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中,点击报名

陈福昌翻铜作位于今虹口区境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铜质国徽的铸造地。2024年9月,虹口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陈福昌之孙陈大鸣先生家中对其进行了采访。

陈福昌是湖北大冶市人,大冶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陈福昌和他的上一辈都以制作铸铜件为生。上世纪20年代,陈福昌到上海创业定居,在虹口区创办了陈福昌翻铜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公布的国徽图案

1943年,陈福昌过世,陈厚德作为长子继承主业。当时,陈福昌翻铜作只是个小作坊,总共只有几名工人。为什么这么小的一个作坊,却接到了中央人民政府这么重要的一个任务呢?因为当时陈福昌翻铜作在上海可以说是小有名气,制作的铜器质量非常好。有一次,一艘装了陈福昌翻铜作出品的螺旋桨的外国轮船出海,航行途中遇到礁石,螺旋桨打在了礁石上。船返航后检修发现,打中礁石的螺旋桨居然没有碎裂,只是稍微有些变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厚德年轻时照片

陈厚德虽然是老板,但和工人一样在生产一线工作。他为人朴实低调,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陈厚德文化程度很高,中学是在南浔路上的圣芳济学校念的,精通英语,读了许多铸造技术方面的英语书籍,对铸造金属的配方有深入研究,是这个翻铜作里唯一的技术人员。除了研究铸铜配方外,他还发明了一种用来计算金属配方的计算尺,当时还没有计算机,这种计算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当时的上海,陈福昌翻铜作的铸造技术具有领先优势,这一点是公认的,这是陈厚德潜心钻研技术的成果。

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国徽图案。制作第一批金属国徽的任务被布置给了上海。厂里一位老工人回忆,当时包括陈厚德和他自己在内,从事铸件生产的五名工人全部参与了国徽的制作,可以说是全员奋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致谢函

陈福昌翻铜作克服了人员少、时间紧、条件有限等困难,在1950年国庆前夕,按时顺利地完成了铸造铜质国徽这个光荣的任务。其中一枚铜制国徽,目前展出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四楼。

上世纪五十年代搞公私合营,陈厚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领十名工人,加入了中华造船厂,成为了厂里的一名技术员。他在造船厂兢兢业业一直工作到退休。退休后,由于长期从事铸造业工作,积劳成疾,得了尘肺病,后来转变成了肺癌,八十年代初就因病去世了,享年66岁,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铸造业。

陈福昌翻铜作的厂房在公平路514号(公平路东余杭路拐角处)。厂房分上下两层,一楼是生产车间,二楼则是一家人生活的地方。

文章来源:虹口区档案馆,有删改。

作者:陈大鸣口述,陆雯整理

讲述人:泳儿

编辑:葛敏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