海的历史发展和城市变迁浓缩在巨幅画作中,徐徐铺开。小时候,汪家芳就住在上海的石库门老房子里。这是充满烟火气的地方,有许多人的生活记忆,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创作过程中,他也曾在鱼肚泛白的拂晓时辰,或五彩缤纷、灯火辉煌的夜晚,甚至月明星稀的午夜时分,徘徊在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等标志性石库门建筑周围,以及太平桥地区修缮一新的上海新天地等新式石库门街坊,一遍遍回味品鉴,流连忘返。画中,金色的梧桐树,掩映着错落有致的石库门,构成第一视觉印象。更多的标志性景观,如开阔的黄浦江、高楼林立的陆家嘴,作为远处的天际线出现。凝视着这幅画,就仿佛坐在石库门的弄堂口,看风云际会,人间烟火,在丰收的喜悦里,过着踏实而温暖的日子。汪家芳说:"这正是我心中的上海。"
2020年汪家芳为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创作9米×4米的《浦东》,同样融入来自人民视角的真情实感。画中,隔着黄浦江远眺陆家嘴的视角与汪家芳早年的记忆重叠了。他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之前,放眼朝浦东望去,基本上全是稻田、蔬菜地、棉花田与农舍的错落组合,连马路上的小汽车也是稀有之物。创作过程中,他每多一次浦东实地写生,就多了一分对于浦东速度、浦东激情的理解,他也正是将这份由观察得来的速度与激情在画面中淋漓呈现,感叹"如果没有导航仪帮助,我这个老上海今天来这里转悠,说不定会迷路"。
《嘉定》
11米×2.9米长卷《嘉定》,是汪家芳2022年的作品,将州桥老街、法华塔、汇龙潭、嘉定孔庙、秋霞圃等老牌标志性景观与近年来新建落成的嘉定图书馆、保利大剧院、规划展示馆、"我嘉·邻里中心"等融汇于一卷,铺展开人民城市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迷人图景。画面中央正前方,是一湾光亮通透的潺潺活水,突显远香湖这一上海西部最大人工湖的魅力景色。面对画面,仿佛就能感受到远香湖扑面而来的清风,嗅到荷花的馨香。
嘉定是汪家芳的家乡。孩提时每年寒暑假,父亲总会把他送到嘉定。也因而,汪家芳创作这幅画,怀有一种特别的自豪感,特意以彰显城市间的山山水水,映照经历日新月异发展之后的嘉定新城远香文化源。他坦言想让观众透过画面之"景",直入画面主旨之"本"——人民城市为人民,把城市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为人民提供和谐安详的幸福环境。在汪家芳看来,人们需要美丽景观来滋养心灵,而生活惬意悠闲,激发向善向上的动力,正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写照。
最近一两年,汪家芳的城市题材创作,更多的是一系列体量适中的作品,以更为亲切的视角打开城市斑斓多姿的取景框。他用画笔勾勒"四叶草"国家会展中心的豪迈,"鹦鹉螺"上海光源科学中心的气派,自贸区"海鸥门"的开放,洋山深水港众多塔吊的繁忙,也捕捉梧桐树下小马路的静谧,石库门里弄的烟火气,锦江乐园摩天轮的温馨,城郊桃花朵朵开的朝气。今年,他还终于画了一回苏州河,自家楼下的苏州河。画中,半马苏河邮轮码头上的艘艘游船,漾起苏州河畔越来越美的风景,也漾起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艺术表现手法上,这些作品呈现出一些可喜的新尝试:以更为自由灵动的水墨,创造更有意趣的精神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画现代都市景观,汪家芳不一味表现"新",亦颇为注重和百姓过往发生过连接的"旧",画林立的高楼,也试图留存城市中潜藏的历史积淀、文化脉络、生态肌理。为什么今天苏州河两岸很多创意园区成为网红打卡地?汪家芳说,人们追溯的其实是苏州河原本的一种风情,众多工业遗存勾连起苏州河沿岸更多的原生态文化。苏州河畔某些或被忽略的风景也被他悄悄储存进创作素材库,例如某个重要湾头屹立着的消防总队,俨然城市卫士,默默守护这座城市,守护着城市中的人民。人们最终从汪家芳画作中看到的城市图景,不一定能在现实中找到严谨的对应。选择哪些建筑、景观、点位入画,如何组合、串联,艺术家都运用了艺术加工,叠加了情感和人文的滤镜。
"城市山林"让人诗意栖居
"一座城市若能让人不由自主关注身边的所见所闻,即为魅力的体现。"汪家芳笑言。而他自己,显然为这样一种魅力"上头"。今天,在画过无数上海故事之后,汪家芳依然坚信,这座城市有太多有待挖掘的宝藏,"艺术家创作城市题材,一定要走出去,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作为本地画家,他认为自己也有责任、义务挖掘上海的方方面面,用作品传递城市之美、城市与人的共鸣。
