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品读》2024年第11期内容
女儿大半个上午都在写写画画,并进行裁剪和拼贴,为爸爸制作独一无二的立体生日贺卡。
一听到敲门声,女儿就抓起做好的贺卡跑去开门:“爸爸,看我给你做的生日礼物。喜欢吗?”见爸爸双手拎着东西不方便接,她干脆打开举给爸爸看。爸爸边往屋里走边快速扫了一眼,说,“嗯,喜欢。谢谢宝贝。”
等爸爸放下东西,女儿又凑上前把礼物奉上:“你好好看看嘛。”
爸爸接过来看似一副很认真的样子,说:“哇!做得真好呀!”
而当女儿想给爸爸讲述一下她做这张卡片的深意时,爸爸却说:“等一会儿,我先去换衣服。”顺手把礼物放在了门口的鞋柜上。
这时,我看到了女儿眼里的失落,急切要向爸爸展示礼物的兴奋劲也黯淡了些许。但她还是耐心地等爸爸换好了衣服。当她再次拿起贺卡要给爸爸讲时,爸爸的手机响了。“我先回个信息。”他说着,便低头鼓捣起手机来。
“你是不是不喜欢我给你做的礼物啊,爸爸?”女儿委屈地喊着,带着哭腔把礼物扔在了沙发上。
也许在爸爸眼里这不过是孩子的涂鸦,所以,尽管被冠以“礼物”的名义他也并没太在意,于是忽视了女儿在其中倾注了多少心思和爱意。我看不过去了,提醒他说:“孩子花了大半天给你做的礼物,一直想给你个惊喜呢。”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轻视了女儿的心意,赶紧放下手机,重新拿起礼物,对女儿说,“对不起啊,宝贝。给我讲讲这份礼物好吗?我很想听呢。”
女儿破涕为笑,立刻讲起来:“你和我手着拉手,在空中飞啊飞……”一个兴奋地讲,一个认真地听,那一刻,父女俩有说有笑,气氛温馨、美好。
我不由感叹,孩子不仅需要被看见,而且还要一本正经地回应。就像心理学家说的那样:“生命的本质渴望,是被看见。看见,就是回应;回应,就意味着自己被看见了。”
当孩子让我们看其做的东西或行为表现,向我们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时,背后的深意都是想得到关注和回应,也就是被“郑重”地看见。如果被及时回应了,他们就欢喜起来,感受到被重视、被理解、被爱着。反之,就会觉得受了轻视、冷落,以及不被爱……可是生活中,很多时候成人们乃至做父母的,都只是在敷衍孩子,并没有多大兴趣看见、关注和回应。比如孩子说起学校里发生的开心事,父母往往一边忙手头的事,一边“嗯嗯啊啊”地随口应着,并没有领会孩子的分享意愿;再比如孩子为掉在地上的冰激凌而哭泣时,有些做父母的,还可能会指责其为这么一点小事哭泣不值得,却没有看见孩子那一刻的伤心。
有时我们太忙,没有心情去看见孩子内心的需求,或者觉得孩子所说无关紧要。其实,这都是以成人视角去俯视孩子。假如从孩子的视角来平视他们那些事,就会发现都是他们心中顶重要的事。如此想来,父母的看见和回应,对于孩子来说,就是莫大的肯定、鼓励和重视。
加拿大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认为: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他在与人合著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中,就倡导父母要真正去看见孩子。这种看见,体现在亲子关系中的方方面面——孩子的爱意需要被看见,孩子的快乐需要被看见,孩子的委屈需要被看见,孩子的撒娇需要被看见……所以,当孩子送你礼物时,要郑重地回应并致以感激;当孩子将某种新学会的本领展示给你看,要让他好好表现并加以赞赏;孩子撒娇是在求关注,要立刻给予拥抱;孩子紧张或害怕要给予鼓励和安慰,消除其无助感;当孩子发脾气时,也要看到他的委屈……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就敷衍和随意打发,甚至视而不见。
看见孩子,并且郑重地回应,是对孩子的重视和尊重。积极的回应会像一块爱的磁石,让亲子关系更亲、更近。
作者:玲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