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 八零姑娘 \ 燕长青
知乎上有篇高赞问答,我感觉很有意思。
他说《中国人,吃饱肚子才不过20年》。纵观华夏上下5000年历史,中国人吃饱饭这事,才不到20年听听就觉得不可思议。5000年和30年巨大的时间鸿沟,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怎么只有近代,才让老百姓吃上了饱饭?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至今也不过75周年,而让所有人吃上饱饭也就二三十年。
论速度,中国基建走在世界前列,论网络,中国也不遑多让。平地洼,高楼起,学院立看似一片欣欣向荣。
所以近几年,中国人总有一种错觉,好像我们已经富起来了,属于“资深准发达国家”,甚至某些方面已经超越欧。这种自信的声音,似乎在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然而,这种感觉可能只是舆论的泡沫,一戳即破。让我们冷静下来,回顾历史,理性分析,中国人的富有之路究竟走了多远?
其实中国人吃饱饭,也就近20年时间而已。
知耻而后勇,温故而知新,同理忆苦思甜。有人会问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吃饱饭和时间长短有什么关系?是的,单从舆论价值而言的确没有太多含金量,但中国人不该遗忘一路走来的艰辛。
夜郎自大,不利前行。
放眼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救活了至少半个世界的人,欧美吃不吃米不清楚,但他们多少该感谢袁隆平这位水稻之父。因为不管是那个国家,能吃饱饭都是一件大事。自我记事,父辈爷爷辈它们总是吃不饱饭,清水白菜便是一日三餐...
能吃饱饭,吃上好饭多为高门大院,豪门千金。更多人食不果腹,才是常态。
再往后倒回100年,周树人说“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礼教“吃人”,其实何止礼教”。人吃人的事件,遍布史书记载。北宋引进越南占城稻,产量提高,奠定繁荣工艺基础。
清代番薯成片,促人口大爆炸,乾隆时期高达3亿,尽管无饥荒,但也是一个饥饿的盛世。中国直至1993年废止粮票,才算真正标志着粮食短缺告告一段落。
但吃不饱情况仍普遍存在。
如果你喜欢看历史书、档案,或许能发现,每一次史书上出现“大荒”“浮肿”“青黄不接”“干旱”这些字眼,深究下去,一定都会有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
这一切的一切皆源自,吃不饱饭。
这些年我们一直喊脱贫奔小康,到2020年,中国某种意义上实现了这一目标。这是中国布局小康社会迈出的重要一步。为实现这一步我们的先辈们功不可没。
所以那些喊着我们比不上别的发达国家,基本可以消停了。放眼全世界,中国发展是平缓且有效的,尽管走不少弯路,大方向是对的。唯一缺憾,是中国现代进程化中出现的各种硕鼠,没有他们中国还能再前进二三十年。
因此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偏上国家,虽已吃饱饭,但仍贫困。
但这也比30年前好太多。回顾上上辈,有人可能还记得“南方有人来讨饭”是一件很常态化的事。有人从安徽走到甘肃,这背后的饥饿难以想象。到1995年后,南人北上情况基本得到缓解,中国人开始走上飞速发展的黄金30年。
但那时候农村,吃肉仍是一件难得事。
每日一颗鸡蛋就是幸福。总体而言,计划经济所留下的物质贫乏,尽管商品化时代已经开始,但要影响到每一个底层百姓仍需时间和考验。与之相比,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他们普通家庭的标准是“每家每天吃一只鸡”,这种差距让我们不得不认清现实。
中国人要吃饱肚子就要不断向前,这期间国家出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其中明确提到2000年底目标基本实现,这表明,2000年底中国大部份人才算真正吃饱肚子。
隔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又用8年时间让中国增富。这也让很多人感受到了,我们在一点点变的富裕。但这种增长,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已经普遍富裕。事实上08年以后,中国经济虽仍旧蓬勃发展,但多数人收入普遍偏低,同期房价、物价、教育成本迭代升高。
这种反差让人咋舌,人口红利成为一些人眼中的香饽饽。时代巨轮缓缓转动,却只富了一些人。
前一两年,中国基建让世界瞩目,但基建与经济、收入是两回事。认清“富起来的时间其实很短”这个现实,有利于我们保持清醒,继续奋斗。未富先骄,只能滋生出盲目自大的情绪。
富起来的时间很短,意味着这种财富效应也很脆弱,
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很容易再倒回去。
现在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内患,硕鼠不除,国民难兴。同时我们理应保持谦逊实现从“吃饱饭”到“富起来”的真正跨越。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
仓廪实,天下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