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四、开缘情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頁。我们讲到菩萨十波罗夷罪的第二条:盗戒。偷盗的基本定义,就是“不与而取他物”。主人并没有允许,而我们却偷取他人的财物,就构成盗戒。
我们看第四个,开缘情况。
开缘情况有五种:己物想、与己想、暂用想、亲厚想、粪扫想。
“己物想”就是说,你认为这个是自己的东西,产生一种错误的判断。比方说你参加佛七,那里有很多拖鞋,结果你看错了,把别人的拖鞋当作自己的拖鞋,把别人的海青当作自己的海青。你在拿这个东西时,内心当中真实认为这个是我的东西。换句话说,你根本没有犯罪动机,不犯。就算你拿了别人的东西都不犯。
“与己想”。你以为对方已经给你了,事实上他没有给你,但是你误会,以为他给你了,拿走不犯。
“暂用想”。我急着要去上洗手间,看到别人的拖鞋,我心里想说,欸,我跟你借一下。即便主人没有在旁边,暂用想,不犯。你到了某一个地方,有一根笔,你急着要写几个字,暂用想,也不犯。没有占有、偷取之心,暂用想是不犯的。
“亲厚想”。你跟他关系很亲厚,亲厚到什么程度呢?你认为你用他的东西他不但不会生气,还心生欢喜。不过这个你要做正确的判断,你不能一厢情愿啊。律上说,这个亲厚想,你事后要跟对方说明一下。
“粪扫想”。就是无主物,地上的石头,地上的废弃物,这个是粪扫想。
“痴狂心乱,不自觉知”。所有的戒,只要是精神错乱,他在完全没有觉知、完全没有犯罪动机的情况下,是不犯的。
丁五、异熟果报
偷盗的情况,严重的话来生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从三恶道出来会产生两种余报:
第一个,贫穷。就是你很努力地工作,但是你就赚不到钱。表示你过去有偷盗罪业的余报。
第二个,你赚到了钱,但是你这个钱很容易失掉,“共财不得自在”。什么叫共财呢?就是说你的钱财是跟五家共有:第一,恶国王。你很容易遇到一些不好的官吏,给你苛税或者怎么样,总之你就会遇到这样的因缘把你的财富给夺去。第二,遇到盗贼。你的钱很容易被骗、被抢。第三,败家子。你经常犯盗戒去偷取别人的财物,你就会出现一个败家子,你一生的积蓄就败在他的手上。第四,水灾。第五,是火灾。
你看我们有些人,他的财物得到以后很坚固。地震一来的时候,他右边隔壁的房子破坏了,左边的房子也破坏了,他的房子没事——水不能淹、火不能烧、地震不能破坏。为什么?因为他过去生没有偷盗,所以他得到财物的果报时很坚固。
你看华严宗的一个祖师,叫杜顺和尚。有一天,人家拿钱供养他,回去盖庙的,结果他不小心丢在路上了。回去以后,他的侍者很紧张,说:师父,您怎么把钱放地上,没有拿回来啊?杜顺和尚说,你不用紧张,你去那个地方,一定可以拿得到。结果侍者跑去,果然在地上,也没人拿,就把它拿回来了。杜顺和尚说,我过去生有三生三世都没有偷盗,所以我的东西没有人可以拿走。他就是善业特别的坚固,得到财物以后很坚固。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故事,来说明偷盗产生的后遗症。
过去,在明朝的扬州,有一个做南北货生意的商人。南北货,就是说从南边买东西到北边来卖,从北边拿东西到南边来卖,赚取它的价差。这个商人为了要投机取巧,他在秤斗上加上水银,使令在秤的时候看起来比原来的重。所以他牟取很多不义之财。但是他也赚了很多钱,买了两三栋的房子。这个商人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又生了两个孙子。
老人家临死的时候,把儿子叫到身边。他说,儿子啊,你知道我为什么赚这么多钱?我就靠这个秤斗,这是我们传家之宝。这个秤斗多么好用,你看它可以看起来比较重,赚取这个价差。讲完以后这个老人家就死掉了。
这个儿子是个读书人,他知道世间上因果的道理。他看到这个秤斗很害怕——他父亲一生造这么多盗业,偷取他人的财物。他当天晚上就写一个疏文,白告上天,说:我父亲一时愚痴,希望上天原谅他。然后就当众用火把这个秤斗给烧了:从今以后我们以正义的方式来做生意。烧的时候,秤斗上面还飘出两道黑烟,冉冉地上升。
他开始正派经营,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后来没多久,他两个儿子相继生病死掉了。这个读书人非常懊恼,就禀告上天说:我很正直地做生意,我这样正直,怎么我两个儿子都死掉了呢?这世间上有没有天理呢?他这样白告以后,当天晚上就做梦了。梦中天神跟他讲,你这两个儿子是我们上天的凶星,来讨债的。你爸爸做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本来这两个儿子——这两个败家子,要长大以后把你们家的房子都败光了、钱都花光了才会死掉的。因为你一念的善心,所以上天把他们提早带回来。你不要紧张,你继续修善下去,你以后还会有两个儿子,这就是正常的儿子了。后来果然,他继续做正直的生意,两个儿子后来都考上了功名。
