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天在某书上看到一个故事,感触很深。

网友@卡夫卡曾采访过一位70岁的单身独居女性李阿姨:

出生在高知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去美国留学,等回国后又成功创业,早早地实现了财富自由。

一路上都顺风顺水。

唯一不太顺利的,是李阿姨的感情生活:

曾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没有孩子。

如今,她已退休,留下了千万资产,独自住在小时候和父母一起生活过的房子里养老。

打算等哪天自己丧失自理能力了,再找个护工看护。

即便已经年近古稀,但李阿姨看起来丝毫不显老态:

依然像年轻时一样精致、爱打扮,会在见人时穿上高跟鞋、化全妆、喷香水。

她的住所也十分有格调:

环境一尘不染,桌子上摆着新鲜的花束,墙上挂着齐白石的真迹,角落摆着一台消遣用的钢琴。

从世俗的眼光看,李阿姨绝对算得上是有钱有闲的“人生赢家”。

也难怪很多网友都说,这是“独居养老的天花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有光亮的地方必有阴影。

在不被外人看见的角落,李阿姨也有着自己隐蔽的痛苦。

当父母去世后,她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深的情感羁绊。

李阿姨患有罕见疾病,经常在半夜惊醒,感觉有人掐住她的喉咙无法呼吸。

但这份痛苦,她无人可说。

尽管和兄弟姐妹关系不错,但大家有各自的家庭,很难时时顾上她。

也因此,李阿姨只能在一次次犯病时,独自坐在床上哭泣。

除此之外,李阿姨的生活中没有太多来往密切朋友,唯有一位年轻的女孩:

漂亮但贫穷,还欠了一堆外债。

女孩时不时会来陪伴李阿姨,李阿姨则送给女孩几万块的钢琴、带她去高级饭店、为她介绍有钱的男友、教她如何做一个“上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说不清这样的关系中,到底有多少真情的成分。

毕竟年纪、财富、阅历、智慧之间的鸿沟,注定了两人不是“同路人”。

更像是一笔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情绪价值。

但正是女孩的偶尔陪伴,才让李阿姨精致但冰冷的生活,多了些暖意。

在看完这个故事后,十点君的心情很复杂。

李阿姨物质上的丰盈和精神上的匮乏都很醒目。

她活成了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却在自己的感受里孤独、萎靡、失去光亮。

很难说,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养老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里,想必一定有人要说:

“所以人就应该结婚生子,这样老了才不愁没人陪、没人照顾。”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我们的期望里,养老生活应该是口袋里有些钱,身边有老伴。

无事彼此陪伴,有事互相照顾。

冷了给披件衣服,病了帮忙拿杯水、递个药。

子女孝顺,能常回家看看,还有孙子孙女承欢膝下,让我们享受天伦之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现实总是比理想更残酷。

绝大部分的人到了晚年生活时,都各有各的苦衷。

最常见的,就是缺乏子女的陪伴。

李叔叔有5个孩子,但都常年在外地工作,唯有逢年过节才会回家探望。

当老伴去世后,孩子也曾想把父亲接来身边照顾。

但因为住不习惯,李叔叔最后还是选择在老家独自养老。

一年到头,和邻居相处的时间都比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多。

不只是情感孤独,还有很多老人要面对生活有突发状况时,无人帮忙的窘境。

像朱阿姨就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老公5年,独生女远在他乡。

某天晚上,老公不知什么原因,突然从床上摔到地上。

阿姨折腾20多分钟,想尽办法,也没能把老公搬回床上。

那瞬间的无力感,冲破了她一向坚强的内心:

“老公躺在地上,而女儿却在通讯录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衰老带来的身体机能退化,也困住了很多老人的快乐。

小王的父亲年过80,视力、味觉、体力都开始严重衰退:

看不见报纸和电视,失去了精神快乐;

吃什么东西都没味道,失去了饮食的快乐;

渐渐一点路都走不动,只能在家打瞌睡,失去了社交的快乐。

到最后,每天唯一的娱乐活动,只剩下午睡醒来唱会儿老歌。

“我爸想用这种方式保持清醒,因为他害怕还会丧失语言功能。”

尽管女儿24小时陪伴父亲,想尽办法让他的生活舒适一些。

但衰老的囚笼,依然让父亲闷闷不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种最心酸的状态是:

到了老年,一无所有。

像张阿姨的老伴就常年出轨不回家,且把家里的存款都捏在自己手上。

导致张阿姨生病时,只能自己一个人住院,连住院费也是远在日本的妹妹帮忙垫付的。

当身体太虚弱时,还需要同房病友帮忙打饭。

而张阿姨的儿女,一个远在国外,顾不上家里的母亲。

另一个即便路过医院也不愿进来探望,说怕把病气传给自家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们看。

