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先辈们用牺牲和鲜血换来的结果。在解放战争中,有一支主力军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这支军队就是被誉为所向披靡的华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前身是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早在抗日战争中,这两支部队就有过配合。
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等多场战役打的是后人连连拍手叫好,也奠定了华东野战军的威名。但是这样的一支不败传奇军队,却也有过低谷,遭受过非议,带头的将领之间更是被传出过不合,甚至连党中央都在质疑这支部队究竟会不会打仗。
华东野战军
境遇最严重的时候,作为领导者的陈毅更是险些被罢免,甚至被领导人点名换成徐向前。而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最后又是如何摆脱困境成为战斗力十足的部队的呢?
陈毅
1946年,蒋介石开始北上,解放战争也在此时拉开帷幕。面对国民党的挑衅,我军选择的战术是分头对敌。因为战争来的突然,所以各方面行动指挥体系还都未能策划完整,而且各个地方的根据地分布也较为零散,各种后勤保障也不甚到位。
与我军的窘况相比,作战经验丰富的国民党直接选择全面进攻解放区,首先选择的区域就是鲁南地区以及苏中地区。这片区域对于国民党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临近南京,蒋介石将这些地盘视作为自己的“老巢”。亲自调派将近43万人的兵力准备直攻华中。
蒋介石
而此时,我军的山东野战军总司令为陈毅,华中野战军则是粟裕。面对敌人的进攻,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尽快确定战术。但是因为我军此时大军团作战经验不足,所以究竟该如何制定战略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因为国民党同时是以两淮作为目标,并且直接分两路进行进攻,但是以我军当时的状况根本无法同时应对国民党如此强大的兵力。如果是兵分两路进行进攻,那么很可能会顾此失彼。陈毅作为山东野战军司令认为应该先保淮南,因为淮南一带的得失可能会影响到战略的全局。
粟裕与陈毅
但是华中野战军的粟裕却对此强烈反对,认为目前我军的军队力量到淮南地区几乎没有胜算,因为那一带根本没有我党的群众基础,所以根本没有保证胜率。最重要的一点是,按照陈毅的意思,是要将华中军队调至与山东军队一起集中兵力进行进攻。但是按照这样的策略,很可能苏中地区便会因此而沦陷。
说起陈毅与粟裕两人,其实也并非首次合作。早在1937年叶挺与项英筹建新四军时,陈毅与粟裕就分别是新四军第一纵队与第二纵队的领导人。从这点上看,算得上是老相识。
但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却因为突发事件而险些全军覆没。这样的情况也给陈毅和粟裕两人不小的阴影,所以对于战略策划方面,两人都是十分谨慎。如今两人二度合作,都不想再使部队出现如同新四军时期一样的损失。因为各有各的道理,所以谁都说服不了。
粟裕和陈毅
陈毅除了是山东军队的司令外,还是中共整个华东局的副书记,所以从职能上来看,是有权利直接对山东军队和华中军队直接下命令的。只不过粟裕也是出了名的能打仗,所以陈毅也想在一定程度上听取粟裕的意见。
但是面对粟裕的坚决,陈毅也不好决断,只能电联主席进行商议。因为形势复杂,所以毛主席也不好直接决断,最终采取了一种保险方式,那就是让粟裕先在华中进行内线作战,同时命令陈毅率领山东军队秘密南下淮北。
粟裕
7月19日,中央总部告知陈毅,如若徐州战场得利,歼灭国军东进主力后,便可配合刘邓大军进行新的突破。如果失利,那么可能整个苏中、华北都会因此而处于困窘。言外之意很明显,就是告知陈毅能胜则一定要胜。
带着组织的信任,陈毅带领山东野战军初战大捷,直接击毙敌军5000余人。同时粟裕在华中地区也取得三战三捷,形势一片大好。面对这样的局面,陈毅更是信心十足,认为应当乘胜追击,于是便拍板要直攻泗县。但是此时泗县、灵璧地区所部署的国军是蒋介石172师的两个团,而172师是战斗力极佳的桂军。
粟裕
在陈毅决定作出该决策时,就有部下反对,认为我军不可轻举妄动,风险极大。但是在陈毅看来,我军有19个团,而敌军只有2个团,人海战术上我军也是稳赢的状态。最重要的是,拿下了泗县那么就很容易地可以向徐州方向进攻。
除了一些老将的劝说外,就连毛主席都反对陈毅行动,但是陈毅却依旧是志在必得。然而光是天时这一条,陈毅就并未料想到。当时正处于黄淮地区的雨季,整个作战领地都是泥泞异常。真正投入战争的也并非是陈毅料想的11个团,而是只有六个团,因为剩下的团基本都已经被执行去别的任务。
毛主席