这个公案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两种抉择:第一个,我们希望现世的安乐;第二个,我们也希望来世的安乐。当这两个不冲突时,两个是可以兼带的今生也安乐,来生也安乐。但是两个发生冲突时,我不知道诸位怎么想。就是,你今生的安乐跟来生的安乐产生冲突了,比方说盗版,比方说漏税,你可能因为盗版、因为漏税而暂时得到一点便宜,但是你永远没办法想象你付出的代价有多大,你没办法想象的!如果你有志于行菩萨道,我觉得你的生命观很重要。你说,欸,我勉强不这样做,其实是很难啊!所有善法的背后都必须以智慧做引导。菩萨道是活在愿望,所以菩萨是为了未来而活的。你说你为什么而活?其实如果你是一个觉悟的菩萨,你是为了创造来生而活。如果你把今生看得很重要,今生是你生命的全部,你说你不去做一些偷盗的事情,我看你很难。因为很多人都在做,而且当下就得到很多不法的利益。
所以,当你现世的安乐跟来世的安乐冲突时,你要断然牺牲现世的安乐。因为今生是暂时的,你是为了未来而活的,这是我们在修持盗戒时要注意的。你今天得到一时的便宜,以后会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因为你未来的财物会变得非常不坚固。不管你修多大的布施,你得到一定会失掉。这个就是我们未来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丙三、淫戒
丁一、戒文内容
好,我们看第三条戒,淫戒。
淫戒的基本定义就是,以染污心来做身体的交媾。这个地方包括一男一女,也包括两男、两女,都在淫戒的范围。我们看丁一的戒文内容。请合掌。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姐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好,我们看这个表解的地方。
“若佛子”,身为一个发了菩提心、受持菩萨戒法的佛弟子,首先应该断犯罪事、缘。他所断的犯罪事项有三个:
第一个,“自淫”。这个淫欲的行为是你自己去做,犯重。
第二个,“教人淫”。什么叫教人淫呢?就是你劝别人去做。这当中就牵涉到媒嫁,就是媒人。受菩萨戒你不能做媒人,因为做媒人正是教人淫,促成淫欲的行为。教人淫犯轻罪,因为你没有自己做,但是也犯了轻罪。所以你做媒嫁,在淫戒里面是犯轻。
“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这个地方的“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是针对出家菩萨。在家菩萨,正式的夫妻,是可以开缘的。所以菩萨戒有在家菩萨跟出家菩萨的不同。在十重里面,其它的九条戒是完全一样,在淫戒就有所不同了。在家菩萨断的是邪淫,保留正淫;出家菩萨是邪淫、正淫统统要断。
丁二、犯罪因缘
我们看丁二的“犯罪因缘”。
首先,淫心。淫罪的成立必须有贪爱染污之心。也就是说,你是被强迫的,在整个过程当中都没有快乐的感受,不犯。成犯必须是一种主动的追求,而且是有贪爱心。
淫缘。你在犯淫欲之前的助缘,就是你有种种的眼睛的观看,乃至于有种种的身体的跟随等等。在整个过程当中有身体的摸触跟口中的称叹,它的一个过程方法。
淫业。最后,淫业的成就是两根交接,我们一般说是男根入女根,乃至于像芝麻一样的深度,就犯重。这个我们待会儿再说明。
我们看整个淫戒的范围:
“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淫戒的对象很广泛,包括跟畜生行淫,包括跟诸天、跟鬼神——鬼神有时候也会变现成人的样子来行淫,乃至于非道行淫。
非道行淫是什么意思呢?即便正式的夫妻,你受了菩萨戒,也不能在“非时、非处”的情况下行淫。什么叫“非时”呢?就是菩萨的六斋日。六斋日,菩萨要受八关斋戒,你受了八关斋戒行淫,正是犯到非时行淫,就是时间不对。第二个,处所不对。除了小便处以外的处所统统不对,包括口道,包括大便处,都不能当作正式的处所。所以,“非处”也当作非道行淫。
淫戒,值得一提的就是,前面的杀罪、盗罪,构成重罪的条件是,它的对象是人。你杀害人、偷取人的东西,犯重,其它都犯轻。淫戒不同。淫戒是不管任何对象,他是一只狗也好,是一个人也好,是一个鬼神也好,只要男根入女根,统统犯重。所以淫戒是没有简别对象的,它只判定是不是有入道。这个地方要注意。