在汪家芳看来,艺术总要承载些什么。今年他两度到巴黎参加中法艺术交流活动,在卢浮宫、奥赛博物馆等艺术殿堂见到了不少描绘巴黎这座城市的名画,如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莫奈《巴黎蒙特吉尔街》、卢斯《圣米歇尔码头和巴黎圣母院》。尽管这些作品距今百余年,所处时代、城市的鲜活气息或精神特质却扑面而来,令他印象深刻。汪家芳认为,置身社会大环境之下的艺术家,无论技术成熟与否,都应竭力为自己的时代、城市留下些什么,表达自己对于当下的关怀。与此同时,艺术家天然具备这样的优势,他们通常颇为敏感,易于捕捉身边发生的点滴变化。
《浦江之声》 (本文画作均为汪家芳国画)
今天的艺术家,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汪家芳一直在思考,该如何不负这样的大机遇,捧出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在以人民城市为题材的创作中,他不仅想描绘直观的容颜,更想将时代的精神赋予画面,将对上海的爱付诸笔端。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是汪家芳颇为赞同的一句话。他深知那不是口号,而需要技法、思想等维度作为支撑。汪家芳专事中国画,任水墨在宣纸上渗透,水、墨和纸之间产生一种奇妙的接触,形成无穷的变化。这是水墨画的韵味,也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他所探索的,是如何用中国画独特的视觉形式为上海创作时代的"大画",开拓中国画城市表达的新境界。
在为城市造像的过程中,汪家芳坦言不时获得了对于城市的新认识。说起上海石库门建筑历经的几代演变,他如数家珍:"早年的石库门建筑带有江南民居风格,屋顶建有‘老虎天窗’,因以石料用作门框而得名‘石库门’,适应与满足了苏、浙、皖等地移民自身居住的要求。随着城市发展,世界各地的人们涌入上海成为‘新上海人’。他们将西方的建筑文化应用在原本的老式石库门房屋中,新式石库门由此诞生,形成中西合一的特有风貌。并且,新式石库门的建筑样式也在与时俱进,从辟出公共卫生间,到渐渐有了独栋,不断提升居住功能。"
之所以关注上海的历史文脉、建筑特色,汪家芳更多是基于一种人文关怀,"当你关注这座城市、创作这座城市之后,会从一种艺术层面、精神层面来重新认识这座城市。"从石库门建筑的演变中,汪家芳坦言对于海派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体味,"不是简单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我觉得更是洋为中用。上海有这种襟怀,能够容纳不同文化的先进性,慢慢地将它们融化,进而形成既洋气又兼具传统的一种绅士风度。"
汪家芳的城市题材中国画,也颇为注重这么一种洋为中用。他的很多作品能看到传统中国画的写意、工笔乃至界画技巧,也汲取了西方古典建筑的画法,以及适度采用了一些版画、水彩语言。最终,众多优秀的中西元素由画面透出的中国意境得以贯通,呈现出大气、明快的整体意蕴,带有中国画特有的清透与留白。"希望我的作品让人一看就有中国文化的底蕴,一看就是中国画。"汪家芳说。
尽管表现现代建筑的钢筋水泥、玻璃幕墙,汪家芳甚至悄然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精神融入画面。"城市里的一幢幢建筑就像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慢慢长高。这众多‘山峰’标志着中国正与世界走得越来越近,但同时,城市发展越是快,人们越是需要在喧闹中找一方精神的自留地。"汪家芳透露,想画出"城市山林"中一种诗意栖居般的自在,就像古人寄情山水,在山水画塑造的视觉空间中品味到的那种可游可居的归属感。
汪家芳的城市题材创作大多没有"人"出现,视觉上的风和日丽、优雅安宁让人不由沉浸,就好像一座城市与你同生存,共呼吸。画中,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是富有温度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幢高楼都仿佛张开怀抱,欢迎你走进,似乎看画的你,就是这幅画的主人。这正是一种宜居生活,与汪家芳理想中的人民城市不谋而合。他希望自己能用画面打开一扇扇让世人了解上海的大门,大声宣告:这座城市如此美好!
作者:范昕
文:本报记者 范昕编辑:施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