决定晚年生活质量的原因是有很多的:

健康、生死、金钱、陪伴、子女是否孝顺等等。

结婚生子,并非一劳永逸的“完美药方”。

知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曾提到过一个关于“养老生活”的调查:

“独居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比同住家庭的生活满意度要高。

同为独居老人,有无子女在生活满意度上没有差别。

反倒是有子女的独居老人,子女离得越近,生活的烦恼度越高。”

这个结果证明了一件事:

“同住生活未必比独居生活更快乐。

如果是和心意不通的家人住在一起,可能会感觉更寂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网上的一条点赞破万的留言所说:

“事实上,婚育状态和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无关。

结婚生子后依然孤独痛苦的人也有一大把,只是很少有人关注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曾看过一个故事。

60岁的郁阿姨,一辈子未婚未育,如今和三狗两猫生活在一起。

这几十年里,她曾谈过多次恋爱。

甚至曾为了小15岁的网恋男友,在41岁时,从台湾搬到了大陆生活。

后来恋情告吹,她因为喜欢大陆,决定留在台儿庄定居,用20万买了套小房子。

又在古城里找了份文化宣传的工作,工资不高,但是郁阿姨的兴趣所在。

“写作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只有文字能释放我的情感。”

在工作之余,养宠物是郁阿姨的“梦想”。

每天铲屎、遛狗、做饭......忙得根本闲不下来。

而且自从有了宠物后,郁阿姨的心里也多了牵挂,很少会觉得孤单。

不仅如此,郁阿姨的社交生活也相当精彩。

经常有饭局,爱喝酒也能喝酒。

时不时晚上喝得醉醺醺地回到家后,还会兴之所至地写写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了,独居生活肯定会遇到琐碎的麻烦:

灯泡坏了、没水电了、要搬重物了......

年轻时,郁阿姨也曾渴望有男人来帮自己解决问题。

但如今,她都能自己来。

独立完成一件小事的愉悦感,常让她乐呵一整天。

“很多事情都是没做过时以为很困难,所以畏惧,想找依赖。

但当自己真正去面对时才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都能自己解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信很多人面对独自养老时,最大的恐惧就是“金钱和健康”:

“钱不够花该怎么办?”

“如果生病了,没人照顾该怎么办。”

但对于这两件事,郁阿姨看得很通透。

“每个月只需要2000块,我就能把自己和宠物照顾得很好。

因为知道自己的花销不高,再加上我本就‘来日无多’,所以并不需要太多的钱。”

“一旦未来遇上大病,或者是衰老到无法自理了,我就顺其自然吧。

当一个人失去健康时,生活质量必然会大幅下降。

等到那时,有没有钱,有没有人照顾,其实差别不大。

上野千鹤子曾提出过关于“满意养老”的三大条件:

1、在自己熟悉的地方。

2、有亲近、值得信赖的亲朋好友

3、可以跟随自己的心意去生活。

十点君还想再加一条:

4、有能满足自己日常开销的金钱储蓄。

如此看来,郁阿姨的生活“完美”地满足了这4个条件,让她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和物质需求都有所着落。

回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

只要能为自己找到尽可能满足4个条件的生活方式,那不论独居还是同居,未婚未育还是已婚已育,都必然是幸福的。

养老生活就像穿鞋子,别人觉得好不好不重要,自己舒不舒服才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身边的一位朋友曾说:

“没有完美的养老生活。

到了晚年,老伴和子女可能都靠不住,人终归要面对一个人的生活。

与其担心不可控的未知,不如过好当下的日子。

好好工作赚钱,照顾好家庭孩子,有自己的三五好友,再找个爱好和精神寄托。

至于其他的事情,就顺其自然吧。”

十点君想这段话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尽人事,听天命。

最后,还想分享《暮色将近》中的一段话给大家:

“生命是条宽阔多彩的河流,充满着开端、成熟、腐朽和新生。

我们是其中的一部分,死亡也是。

所以趁还能够体会这一切时,别浪费时间生闷气了!”

点个【在看】吧,祝福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在的养老生活。

你们对养老有什么看法呢?又是如何规划自己的养老生活呢?欢迎来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聊聊。

参考资料:

1、某书帖子:博主@卡夫卡《我身边一位单身不育女性的晚年》

2、三联生活周刊:《他们选择这样老去》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