前面是讲到菩萨所应断的事缘,这以下讲菩萨应修的。身为一个菩萨,应该生起常住的孝顺心跟慈悲心,来救拔一切众生。怎么救拔呢?“净法与人”。我们要劝勉众生来修学戒定慧,清净他的身口意。菩萨应该修学这种梵行之行。
我们看总结。如果菩萨不修习梵行,也不劝人家修习梵行,反而自己生起淫欲心来跟一切人淫,乃至于跟畜生鬼神等等,乃至于跟母女姐妹六亲行淫。这种情况,就是表示你的菩提心被你的烦恼所遮蔽,那么你也失去了整个菩萨的功德,就犯到波罗夷罪。
丁三、罪相轻重
我们看丁三的“罪相轻重”。
整个淫欲的判定很简单,它没有所谓的对象的问题,不管是人,不管是畜生,不管是鬼神,只要入道就犯重。什么叫入道呢?就是男众入男众的二道——男根入男众的大便道跟口道,男根入女众的三道——小便道、大便道、口道,所谓的男二道、女三道,统统犯重,也就失去了戒体。
那么什么叫作轻罪呢?只是身体的接触而没有入道,犯轻罪。
我们看第十八页。整个犯罪的“成重”有三种因缘:
具三缘成重:一、是道。二、起淫心。三、事遂(乃至入如毛头许)。
第一个,是道。就是男二处、女三处。第二个,是起淫欲心。第三个,就是入如芝麻许或是入如毛头许。
我们在受菩萨戒时,你了解这个戒相,你尽量不要犯重,不要让重罪的因缘全部具足,你以后会比较好忏悔。任何时候,尽量不要犯重。重罪出现以后,对你往生净土、对你修学圣道、对你积集资粮,都会产生很大的障碍。
丁四、开缘情况
我们看丁四的“开缘情况”。
第一个,“为盗贼或怨家所执,如热铁入身,唯苦无乐”。就是说,你整个淫欲的行为是被强迫的,整个过程也没有快乐的感受,不犯。
第二个,熟睡不觉知,或者精神错乱,也没有犯。因为你没有犯罪动机。
丁五、异熟果报
我们看丁五的“异熟果报”。
它的整个果报是地狱、饿鬼、畜生。它的余报就是招感妻不贞良。它会招感不贞洁的眷属,而且你在未来的生命当中会有一些不满意的眷属。你满意的人没办法跟你结成眷属,你不满意的人却成为眷属。这种都是跟前世的邪淫有关系。
在“四重”当中,我们研究戒律可以知道一个情况,就是,杀罪大概是伤害最大的,第二个就是淫罪了。这两条戒,大部分来说不要等到来生,现世都会有事情出现。杀生直接表现的是身体的病痛。淫戒直接现出来的就是伤害你的功名。你本来可以做到什么大官的,结果犯了淫戒就损了你的阴德;你本来有很多财富的,也会因为这样破财。所以淫戒所伤害的是功德跟财物,而且这个大概现世就会出现。
这个淫戒,它的起因是来自于颠倒。什么叫颠倒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色身、对他人的色身产生错误的认知。我们的色身问题在哪里?问题是在那一层皮很好看,我们被那一层皮肤所迷惑。所以对治淫欲心的方法是:
第一个,不净观。佛陀说,你不要看他的表皮。你把这个皮剥开来,把肉剥开来,你看到内部的“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所以这个色身不是一个清净的东西,你把这个皮拨开,看到肉里面的东西是脓血屎尿,里面五脏六腑没有一个是干净的。而且它这个东西还通过两个眼睛、一个嘴巴、两个鼻孔、大便处、小便处,九孔流出不净物。所以我们要经常保持不净观。
第二个,远离恶因缘。很多事情都是循序渐进的,要远离恶因缘,尽量不要一男一女单独相处,比如,你坐他的车,他坐你的车。要保持距离。我们讲日久生情,情久生欲,时间久了会产生感情,感情久了产生欲望。这都是修习菩萨道要避免的,因为这个对未来功德的伤害力很大。
丙四、妄语戒
看第四条戒,妄语戒。
妄语戒正式制定的重罪是大妄语戒。什么是大妄语戒?我们到了戒文再说明。
丁一、戒文内容
请合掌。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好,我们把这个戒文加以解释。
“若佛子”,身为一个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的佛子,首先你应该断的事缘有三条:
第一个,你自己去妄语。这个地方的妄语是指大妄语。什么叫大妄语呢?就是宣说过人之法,就是你对外宣布你有超越一般凡夫之法。比方说,你说你成就了初禅;比方说,你认为你证得初果;比方说,你说昨天我在作功课时有鬼神来跟我沟通,有鬼神来给我供养,我可以跟鬼神直接沟通。诸如此类的等等,只要这个事情是一般凡夫没有的,而你说你有,就犯了大妄语。就是宣说过人之法。
第二,教人妄语。自己去做当然是犯重。你教别人打大妄语,你教他说:你去宣说过人法,但是你说你自己。你教别人去说,犯轻。
第三,方便妄语。就是说你假借别人的因素来显现你有过人之法。你教你的弟子来宣说,说你有过人法,你教他说。你假借弟子的因缘、假借弟子的方便来宣说你有过人法,而别人也理解,犯重。
