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报道称,德国总理朔尔茨倡导德国企业把业务从中国转至印度,还宣称印度对德国经济而言充满“机遇”。西门子公司首席执行官博乐仁在接受《法兰克福汇报》采访时表示,西门子同样希望大幅提升印度在其总体收入中的占比。然而,实际情况是,当前全球经济总量中约18%左右来源于中国。中国与印度在人均GDP方面的对比极为显著:在人口数量相近的条件下,印度人均GDP约为2500美元,而中国则约为1.2万多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出警告,新的关税战会使全球经济陷入深渊。
另据路透社消息,朔尔茨会见莫迪之际,表示希望深化德印两国的防务关系并加强两军联系,力求助力印度摆脱数十年来对俄罗斯武器的依赖。朔尔茨此次出访印度,为彰显诚意,几乎带上了内阁所有核心成员,像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外长、防长、劳工部长等。这样高规格的访问团队,既体现出朔尔茨政府对印度的重视,也反映出两国领导人会谈期间所涉议题的广泛度。然而,问题是,当朔尔茨政府耗费诸多精力开辟其自认为的“新赛道”时,重振德国经济的机会已所剩无几了。
目前,在众多德国企业眼中,印度市场的增长前景一片光明。印度拥有大量年轻劳动力,而且劳动力成本较为低廉,其经济也在持续快速增长。基于这些因素,近六成的德企,例如大众等,正有计划在印度加大投资力度。
然而,德国企业深知在印度投资颇具难度。复杂的税收体系、积重难返的腐败现象以及官僚主义等问题,都会给投资形成挑战。欧盟在这方面已然遭遇挫折,其与印度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已拖延多年,至今仍看不到结果。除此之外,德印两国在对待俄罗斯的态度上也存有分歧,德国全力支持乌克兰,而印度却与俄罗斯维系着长期的关系。
有数据表明,在过去的十多年间,约2000家外资企业陆续撤离印度市场。这些企业撤离的原因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印度政府不遵循规则,屡屡刁难外资企业,甚至运用行政手段强行要求外资企业交出核心技术与专利。当“掠夺”成为印度的一种标签时,即便企业有着强大的背景涉足其中,也难以避免成为被宰割的对象。要是朔尔茨抱有侥幸心理的话,大可以去尝试一下,看外界的传闻是否会在本国企业的经历中得到证实。
不得不说,德国似乎担忧得有些过头了,并且其对中国市场存在依赖。倘若印度市场真的能够取代中国市场,那在历史上美国和英国的企业为何会从印度撤出呢?就连富士康如今都在考虑撤离印度,而德国却认为自身能够成功开拓印度市场,这表明德国人过于天真了。
德国不去解决问题,反而选择了最差的策略,这表明德国的好日子即将终结。目前,印度根本没有新能源产业链的基础,却妄图借此机会谋求发展,这显然是过于理想化的想法。而德国将印度视为中国的替代品,这不过是德国的一厢情愿罢了。
近日,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了记者关于欧盟公布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结果的提问。发言人指出,在并无业界提出申请的情况下,欧盟相关机构仍然执意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反补贴调查并征收高额关税,这属于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这种做法将会对中欧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造成损害,也会损害欧洲消费者的利益,还不利于欧盟的绿色转型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方希望欧方能够秉持建设性的态度,继续与中方推进磋商,展现出诚意与灵活性,以寻求解决方案,防止贸易摩擦进一步扩大与升级。
欧盟身为全球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其过去的成功源于自由贸易与公平竞争,未来要获取更多成就也仍需仰仗于此。实际上,在汽车行业方面,中欧双方存在诸多可合作之处,像是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共享庞大市场、开展产能合作以及在动力电池和整车技术方面进行合作等等。
欧方已表明将持续与中方就价格承诺展开磋商,这一点值得关注。中方一贯坚持通过对话磋商的方式来处理贸易争端,在此,中方希望欧方能够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顾及双方的核心关切,从而尽快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应当指出的是,德国总理朔尔茨不久前在参加一家动力电池回收工厂的启动仪式之际表示,中国于电动汽车领域成绩斐然。同时,朔尔茨重申德国反对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他着重指出,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举措只会对德国自身造成损害。
朔尔茨亦作出承诺,电动化乃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向,当前全球都在致力于发展电动汽车技术。德国政府会持续进行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建设工作,确保能源供应稳定,推动欧盟加速构建电动汽车基础设施。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里所扮演的角色,愈发取决于其自身的生产力与科技水平。就德国而言,印度虽有一定吸引力,不过在短期内,印度确实无法真正取代中国在全球制造业里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发展战略着重多边合作与共同发展,这为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和升级给予了可靠的保障。德国的“去风险化”战略也许短期内会有收效,然而从长远来看,仅依靠印度或者其他任何一个替代市场,都难以彻底取代中国的角色。西方国家嘴上说着要与中国脱钩,实际上却很想赚中国的钱,这着实是一种尴尬的状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