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两代,胶东半岛出过不少“巡抚”级的人物,籍贯为海阳县的胡文伯就是其中之一。
胡文伯,字偶韩,号友仁,海阳城里(凤城)人。乾隆三十四年,他出任安徽巡抚,成为主政一省的封疆重臣,就此奠定了自己在海阳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老县志对其有浓墨重彩的事迹介绍)。
那么,胡文伯的仕途具体是如何起步?他又是怎样一步步当上巡抚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以史志资料为依据,对其仕途履历做个简要盘点。
严格来说,胡文伯虽然后来贵为巡抚,但他的仕途其实并不算顺利,这一点通过他入仕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根据记载,胡文伯考取秀才之后,未能继续考取举人和进士,甚至没有成为正途贡生,最终只得通过“捐纳”(花钱)成为“附贡生”,然后又以花钱的方式得到了“训导”的官职。康熙五十八年,他被任命为济南府训导,就此正式踏入官场。
训导,为儒学官职,主要负责教育,官衔为从八品。从这样一个级别不高、权力不大的职位起步,一般人后续很难有大出息,但胡文伯却成为了例外。他虽然是通过花钱进入官场,但品行操守却比较优秀,并且也有相应的文化功底,因此在任业绩相当突出。恰好几年之后,锐意改革、不拘一格的雍正皇帝登基,表现优异的胡文伯逐渐得到赏识。雍正四年,他完成了仕途上的一步重要跨越:由训导被(破格)提拔为知州,具体出任河南禹州知州。
此后,胡文伯长期在地方州府任职,历任知州、府同知、知府等。以知府为例,他就曾先后担任天津、常州、扬州等地的知府。乾隆二十年,他结束了十多年的知府生涯,官职再进一步,升任江南苏松粮道员。
从乾隆二十年到乾隆三十四年的这十四年时间,是胡文伯仕途的高峰期,期间他先后升任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最终官至安徽巡抚。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胡文伯已经年过七旬,在官场沉浮了四十多年时间。由此可见,他之所以能当上巡抚,除了靠皇帝的赏识之外,自己能“熬资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年事已高,加上与同僚产生矛盾,胡文伯在巡抚的位置上并没有坐太久。一年之后的乾隆三十五年,他便被免去职务。
乾隆三十六年,乾隆皇帝南巡,胡文伯以革员的身份在山东参与迎驾。前者见其年迈而虔诚,便重新赐予他“府同知”的官衔。乾隆三十七年,他被任命为广平府同知。一年之后,皇帝又颁下一道诏书,称:“胡文伯年近八旬,念其居官尚无大过,着加恩赏给按察使衔休致回籍。”也就是说,胡文伯最终以“按察使”(正三品)待遇退休,数十年官场生涯就此话画上句号。
告别官场之后,胡文伯回到故乡海阳,后来于乾隆四十三年去世,葬在了迟格庄村附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