丁二、犯罪因缘
我们看它整个的犯罪过程,因、缘、法、业。
我们看丁二,第二十页。
“因”:妄语因。妄语的犯罪动机就是欺诳之心。也就是说,这个简别,你自己不知名相,产生增上慢。比如说我认为我证得初果,我没有欺骗大家的意思,因为我自己对教理不了解,对整个修学的位次不了解,以为我证得初果了。这种情况不犯。这个是愚痴的增上慢,因为他没有要欺诳他人的心情。这一条戒就是说,你明明知道你没有证果,你还是宣说,就是欺诳心。
“缘”:妄语缘,“行来动止,语默威仪,种种方便”。你用种种的动作、种种的语言或者种种的手势,来表达你有过人法,犯重。
“法”:那么怎么表达呢?你说你是成就十地,大乘的十地、小乘的四果、禅定等等神通,都叫作过人之法。凡是凡夫没有的,你说你有,都是过人之法。
“业”:“了了出口,前人领解” 。这个妄语业的成就,就是对方了解就犯。如果你今天针对一个小孩子,你讲了半天他不知道你在讲什么,不犯,因为对方不理解。所以这个地方的业的成就是,对方理解就犯了。
我们看菩萨应修的。菩萨应该修实语,真实语之行。
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
身为一个菩萨,要宣说真实的语言跟真实的正见。这个“如实语”是这样的。当然有些话我们实在是不应该说,但是我们又不想打妄语,所以在律上,有些地方我们可以保持默然。就是我拒绝回答,可以!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所以当你面临困难的时候,我觉得菩萨可以保持默然,可以!
自己正语正见,也必须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身为一个菩萨,他不但不保持正语正见,还宣说邪恶的语言、散发邪恶的知见、创造成邪恶的业力,这个菩萨就失掉菩萨戒体,也失掉整个大乘六波罗蜜的功德,造成了佛法的“弃罪”。
丁三、罪相轻重
我们看“罪相轻重”。这条戒的正式制定是大妄语,就是宣说过人之法。这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你讲得很清楚,对方也理解。你在大众宣布,或者针对某一个人说,我已经成就禅定,我也已经成就神通,我也可以受鬼神种种的供养,我可以跟鬼神进行种种的沟通;对方听得很清楚,也知道你在讲什么,犯重。
第二,假设你的表达方式是含糊笼统的,对方听得不是很理解。比如你对人说:有一个人他有神通。那前面有很多人,到底是谁,你没讲清楚,这个时候犯轻。因为你表达不清楚,对方也不完全理解。
小妄语,这个地方有四条,都是轻罪。两舌,就是挑拨是非;绮语,就是讲一些靡靡之音,扰乱别人正念;妄语,就是不见言见、见言不见;恶口,就是讲一些粗恶难堪的话。这个犯轻。
具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欺诳心。四、说重具。五、前人领解。
我们看“具五缘成重”:你的对象是众生,而且你知道是众生,你产生欺诳之心,而说出过人之法,对方也理解。就犯重。
丁四、开缘情况
我们看丁四的“开缘情况”。
第一类情形:嬉笑说。你跟他很熟,你真的是跟他开玩笑,没有欺诳心,不犯。但是事后要说明。独说。你把房间关起来,面对墙壁说我证得初果。因为没有一个人当对象,不犯。误说。就是你一时的口误,讲错了,不犯。精神错乱。也不犯。
第二类情形:“菩萨为救脱彼诸有情命难故,自无染心,覆藏所知,故作妄语。”
这一条是针对小妄语来说了。菩萨有时候打妄语是不犯的,就是说,菩萨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救拔有情众生的命难。这个人的生命发生了危险,你讲实话他肯定要死。那个人拿一个刀子在追这个人,你看到往东边去了,然后那个拿刀子的人问说:“你有没有看到他?”你说“有”,然后说他往西边走了,你指出错误的方向。这个时候你不是为了自己,你是为了救拔有情众生的命难,不犯。
在《瑜伽菩萨戒》上说,菩萨为了救度有情众生的命难而故意讲出妄语,不但不犯,还生诸功德。因为他的生命面临着危险,你讲真话他就死掉了,这个时候菩萨不能讲真话。这是唯一开缘的情况。但是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别人。
丁五、异熟果报
正报——地狱、饿鬼、畜牲
余报——一、多被毁谤。二、为他所诳
我们看丁五的“异熟果报”。
妄语的果报,正式来说是在地狱、饿鬼、畜生。
从三恶道出来以后的余报:
“多被诽谤”。你做什么事情都被人家误会,明明不是你做的,但是大家就是误会你。你过去生讲很多的妄语!
