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一场关乎国家象征的重要讨论正在进行。国旗、国歌、国徽——这些代表着一个国家精神与文化的重要符号,需要在短时间内确定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建筑学家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不仅在国徽设计上贡献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在国旗和国歌的选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位学者与艺术家,就是著名的梁思成先生。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正是在这次讨论过程中,梁思成对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产生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是崇敬之情。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位学者对毛主席有了如此评价?梁思成在国旗国歌的确定过程中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 新政协筹备会的成立与第六小组的组建

1949年6月15日,北平城内洋溢着紧张而又兴奋的气氛。在中南海怀仁堂,一场关乎新中国未来的重要会议正在召开。这就是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首次会议,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前的重要筹备工作正式启动。

会议由中共中央委托周恩来同志主持。与会者包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共23人。他们肩负着为新中国奠基的重任,每个人都感到使命光荣而艰巨。

会议一开始,周恩来就强调了此次筹备会的重要性。他指出,新政协会议将是新中国成立的奠基石,而筹备会则是为这块奠基石做准备的关键一步。接下来的五天里,与会代表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涉及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在6月20日的最后一天会议上,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各项筹备工作,会议决定在常务委员会下设立六个专门工作小组。这六个小组分别负责:拟定新政协会议的单位及各单位的代表名额、起草新政协会议组织条例、起草共同纲领、拟定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方案、起草宣言,以及拟定国旗、国歌、国徽方案。

其中,第六小组的任务看似简单,实则意义重大。国旗、国歌、国徽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不仅要体现国家的性质和特征,还要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怀。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和艺术性,决定了小组成员的选择必须慎重。

经过深思熟虑,筹备会决定由德高望重的马叙伦担任第六小组组长,叶剑英和沈雁冰为副组长。小组成员则包括了张奚若、田汉、马寅初、郑振铎、郭沫若、翦伯赞、钱三强、蔡畅、李立三、张澜(由刘王立明代表)、陈嘉庚、欧阳予倩和廖承志等13人。这个阵容可以说是文化界、艺术界和学术界的精英荟萃。

然而,组建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马叙伦身体抱恙,第六小组直到7月4日下午才正式成立。尽管如此,小组成员们丝毫没有懈怠。在成立会上,他们立即着手制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的征求条例,并决定成立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和国歌词谱初选委员会。

为了广泛征集民意,充分体现新中国的民主精神,小组决定向全国公开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截止日期定为8月20日。这一决定在7月13日正式对外公布,在全国引起了热烈响应。

然而,随着征集工作的深入,小组成员们逐渐意识到,仅凭现有的力量可能难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国旗、国徽和国歌不仅要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还需要高超的艺术水准。为此,8月5日,第六小组在北京饭店召开第二次会议,决定增聘一批专家顾问。

就在这时,一个名字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梁思成。作为著名的建筑学家和艺术家,梁思成与徐悲鸿、艾青一起被聘为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顾问。这个决定为后来的事态发展埋下了伏笔,也让梁思成有机会在新中国的重要符号确立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I. 国旗、国歌、国徽方案的征集过程

随着新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的正式成立,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创意征集活动拉开了序幕。1949年7月13日,《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正式发布,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巨大反响。从城市到乡村,从知识分子到普通工人,无数中国人怀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热爱,投入到这场国家符号的创作中来。

征集启事中明确规定了投稿的基本要求。国旗图案需要体现新中国的性质和特征,国徽图案则要突出国家的象征意义,而国歌则要求歌词庄重、曲调雄壮。这些要求为创作者指明了方向,也为后续的评选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全国各地的邮政部门日夜忙碌,源源不断地将来自四面八方的投稿送往北京。北平饭店内,第六小组的工作人员们每天都在整理、分类着这些凝聚了全国人民智慧和心血的作品。

起初,第六小组预计8月20日为截稿日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投稿热情并未减退,反而愈演愈烈。考虑到许多偏远地区邮递时间较长,以及部分创作者需要更多时间完善作品,小组决定将截稿日期一再延后。

这个决定无疑是明智的。截至8月24日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国旗图案就收到了1865件,国歌歌词350余件,国徽图案18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最终的数据更加惊人:国旗方案1920件,图案多达2992幅;国徽方案112件,图案900幅;国歌632件,歌词694首。此外,还收到了24封来自全国各地群众的意见书,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国家符号的关注和期待。

面对如此海量的投稿,第六小组采取了严谨而周到的审阅方式。他们在北京饭店专门设立了选阅室,将所有来稿按类别陈列,供代表、专家和评选小组成员随时查阅讨论。这种开放、透明的评选过程,不仅确保了评选的公正性,也为后续的讨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众多投稿中,不乏精品力作。例如,在国旗设计方案中,有人提议以红色为底色,象征革命;黄色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黄色横杠则寓意黄河,彰显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这个方案在后来的讨论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国歌的征集同样精彩纷呈。许多知名音乐家和词作家都贡献了自己的作品。其中,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因其激昂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在众多投稿中脱颖而出,成为后来讨论的焦点之一。