桂系第七军一直都是勇猛异常,糟糕的天气加上强劲的对手,最终,泗县一战只得以失败告终。没有得到地盘其实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因为此战,军中士气瞬间大跌,陈毅的威望也是因此下降不少。
与山东野战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粟裕所带领的华中野战军却获得了七战七捷,这样的战绩至今仍令人连连叫绝。基于这种状况,组织也要求粟裕继续留在苏中。得知这种状况的国民党军队,也意识到目前淮阴和淮安的解放军部队十分空虚,于是便想要趁此机会直攻淮阴。
粟裕
面对来势汹涌的国民党74师,陈毅也是制定了作战计划,要求原本驻守淮阴的军队誓死守卫,以方便为后来的大部队创造时间条件,进行三路夹击。但是这样的计划却不慎被敌军知晓。
在我军大部队还未到达淮阴时,敌军直接提前打入了城内。国民党74师在张灵甫的率领下,直接强渡护城河。因为敌我军力差异,即使调了华中野战军几路主力,但是始终未能攻下淮阴,为了保存我军实力,在激战九天后只能选择撤离两淮地区。
其实早在陈毅制定两淮保卫战战略前,粟裕就曾经提出过不得让两淮兵力过于空虚,但是陈毅却认为经过泗县失利后山东野战军过于疲劳,需要休整,所以不得强行作战。
陈毅
面对多次的失败,陈毅内心也是十分自责,甚至直接向中央做出了检讨,主要检讨的方向是因为自己作为将领犯了两个致命错误,一方面是不应该强行不顾属下劝阻而坚持攻打泗县,这是对敌军实力的错误预估,另一方面则是战略错误,没有派兵卒驻守淮阴,以至于使淮阴失守。同时,陈毅也表示并非是军队中的下属士兵们表现得不够好,而是自己作为领导失误所导致的一切。
其实,如果早日令华中野战军以及山东野战军共同作战,其实就可以避免一些失误。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已经意识到了合军的重要性,想要成立一支大的兵团直接在山东地区与国民党展开战斗。
而在回复陈毅时,中央也表示准备派遣徐向前同志来到山东负责前线指挥。因为连续的失败,此时陈毅的信心已经严重受挫。毕竟有个别部长甚至直接当面质疑作为司令员的陈毅到底会不会打仗,但是对于属下的不满,陈毅选择了虚心接受,并且愿意自我反省。
中央选择徐向前的原因,也是因为其作战经验丰富,并且指挥过大兵团的作战,如果徐向前此时代替陈毅,不一定比陈毅做得差,甚至还可能会直接扭转目前的格局。徐向前这个人虽然很会打仗,但是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甚至需要长期养病。
徐向前
同时,毛主席还考虑到另外一点,那就是自古以来,战前换帅都是大忌。和部队的磨合,和下属的合作,都是需要时间进行的。山东野战军已经跟了陈毅这么久,整个部队都是按照陈毅的步调进行的,所有的士兵突然要适应一个新的领导者,必然会有摩擦出现。对于这一点,粟裕也表示,与陈毅已经配合许久,认为没有必要因为一时的失利便将陈毅革职。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陈毅虽然此次打了败仗,但是之前的战绩还是可圈可点的。而且陈毅虽然战术上可能不如徐向前、粟裕,但是非常适合做领导,很会做战士们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够快速调动战士们的进取心。同样,陈毅这个人性格十分乐观,胜不骄败不馁,这对于一名统帅来说也是十分难得,与陈毅合作过的领导们也都是看在眼里。
基于以上考虑,毛主席最终没有选择换帅,而是继续让陈毅担当山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其实在组织表示要派徐向前来接任陈毅时,陈毅并没有什么怨言,反倒是积极主动地表示愿意交接工作,而且自省态度非常良好,这也令中央对其十分满意。
毛主席
虽然解放军失去了一些城镇,但是留得青山不怕没柴烧,主力军队还是在的。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继续合作行动,在1947年正式将两军合并为了华东野战军。同时给予陈毅以最大的信任,任命其为华东野战军总司令员,而粟裕则是担任副职。
陈毅与粟裕虽然有过间隙,但是两人彼此之间还是十分尊重。陈毅很相信粟裕的战略,并且一直支持粟裕放手一搏大胆制定策略。事实证明,华中军队与山东军队合并是非常明智的决定,孟良崮战役中,直接报了当初淮阴失守的仇,一举歼灭国民党王牌74师,并且击毙张灵甫。
张灵甫
陈毅负责统筹全局,粟裕负责军事战略制定,两人合作亲密无间,华东野战军也由此打开威名。后来华东军区甚至有笑谈称,如果不是两淮战争的失利,可能还看不到两军的合并,陈毅与粟裕大概一直到建国也在分头为战。
华东野战军的战斗力加上指挥官的战略得当,一路都在打胜仗。而陈毅曾经败仗的阴影也都已消失不见,转而投入到与粟裕的合作作战之中,陈粟联盟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