“为他所欺诳”。你遇到的朋友都是骗你的,没有一个好朋友,而且你也很容易被骗。这都是跟妄语的业有关系。
这一条戒正式所制的是大妄语,就是“以凡滥圣”。你明明是凡夫,你说你是圣人,结果扰乱了整个佛法的次序,让大家产生错误的认知。说你是一个初果,你怎么这个行为不像一个初果?这样让凡夫跟圣人的位次产生错乱,破坏众生的信心。所以这条戒对整个佛法的住世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有关不妄语的功德,我们也讲一个实际的公案,给大家作参考。
广化老和尚的《五戒相经笺要》讲到说,过去在大陆的湖南有一个祝圣寺。祝圣寺有一个老和尚传授五戒。有一个小偷刚好经过祝圣寺,看到很多人要受五戒,他说,哎哟,受五戒恐怕不错噢,那么多人来受五戒。他也跑进去受五戒。戒师就问他:你要受哪一条戒?这小偷说,杀盗淫妄酒,我其它都不能受,只能够受不妄语。就受一条不妄语戒,受完以后就回去了。
当天晚上他那些小偷的朋友——小偷都是成群结党的——那些朋友就来找他,说:某某人啊,我们的机会来啦!隔壁村庄有一个团长,带了十箱的军饷,那个银两,都是发给军人的军饷。今天晚上会住在隔壁村庄,我们去把它偷过来。小偷说好啊,机会难得啊。他们就要去偷这个隔壁村庄的军饷。
结果要走的时候,这个小偷的叔父出现了。叔父说:“你干什么?”小偷一心虚讲不出话来,因为他想,我今天受了不妄语戒,我不能打妄语啊。讲也不是,不讲也不是,就不敢讲话了。叔父说:“你一定是作贼心虚。”就把他的侄儿抓回来。抓回来以后,其他人就去偷了,结果统统被抓,全部被抢毙了。这个小偷因为持不妄语戒的关系,就逃过一次的死罪。这个小偷说:哦!这个不妄语是有功德的。后来他就发心受五戒了。
所以很多的持戒,不但是来世,其实现世都会产生趋吉避凶的效果。
其实,一个人你要经常讲真实语,会有什么结果,诸位知道吗?你看有些人,他在教小孩子,他讲话有威德。他说不可以这样做,那个小孩子就不敢动。你看有些人他教小孩子,小孩子不当一回事,讲话没有那个力量。
也就是说,当我们一个声音出来时,那个音声的背后有一种不妄语的善业在加持。在律上说,一个经常不随便说话的人,讲话都是称合真理、称合真实的,他讲话有威德力。你一天到晚讲一些五四三二一的废话,讲多了,你讲话没有力量。所以要注意这个口业。
丙五、酤酒戒
我们看第五条的酤酒戒。
这个酤,就是卖酒,你把酒卖给对方来获取利润。在五戒当中,是你自己喝比较重;菩萨戒是相反,菩萨自己喝酒犯轻罪,但是你把酒卖给别人犯重罪。这个要注意。因为你自己喝只伤害你自己,你卖给别人,是伤害很多众生。这个酤酒罪,就是卖酒在菩萨戒里面是犯重的。
丁一、戒文内容
我们看丁一的戒文内容。请合掌。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好,我们加以解释。
身为一个菩萨,应该在酤酒方面断两种的犯罪事相:
第一个,自己酤酒。你亲自去卖酒,犯重。第二个,你教人酤酒。你身为老板,你教员工去卖,两个都重。老板也犯重,员工也犯重,因为你教他去卖的。
丁二、犯罪因缘
它的犯罪的过程,我们看“因、缘、法、业” 。先看丁二的“犯罪因缘”。
“因”:整个犯罪动机来自于你有希求利润之心,希望通过酤酒来得到财富。
“缘、法、业”:它过程有两个:第一个,助缘。你依止种种的器具,用瓶子、用罐子把它装起来,在卖的过程当中是用斤两来卖,或者用一瓶一瓶来计价等等。第二个,成就。它的业的成就,当对方拿到这个酒的当下,对方把酒接过来,就成就了犯罪的业力。
我们看它犯罪的范围:“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
什么叫“酒”呢?只要它有酒精成分,不管它是水果酒也好,它是酒糟也好,只要它已经产生了酒精的成分,都不能够去卖。为什么呢?因为酒是生起罪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缘。
酒,在律上叫“无明药”。什么叫“无明药”呢?就是会使令一个人心智猖狂。这个人本来很正常,喝了酒以后,不敢讲的话都敢讲,不敢做的事情就敢做。也就是说,我们一个人正常的克制力,在酒喝下去以后全部被破坏。酒让一个人心智猖狂。所以,喝酒虽然本身不是杀盗淫妄的罪,它本身不是什么罪,但是它会引生其它的罪。因为它破坏你的克制力,所以叫作起罪因缘——它是生起罪业的一个因缘。它本身不是罪,但是会带动罪业。
