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晚,佛山祖庙牌坊广场灯光璀璨、人潮涌动,“品味佛山 秋色无限”2024年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活动拉开帷幕,数万人沉浸在秋日丰收快乐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德区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表演舞蹈《制造时代》

在秋色活动六大主题、48个表演项目、18辆彩车中,“打头阵”的是来自顺德区杏坛镇带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音锣鼓。

 顺德多项非遗惊艳亮相佛山秋色和佛山市旅游发展大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顺德多项非遗惊艳亮相佛山秋色和佛山市旅游发展大会→

来自高赞村“和乐琼楼”、光辉村“雅颂升平”两台锣鼓柜、33位演奏者组成的八音锣鼓柜表演方阵以《得胜令》《文锣大开门》等曲目,轻松入局“气氛组”,让大湾区近万观众瞬间穿越记忆点拉满!金灿灿的柜子、明黄色的演出服,在夜空下极为耀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音锣鼓

八音锣鼓是流行于顺德地区,在节日里扮演锦上添花角色,以锣鼓柜为主要道具和流动舞台,集演奏吹打乐、唱八音和锣鼓柜演奏三种功能于一身的传统音乐形式。

明末清初,广东海陆丰一带的西秦戏清唱(当地称“曲斋”或“曲班”)的表演形式流传到粤语地区,逐渐演化为吹打乐、唱八音、锣鼓柜三种形式,统称八音锣鼓。清代八音锣鼓已在顺德流行。清咸丰年间,清政府镇压洪兵起义,禁演粤剧,群众以锣鼓柜演奏代替演剧,更是盛极一时。

锣鼓艺术(八音锣鼓)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在11月1日

佛山市旅游发展大会

鱼灯,香云纱,广绣等

多种顺德非遗元素惊艳亮相!

龙舟仔制作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舟仔制作技艺是继承传统龙舟基本制作工序,以柚木为主要原料,辅以装饰配件,按大龙舟比例缩小制成龙舟仔的一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清代时已普遍流行。龙舟仔制作技艺包括构思、选材、开料、凿粗坯、雕刻龙头龙尾、打磨抛光、上色、船身制作、装饰配件制作及安装等工序,讲究手工工艺,一般以柚木为原材料,用凿、刨等传统木工工具制作。龙舟模型由龙头、龙尾、船身和各种配件组成,分为宽体、窄体船,长度有半米至两米以上等规格,具有设计巧妙、装饰精美的特点。

龙舟仔制作技艺于2020年,列入顺德区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云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云纱染整技艺是利用植物薯莨汁液和优质河泥对坯绸进行加工、染色的一门独特工艺。早在宋代就有使用薯莨作为染料的记载,其中民国版《顺德县续志》记载,顺德已有多地染整香云纱,且销场甚大,运往省外各埠。

“香云纱”又名薯莨纱、莨纱绸、云纱等等,它独产于珠江三角洲,主要产区是顺德、南海、番禺等地,是中国南方特有的著名染织品,也是目前世界纺织品中少有的、用纯天然染料染色的真丝绸面料。

这种面料一面是乌黑发亮的黑色,一面是赭石色,质感挺爽柔润,日晒、水洗牢度佳,防水性强,易洗易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而不易褶皱,柔软而富有身骨,经久耐穿。由于工序繁复,产量少,匹价较一般棉布、绸缎高,成为中国历史上“身价”极高的丝绸,被誉为“黑色闪光珍珠”。

香云纱染整技艺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绣与潮绣合称粤绣,粤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广绣)因高超的技艺和庞大的生产规模,而且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多表达吉祥富贵、喜庆热闹的寓意,备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顺德的粤绣(广绣)早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就已经相当兴旺,刺绣从业者人数众多,广泛分布于大良、北滘、乐从、陈村等地。顺德所产的刺绣,不仅在国内流通,还是出口国外的大宗商品。民国年间,顺德广绣行业日益发展,从业人员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德广绣的工艺水平较高,制作的双面实用绣品,正反面图案纹理均工整利落、难分轩轾,绣品手感柔软,纹理工整,金银垫绣立体感强,富丽堂皇。粤绣(广绣)于2012年,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良鱼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良鱼灯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从选材到扎骨架,从糊纸到绘图上色,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制作者具备高超的技艺和耐心。选用的材料通常有竹篾、纱纸、颜料等,经过精心的组合和加工,才能打造出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鱼灯。

