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一名名叫大卫 · 古德尔(David Goodall)的男婴出生在英国伦敦。21 年后,大卫从帝国理工学院获得了自己的学士学位,并在六年后,获得了帝国理工的博士学位。
通过在植物学领域的进一步深造,1948 年,大卫前往远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担任教职,并持续活跃在学术界。
在 1979 年正式退休后,作为知名生态植物学家的大卫主编了生态学领域的知名丛书《Ecosystems of the World》,组织 500 名业内学者完成了这份总计 30 卷的生态学巨著。
退休之后的大卫也从未停下工作,他每天往返于自己位于伊迪斯 · 科文大学的办公室,直到 2017 年。
这一年,大卫 103 岁,是澳大利亚最年长的活跃学者,此时的他,已经从事学术工作超过 80 年,比他故国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待机时间」还要持久。
大卫与《Ecosystems of the World》丛书 图源:Telegraph
大卫在生态植物学领域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也为他带来了各种荣誉,2016 年,作为澳大利亚工作年限最长的学者,大卫因其在生态植物学领域的贡献获得了「澳大利亚勋章」。此时的大卫,比创立这个奖章的伊丽莎白二世还年长 12 岁。
一年后,帝国理工学院的校长给大卫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那就是大卫重新装订过后的博士论文,这本研究番茄的厚厚论著,是大卫在 75 年写下的。
年轻的大卫 图片来源:Perth Now
显然,略显枯燥的学术不足以支撑大卫走过自己漫长的职业生涯。在学术之外,大卫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一位演员,以及一位出色的探险家。
不了解大卫的新朋友都惊叹于他对于英语的掌握是如此熟稔,而老朋友们都知道大卫是一位莎士比亚的狂热粉丝。
大卫对莎士比亚的作品了如指掌,经常在莎士比亚的剧目中扮演角色,也乐于在业余时间写下几首古典诗句。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大卫对运动与冒险的热爱。
大卫与自转旋翼机 图片来源:帝国理工学院
刚过 90 岁的时候,已经有 16 个曾孙的大卫还经常打网球并酷爱旅游。在 102 岁高龄时,大卫还前往充满野生动物的阿布洛霍斯群岛冒险。
一年后,已经无法正常行走的大卫甚至还可以驾驶自转旋翼机在天空翱翔。毫无疑问,正是对自由与学术的热爱,支撑着大卫走过了自己人生的前一百零三年。
如果说,是大卫在生态植物学领域的成就造就了他在业内的声誉,那他在 104 岁时的另外一个决定,让他彻底「出圈」。
「安乐死」
尽管大卫对冒险与工作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但依旧无法抵抗大自然对每一个人类的「诅咒」-那就是衰老。
在度过自己一百岁的生日后,大卫慢慢感受到自己的命定之日即将到来,而大卫选择在还清醒的时候自己决定它到来的时间。
图片来源:CNN
2018 年 5 月 9 日,大卫穿着一件印有「可耻地老去」字样的卫衣来到了瑞士。在这里,他向世人解释他的最终决定,那就是「安乐死」。
早在 5 年以前,大卫就已经难以从生活中获得快乐。他无法在没有辅助的情况下行走;也无法看清楚周遭的事物;更不能独立前往办公室进行工作。
2018 年年初的一场意外让大卫的身体变得更加糟糕,这最终促使大卫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5 月 10 日,在贝多芬《欢乐颂》的音乐声中,大卫在瑞士医务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结束了自己长达 104 年的生命。
这里不得不提的一个细节是,在注射安乐死药物之前,工作人员按照程序,向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是否完全明白自己即将做出的决定。
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他表现出了异常的清醒和坚定,他完全理解自己即将采取的行动,并在确认无误后,毅然按下了注射药物的按钮。然而,就在药物注射后的 30 秒,他睁开了眼睛,并说道:「药效怎么这么慢」 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不禁感到既悲伤又无奈。
死后余波
大卫选择了他心目中的尊严,却再次激起了社会对「安乐死」的讨论。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大卫本人也是一名安乐死合法化的支持者。在死前,大卫为自己无法在澳大利亚进行安乐死表示了遗憾,这也是他不得不远赴瑞士寻求医助安乐死的原因。
大卫死后,澳大利亚媒体对这位国宝级科学家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并对澳大利亚安乐死合法化进行了深入讨论,彼时的澳大利亚只有维多利亚省在 2017 年合法化了安乐死,但生效时间是两年之后。
此外,维多利亚省安乐死法案适用的人群还包含预计生存时间不到半年的绝症患者,就算大卫等到 2019 年,未患绝症的他依旧无法在自己的国家进行安乐死。
对应讨论也很快波及了全球媒体。人们再次开始讨论-安乐死到底是剥夺了人们「生命的权利」,还是给予了患者「生命的尊严」。
因为,对于像大卫这样的人而言,「有尊严地活着」比「活着」更加重要。可大卫的想法似乎与我们文化底色中的坚韧不拔格格不入。余华的作品《活着》中,展示出了中华民族所认同的另一种活法,这种来源于生命的力量,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两种观念发生碰撞时,关于「安乐死」的争议只会更加难以平息。自从安乐死在欧洲合法化以来,对应的争论就从未停息。就算在最早实施安乐死的荷兰,每年依旧还有大量安乐死案件涉嫌「故意杀人」。
对于安乐死的讨论,是一个涉及法律、医学、伦理与人权在内的复杂问题,我们依旧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它的答案。但究竟是坚强地活着,还是有尊严地死去,都不妨碍我们现在选择过好眼前的每一天。
参考资料:
David Goodall – tributes to 104 year old botanist and alumnus | Imperial News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David Goodall, botanist and ecologist – obituary
https://edition.cnn.com/2018/05/10/health/david-goodall-australian-scientist-dies-intl/index.html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