这个地方是所断的三种情况。这是第二个,讲到菩萨所应修的,应该修习“施慧行”,布施智慧之行。所以“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 。身为一个菩萨,他深深地知道所有的罪恶来自于愚痴,所以菩萨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众生能够听闻佛法,开启心中的光明智慧。应该这样做。而身为菩萨,你不但不去开启众生的智慧,你还把酒卖给对方,让他产生颠倒之心,让他失去理智,这个菩萨被贪爱的烦恼所遮蔽,失掉了菩萨的戒体,也失掉了菩萨所有的功德。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一个人有烦恼,但是这个烦恼大部分的时间是一个种子的阶位,叫作睡眠。它睡觉,你不要刺激它。就是说,他有贪瞋痴的烦恼,菩萨不应该去刺激众生的烦恼。你为他说佛法、让他产生光明的智慧都来不及,你还把酒卖给他!他酒喝下去,把他所有在沉睡的烦恼统统叫醒,他所有的犯罪都跟你有关系。所以,卖酒犯重的原因就是,你用酒来刺激对方的烦恼,所以犯重。
丁三、结罪轻重
我们看丁三的“结罪轻重”。
“卖与无醉乱人,犯轻”。就是你卖给的对象,你知道这个人是千杯不醉,他酒量特好,犯轻。因为他怎么喝都不会心智猖狂,他怎么喝都不会酒后乱性。这个犯轻。
“卖与有醉乱人,犯重”。你明明知道这个人喝酒会醉,会失去理智,你卖给他,犯重。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十重戒里面,前面四条叫作四根本,犯一次就失戒体。第五条的“酤酒罪”以后的六条戒,不是犯一次就失戒体,它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而且没有惭愧、反省的心。第二个,他必须生起邪见。他把这件事情当作功德想而深生好乐。
我们加以说明。
不管是“说四众过”罪也好,不管是“瞋心不受悔”也好,乃至于谤三宝罪也好,总而言之,“六增上戒”的上品重罪都必须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就是“数数现行”。那么它的重点,蕅益大师说,其实重点在“都无惭愧”。就是,你做这件事情已经做到完全没有惭愧心了,养成习惯了,习久成性。而且你产生一种邪见,认为这件事情不但没有过失,还能够产生功德,对你有大利益。这个时候正式失掉戒体。
惭愧心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在做之前也没有惭愧心,在做的当下也没有惭愧心,做了以后也没有惭愧心,表示你的菩萨戒体那个警觉的功能已经完全被破坏了。过失在你的内心出现,你一点警觉都没有,那表示你的戒体要么羸弱,要么戒体被破坏了。这个时候就犯重。
所以“六增上戒”不是一次就犯的,必须“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见是功德,深生好乐”。这两个条件都要具足。
当然,这个“数数现行”的次数是几次呢?慈舟律师说,四次就算。超过三次,到第四次就表示你这个人没有惭愧心了,四次。但蕅益大师认为不应该以次数,他认为以惭愧心判断。就是你只要还有惭愧心,你就没有犯重。所以诸师判定这个“六增上戒”的重罪,有些人偏重次数,有些人偏重心态。这两个都有它的说法。
具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希利货卖。四、是真酒。五、授与前人。
我们看“具缘成重”。第一个,你所贩卖的酒,对方是一个人;而且你知道他是一个人;你有犯罪动机,就是有希求利益之心;你也真的是卖给他一个真实的酒;对方拿到手。这个时候犯重。
丁四、开缘情况
我们看“开缘情况”。
“虽似酒色酒香,而无酒味,饮不醉人。”就是说,它虽然有酒的成分,但是它的酒精成分非常之低,你就算喝了很多,也不会产生酒醉的情况,不会心智猖狂。这个时候不犯。
第二个,“药酒,虽亦希利,不能乱人,在家菩萨,酤者不犯。”它是一种治病的药酒,味道苦涩的,你不可能吃很多。它是用来治疗身体的,也不会扰乱人的心性。那么在家菩萨来酤,这个是开缘。因为它是治病的,把这个酒当作一个药引。
这个地方,我们今天讲到前面五条戒。
停止,我总是让生命不断地进步。这是菩萨道的精神。
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学员提问】:请教法师,是否受了三皈以后就可以受菩萨戒?还是要先受五戒或者沙弥戒才可以受菩萨戒?