鱼灯,“鱼”“余”谐音,外观精美,栩栩如生,寓意年年有余;肥壮的鲤鱼,金色的鳞片,更是丰收和吉祥的美好象征。大良鱼灯作为非遗项目之一,是富有水乡特色的扎作工艺。

大良牛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乳制作技艺”是流传于顺德大良,制作牛乳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以金榜流传下来的手工制作技艺为代表。在金榜,牛乳制作技艺始于明清时期,盛于解放后的人民公社时期,衰落于改革开放初期,复兴于21世纪初。

牛乳制作技艺不但在顺德本地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地也享负盛名。牛乳制作技艺(顺德大良)于2019年,列入佛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饼制作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饼制作技艺是用面粉、猪油、花生等原料,经开皮、包馅、烘焙等一系列传统工序制作礼饼的美食制作技艺。

礼饼,在广府地区也叫绫酥,明清时期已普遍流行,因用馅料不同,分黄、白、红、橙四色。黄绫以豆蓉做馅,喻意富贵;白绫以砂糖或五仁做馅,代表了女方的贞洁;红绫最讲究也最贵,以莲蓉或冬蓉做馅料,喻意喜庆吉祥;橙绫则用豆沙或椰丝做馅,喻意夫妻生活兴旺美满。因其具有的特殊意义,成为婚嫁时行“纳征”礼的必备礼品。派送礼饼是顺德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饼制作技艺(顺德伦教)于2019年,列入佛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村年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村年桔栽培技艺是流行于顺德区陈村镇,约有2000年历史的有关四季桔、朱砂桔、金弹果、金桔、代代桔等的栽培技艺。据咸丰版《顺德县志》载:“陈村岁载花果出售诸郡,自汉例献龙眼、荔枝,宋贡异花,盖由来已古。”

陈村年桔栽培技艺(以12寸四季桔为例)主要由嫁接、移栽、移盆、初剪、精修、制水催花、吊桔、上市等工序组成,历史悠久、品类丰富、技术高超,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民俗学、经济、人文、观赏等多重价值,是顺德区流传最为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陈村年桔栽培技艺于2020年,列入顺德区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龟苓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龟苓膏制作技艺是流行于顺德区,由烤干龟板、暴晒土茯苓、煲仙草汁、磨米浆、过滤、冷却等工序组成的,制作传统美食龟苓膏的制作技艺。龟苓膏制作技艺在清代顺德已有传承,具有历史、美食、经济等多重价值。龟苓膏制作技艺于2020年,列入顺德区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酸梅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酸梅酱制作技艺是由原料备置、分选清洗、腌制、上配料、拌酱、消毒上瓶等工序组成的制作酸梅酱的制作技艺。在勒流黄连,酸梅酱制作技艺可追溯到清咸丰十年(1860)建立的恒聚酱园,可谓历史悠久,具有历史学、经济学、营养学等价值。酸梅酱制作技艺于2020年,列入顺德区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鸡仔饼制作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鸡仔饼制作技艺创制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是由选料、腌制冰肉、称重、配料制作饼皮、入炉烘烤等工序组成,制作岭南传统美食鸡仔饼的制作技艺。鸡仔饼是广东四大名饼之一,地域特色显著;鸡仔饼用料广博、配料精巧,仅饼馅选料就有十多种,工序复杂、工艺考究;味道兼有甘、香、酥、甜、咸,食后回香,耐人寻味。兼具历史、民俗、美食等多重价值。鸡仔饼制作技艺于2020年,列入顺德区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顺德融媒,综合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顺德非遗协会、佛山发布

编辑:邝珈贤

二审:叶晓明

三审:韩艳

 顺德多项非遗惊艳亮相佛山秋色和佛山市旅游发展大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顺德多项非遗惊艳亮相佛山秋色和佛山市旅游发展大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