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联合澎湃新闻,发起“人民城市·5周年/笔谈”专栏,从超大城市治理、城市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城乡融合、城市群发展、青年与城市等多个角度,讨论人民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来,人民城市理念内涵不断深化,人民城市建设实践也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不断稳步推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可以眼见的是,这些年来,城市变得更宜居、更智慧,也更为亲民了。面向未来,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在更高起点上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走好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城市建设方向。城市是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现代文明的重要标识,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是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城市观形成的重要历史条件。现代城市的生发同资本主义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也以资本和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作为城市发展的圭臬与服务对象。但马克思早已深刻指出,资本对城市的支配,一方面会造成诸多恶果,另一方面只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现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彰显城市的人本性、人道性、人民性,才能够建设出真正面向未来的现代城市。人民立场始终鲜明体现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城市属于人民,城市治理依靠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城市建设方向,就是要在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指引下致力于消除和防止城市发展中的资本逻辑及其引发的非正义;在城市的归属对象、治理主体和发展目的上始终坚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就是要在世界城市文明演进史中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开辟出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传承中华文化根脉,以人民城市理念塑造城市精神品格。一方面,城市是现代化进程中吸引八方来客的重要载体;但另一方面,城市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的重要地域单位。中国的城市布局与建筑设计是中华民族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外显,而生活在城市中人的市民风貌、生活氛围和文化气质,展现的则是以中华文化为根脉的内化精神品格。面向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与国内外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应该并能够有机融合在同一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中国现代的城市文化始终体现在城市建筑、街道、民居与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从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从传统城市文化的历史脉络中继承而来。异质于西方城市文化生产中的资本导向,只有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总纲,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充分吸收中华文明的丰厚滋养,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城市文化的人民性,在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和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把握现代化动脉,以人民城市理念赋能城市治理综合效能。城市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此,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的更高起点上,全面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上海要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综合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上海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排头兵,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的应有之义,现代化各类“动脉”不仅要求城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的建设发展,更要求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探索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可行方案。唯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脉动中坚持人民城市理念,才能够在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既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也始终不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世界范围内为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样本,以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开启全新的城市现代化伟大征程。
(作者吴海江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
海报设计:周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