【师父答疑】:在家居士,你要受所有戒之前,要先受三皈依。然后受五戒,五戒受完才能够受菩萨戒。你不一定要先受沙弥戒。受戒是一个楼梯式的,要一层一层上去。你不能受三皈完马上受菩萨戒,不可以的。
【学员提问】:导师本身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有传授菩萨戒的资格?
【师父答疑】:在菩萨戒法上说,你要授人家菩萨戒,第一个你起码要十重清净。第二个你要通达菩萨的开遮持犯,你要有资格、有能力去教导对方。这个就构成授菩萨戒的资格。
其实你忏悔也是这样。我某甲今天跟某乙忏悔,譬如说我今天说了四众过,我找另外一个菩萨忏悔,这个人不一定要全部都清净,但这一条戒他要清净。我跟你忏悔的这一条戒你要清净,你就可以让我忏悔。如果都找不到,也没有关系,菩萨戒是可以开缘向佛菩萨忏悔的。我们到最后一堂课会说明。
当然,主要的重点在“断相续心”。忏悔来自于你针对过去的后悔,针对未来的发愿,不再造作。所以忏悔最重要就是你下定决心不再造作了。这个非常重要,断相续心。
【学员提问】:我们修了一点善法,用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培养广大的菩提心。如此作法是否正确?是否有开空头支票之嫌疑?因为有些开示说,我们修学佛法是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骛远。法界众生很大很广,我们所修的善法不圆满,凭什么来回向法界众生?
【师父答疑】:其实你读大乘经典就知道,你回向给法界众生,对我们的增上很大。诸位可能不了解什么叫作“借假修真”的道理,其实我们回向给法界众生,众生不一定得到,因为他跟你有没有缘是一个关键。但是,重点不是他得到得不到,而是你必须发这个愿,你才能够快速成佛。你回向给法界众生对你是很好的帮助,他得到得不到,这要看你跟他缘份的深浅。
所以,你胸量越狭隘,对你越不好。我们一个人最严重的伤害就是自私自利的心情。你的杯子这么小,你胸量这么小,你修一辈子的善法就是这么小。古人讲一句话,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心量太小,你很难修大功德。因为,你是谁在造业?念佛是谁?拜佛是谁?当然是你那一念心嘛。那个身体怎么拜佛呢?身体怎么念佛呢?身体怎么做功德呢?它是一个臭皮囊啊。所有的业是从你的心发动的。如果你不发菩提心,你没办法修大功德的,你永远修那种小资粮。所以你要生起利他的心,对你有绝大的好处。我发起利他的心,我把功德回向给他,他不一定能得到利益,但是起码我能得到最大的受用。我通过回向扩展我的胸量。你胸量有多大,你的功德就有多大。是这个道理。这叫借假修真。
【学员提问】:如何净除罪障?
【师父答疑】:罪障,当然从枝末上来说就是忏悔了。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发菩提心是消业障最快的。因为你的心量改变了,你人生观改变了,你的愿望改变了,你整个生命是一种彻底的转变。
所以《楞严经》上说,一个人要忏悔业障,最重要你要觉悟生命的真相,发自内心地觉悟。如果你还没有觉悟,你只是这样子嘴巴讲忏悔,其实你的业很难作大方向改变的。一个人通过对生命的观察,知道今生只是一场梦,人生就是一个五蕴身心的因缘,总有一天——就像《楞严经》说的,五蕴身心就像大海当中出现一个水泡,这个水泡从大海里面冒出来,没多久它又回归到大海,这个大海就是真如本性。这只是一个一时的因缘。如果你把今生看得很重要,你怎么忏悔业障呢?就是无明嘛!所以,你真正要忏悔业障,我觉得你要发自内心地觉悟,生命的思想要改变,要发起广大的愿望,生起利他的心,你业障会消得很快。
【学员提问】:如果佛弟子用了某某人的名字修念佛回向给他,或者他自己本人去修,两个功德有什么差别?
【师父答疑】:你回向给他,他顶多得到七分之一,因为他是间接的。他自己修学,他发自内心的觉悟,这个念佛持咒是从他自己的内心发动出来,那就不一样了。别人回向给你,跟你自己从内心发动的善业,这个不能同日而语了。当然自己念会比较大了。
【学员提问】:出家众所持的戒是否包括菩萨戒?
