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的历史长河中
滁州不仅以其山水之美闻名遐迩
更因一位伟大哲学家的到来
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位哲学家便是王阳明
他与滁州的太仆寺有着不解之缘
PART.01
太仆寺的设立与沿革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下诏在滁州设立管理全国马政的中央机构——太仆寺。这一机构归兵部直辖,负责牧养马匹以备军需。永乐十九年(1421年),随着都城迁往北京,太仆寺也随之改称南京太仆寺,并一直存续至明朝终结,共存续了270年之久。
太仆寺衙署位于滁州城外西南三里的“丰山之阴”(现明光路与西涧路交口),与丰乐亭相邻,是一处风景秀丽的文化胜地。寺内设官员卿一员(从三品),少卿二员(正四品),寺丞二员(正六品),主簿一员(从七品)。
PART.02
王阳明的到来与讲学
正德七年(1512年)十二月,王阳明由考功清吏司郎中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次年十月,他抵达滁州任上,开始了他在太仆寺的生涯。此时的王阳明已逾不惑之年,历经了格物苦求、宦途蒙冤、居夷处困、龙场悟道、庐陵施政的磨练,其思想学识已趋于成熟。
王阳明来滁州
在滁州期间,王阳明利用太仆寺官职的闲适,聚众讲学,传授他的“心学”思想。他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主张通过静坐、省察克制悟“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理”。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强调知行一体,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即“知行合一”。
王阳明与弟子
王阳明的讲学活动吸引了众多弟子前来求学,他们或默坐于室,静思澄虑;或游学山水之间,得之天籁,洗净纤尘。每至月上林梢,数百人环龙潭而坐,吟诵诗书礼乐古圣贤之声,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PART.03
王阳明与太仆寺的文化贡献
王阳明在滁州期间,不仅传授心学思想,还与滁州地方政府一道,开办学堂,讲经论道,筹款赈灾,修桥筑路,保境安民。他围绕欧阳修所建的醉翁亭、丰乐亭文化,兴建了一批风格迥异的文化名亭,并撰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使滁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亭城,享誉海内外。
其中,王阳明在柏子龙潭西北缘的山峦上建造的“来远亭”,更是成为了滁州的文化地标之一。此亭取意于《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象征着王阳明开放包容、广纳贤才的胸怀。
王阳明与太仆寺的渊源,不仅体现在他在滁州期间的讲学活动上,更体现在他对滁州文化的深远影响上。他的“心学”思想在滁州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扬,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清末为纪念王阳明在滁州讲学,改东关街为遵阳街。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张荣蓉,初审:贲方舟
复审:严 慧,终审:张 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