国徽的设计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许多投稿者将国徽等同于普通的纪念章或证章,导致大部分作品不符合国徽的庄重要求。只有少数几件作品勉强符合标准,但又显得过于纤巧,缺乏国徽应有的威严。

随着新政协会议的临近,评选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9月21日,新政协会议正式开幕。次日,大会决议成立国旗、国歌、国徽、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由55名委员组成,其中包括了刚刚加入的梁思成。

9月23日上午,全体代表分为11个小组,对国旗和国徽的候选方案进行了热烈讨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种红底黄星的设计上,其中包括了后来广为人知的五星红旗方案。

经过反复讨论和权衡,大会最终决定采用五星红旗作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而国徽因为没有特别满意的方案,决定暂缓确定,另组专家小组进行专门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II. 梁思成加入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

1949年8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在北京饭店的一间会议室里,新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正在召开一次关键性的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如何应对海量的国旗、国歌和国徽投稿。面对这些凝聚了全国人民智慧和热情的作品,小组成员深感责任重大。

就在这时,一个建议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聘请更多的专家顾问来协助评选工作。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广泛支持。在讨论可能的人选时,一个名字被多次提及——梁思成。

梁思成,这位在建筑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其专业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是众所周知的。更重要的是,梁思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正是设计国家符号所需要的。经过慎重考虑,小组一致决定邀请梁思成加入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担任顾问。

然而,邀请梁思成并非易事。当时的梁思成正在家中养病,身体状况不佳。小组派出了一位成员亲自登门拜访,向梁思成传达了这一重要邀请。

梁思成听闻此事,立即表示愿意尽己所能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尽管身体欠佳,他还是答应了这个邀请。梁思成说:"国旗、国徽关乎国家形象,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能参与这项工作,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责任。"

就这样,梁思成正式加入了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尽管身体状况限制了他亲自到场参与讨论,但这并不影响他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梁思成要求将所有的投稿资料送到他的家中,以便他能够仔细审阅每一份作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梁思成的家成了一个小型的工作站。他的床边堆满了各种设计稿,墙上贴满了他认为最有潜力的方案。尽管身体虚弱,但梁思成的眼神依旧锐利,他仔细审视着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可能的亮点。

在审阅国旗方案时,梁思成特别注意到了一些运用传统元素的设计。他认为,新中国的国旗应该既能体现革命精神,又能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他对一些将红色作为主色调,并巧妙融入传统符号的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

对于国徽的设计,梁思成的建筑学背景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出,国徽不同于普通的标志或图案,它需要具有庄重、威严的气质,同时还要能够在各种尺寸和材质上保持清晰可辨。基于这些考虑,他对一些过于繁复或者过于简单的设计提出了修改建议。

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但梁思成仍然坚持与其他委员保持密切沟通。他经常通过电话或书信与委员会成员交流意见,分享自己的见解。他的许多建议都得到了委员会的重视和采纳。

在这个过程中,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和艺术家,林徽因常常与梁思成讨论各种设计方案。他们的床榻成了一个小型的讨论会场,两人常常彻夜长谈,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以创造出最能代表新中国精神的国旗和国徽。

梁思成的加入为国旗、国徽的设计评选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专业见解和独特视角为委员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尤其是在国旗设计的最后阶段,梁思成的意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随着新政协会议的临近,国旗、国歌、国徽的确定工作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虽然身体状况依旧不佳,但梁思成坚持参与了最后的讨论。他的专业素养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为最终方案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这个过程中,梁思成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学术造诣,更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新中国建设的热忱和责任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V. 毛泽东主席听取梁思成的意见

1949年9月23日,北京饭店。新政协会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国旗、国歌、国徽的最终确定已进入关键阶段。这一天,一场不同寻常的会见在毛泽东主席的房间内悄然展开。

毛泽东主席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前摊开着几份国旗设计稿。房间的另一端,梁思成坐在轮椅上,由一位工作人员推着进入。尽管身体虚弱,但梁思成的眼神依旧锐利,充满了对即将到来讨论的期待。

"梁先生,请坐。"毛泽东主席微笑着示意工作人员将梁思成推到办公桌前。"听说您对国旗设计有独到见解,今天特意请您来,想听听您的意见。"

梁思成略显惊讶,但很快镇定下来。他说道:"主席,能为新中国的国旗设计贡献绵薄之力,是我的荣幸。"

毛泽东主席点点头,将桌上的几份设计稿推到梁思成面前。"这是目前呼声最高的几个方案,您看看,有什么想法?"

梁思成仔细审视着每一份设计稿。其中一份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那是现在我们熟知的五星红旗设计。梁思成指着这份设计说道:"主席,这个设计在视觉上最为简洁有力。红色象征革命,大星代表共产党的领导,四颗小星则可以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大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