【师父答疑】:有。出家众有比丘戒,还有菩萨戒。菩萨有在家菩萨跟出家菩萨。
【学员提问】:请问法师,您有看过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的年轻人,能够预知时至,无疾而终而成功往生极乐世界吗?
【师父答疑】:其实往生极乐世界跟他是不是身体健康、是不是家庭幸福、是不是年轻完全没有关系,这两码子事啊。
往生极乐世界是他通过觉悟而真实地发愿要求生净土,而且他相信自己可以求生净土,包括一个愿望、包括一个信心——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可以往生。依止愿望、依止信心来忆念这个佛号,你才能够把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全部开发出来,以信愿来开启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之门。
至于他是否年轻,是不是身体健康,这个都没有关系的,这个跟往生完全没有关系。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已经受了菩萨戒,六斋日持八关斋戒需要准备家中老人的饮食。老人喜欢食肉,不要素食,又没有其他人可以协助,弟子需去市场买熟食的肉类食物。请问弟子是不是犯戒?是否有过失?
【师父答疑】:当然,微细来说是有过失了。因为你受了菩萨戒,你不能再煮荤。不过我要告诉诸位,蕅益大师在讲菩萨戒时,他讲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菩萨戒只有一个人持清净而已。那个人是谁,你们知道吗?佛陀!这句话对我很大的鼓励啊!这是出自蕅益大师的话,他说“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是破戒者。”
这是什么意思呢?菩萨戒不是让你一生持好的,那是要三大阿僧祗劫的。我个人学菩萨戒,觉得是这样,持菩萨戒只有四个字——绝不放弃!真的,菩萨戒你放弃就完了。要做到“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我做得不够好,但是我永远不放弃我的努力。这是菩萨戒的根本精神。
诸位,这十重戒我们不讲,这十重戒你不要犯。其它的罪,不要说你持不好,你看宗喀巴大师的传记。宗喀巴大师持比丘戒“皎如冰霜、尘点不犯”,两百五十条戒全部清净。但宗大师说他受了菩萨戒以后,每天看到他的犯罪就像下雨这么多!每天哪!那你说谁持清净了呢?只有一个人持清净——佛陀!
我讲过,菩萨戒就是经常保持惭愧心。我实在不行,但是我不放弃我的努力,好过你没有受菩萨戒。我觉得,一个人没有受菩萨戒,你根本都无所谓,因为你都没有一种自我要求嘛!我们一个人,往往因为眼光的见地不够而因小失大,因为微小的过失而不敢去受戒。我觉得你吃很大的亏。受了菩萨戒是修行的开始,它不是一个结果。
很多人说我要把菩萨戒学好再受,你这个因果错乱了。菩萨戒是一个因地,是一个修行的开始。你因为受了菩萨戒,所以你才自我要求,开始自我调整。怎么说你调整以后才受菩萨戒呢?你调整以后你就不要受菩萨戒了嘛!是不是?菩萨戒是一个因地啊!我受了菩萨戒,我开始用这个镜子照自己。所以菩萨戒只有一种精神,就是绝不放弃!
诸位,你去读读《瑜伽菩萨戒》。他把菩萨戒讲完以后他讲一个观念,他说菩萨戒的基本精神,保持一个清净的增上意乐。就是,我对菩萨道充满了好乐,我愿意往这个方向做。虽然我现在做得不够好,但是我不放弃我的努力——你的戒体就在,没有一个人敢否定你菩萨的戒体,也没有一个人说你不是菩萨。你顶多是一个有瑕疵的菩萨,本质还是菩萨,你跟诸佛是同一个鼻孔出气。所以,你受了菩萨戒,你念佛的感觉都不一样,因为你跟佛那种距离是特别的近。一个人没有受菩萨戒,你念佛你觉得跟佛很遥远,因为你跟佛心心不相印,佛发的愿跟你发的愿不一样。
所以,菩萨戒不是要你把戒相全部做清净,因为这个菩萨的十重四十八轻戒,是要修尽未来际,要修三大阿僧祗劫。重点是你以佛心为己心,以佛智为己智,你许下一个跟佛陀一样的心量,许下一个跟佛陀一样的目标,种下一个菩萨的善根。那么从今以后你生长在佛家,身为佛陀的儿子,你整个菩萨道从这边开始,开始去修正自己,往好的地方走。所以,诸位不要认为菩萨戒好像说一定要怎么样,其实你们菩萨戒看太少了,不是这个意思!
你不要把五戒跟菩萨戒相同看待。五戒是很容易做到,菩萨戒就不一样了。那主要的精神就是绝不放弃。我永远觉得我做得不够,但是我相信我明天会比今天好,我后天会比明天好。我可以走得慢,但是我不停止,我总是让生命不断地进步。这是菩萨道的精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