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平里战役是我军入朝以来少有的败绩之一,对此我军毫不避讳,并从主观上找失败的原因。而美国则把此次战役视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打破了志愿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坚守砥平里也是李奇微试探我军的主要动机,为日后的反击做准备。
砥平里战役以美军第23团打退了我军而告终,后续我军调整战略转为防守。那么砥平里战役为何会被美军吹爆,当作经典教学案例呢?
我军从最开始的云山战斗到军隅里阻击战,一鼓作气打退了不可一世的美军,虽然伤亡仍然严重,但都取得了重大战果。而砥平里战斗成了转折点,李奇微通过与我军的多次交锋慢慢摸索出一些规律,这使得他逐步利用美军优势挡住了气势如虹的志愿军战士。
我军入朝后给“联合国军”的印象就是善于创造奇迹。我军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朝鲜,敌方都打了好几次后才知道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至于后面南韩的军队一听到我军打上来就溃不成军。
而砥平里战役中,李奇微下令让美军第二师第二十三团团长弗里曼死守,这个不得志的团长最终却“奇迹般”打退了我军进攻,一战成名。
首先,砥平里的驻守部队就只有第二十三团及其法军步兵营和野战炮、高射炮营,而我军为了攻打这里,集结了1万人以上,二十三团孤军作战,外围救援部队被我军拦截。兵力差距两倍左右,属于被包围的劣势。
其次,经过前面多次失利,“联合国军”士气已经严重下降。就连团长弗里曼最开始都是抱着消极的态度准备撤退的,李奇微死守的命令下达后,才大胆集中防守,最后打退了我军。
最后,弗里曼的有序指挥又一次建立起了信心,而李奇微这一次的试探摸出了对抗我军的路子。
原来,砥平里就是一个盆地,四周都是高地,这样的地形很利于防守,可是一个加强团的兵力是远远不够的,很容易被集中突围。因此弗里曼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就是让有限的兵力集中到地势较低,但距离更近的山丘上。
美军形成了横长2英里、纵深1英里的长方形防御阵地,以有效的火力压制和更好的人数建立起更利于防守的阵地。在这个矩形阵地的每一条边上,美军均占据较高地势,以保证对任何方向的进攻都能形成有效压制。
而我军的弱点呢?恰好就是装备简单,机枪的有效射程并不及高炮,无法形成火力压制。面对这种周围都有野战炮及高射炮还有坦克炮的高地,不付出严重代价根本不可能拿下。
而且李奇微对于砥平里可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不仅命令外围部队增援,还以空中轰炸及投放物资保证对志愿军的压制。也就是说,我军除了要面对占据有利地形的强火力压制,还要时刻注意美国空军的轰炸。而只有轻武器的我军面对种种压制,只能以命相搏,以血肉之躯硬扛敌军炮火。
虽然砥平里战役我军败了,但是最终我军还是以血肉之躯将“联合国军”赶出了朝鲜。装备简单又怎样,火力差距太大又怎样,从主观上找原因,对于种种差距却很少提及,这样的军队不强都不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